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秋审什么意思?清朝为什么会有秋审制度?

秋审什么意思?清朝为什么会有秋审制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548 更新时间:2024/3/7 4:10:27

秋审是一种代复审死刑案件的制度,从明朝沿袭而来,因为是在每年的秋天进行复审,因为被称为秋审。明朝采用的是朝审制度,到了清朝以后,除了朝审又发展出了一条秋审,其目的是把各省上报的囚犯刑部复审的囚犯以作区别。当然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我们看古装剧经会听到一句话叫“秋后问斩”,那就证明这些囚犯在经过秋审后还是维持了死刑的判罚,也就是终审结束。

清代最高司法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地方上各种死刑犯按例每年都要上报刑部等待秋审判决。秋审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说过,以符合“春生秋杀”的自然规律,是皇帝勾决人犯的重大政务活动。那么秋审到底是如执行的呢?这里还是需要具体说一下的。

秋审分地方和中央两级,地方的大致程序是:每年二月、三月,先由按察司拟定罪名,报督抚复勘,然后于五月上报刑部。相对于地方秋审来说,中央的秋审程序要更为复杂、严谨得多,由司至堂须经过多个程序,职责划分也非常明确。

康熙年间,秋审事务经刑部各司核查后,由政务相对清闲的四川司汇总。到雍正年间,由于四川地区移民涌入、人口大量增加,各类治安案件激增,四川司开始由简转繁,再承担秋审重任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于是从雍正十二年起,秋审不再由四川司负责,而单独设局,派遣司官统一办理,这个机构官方的称谓就叫秋审处。秋审处不是一个正式的编制机构,每年到秋审时由刑部堂官派选精明强干者充任,称总办、提调、协办,资历浅者称为行走。

乾隆七年起,秋审处的工作步入正轨,具体核定地方上报的重大案件,区别实缓。到了乾隆中期,秋审处逐渐形成了一种行政运作模式,即每年刑部负责审核外省刑名案件的十七个清吏司,由堂官选派满、汉司官各一人,专办秋审之事,各司抄录案件,每十起为一册。

秋审是国家的重大政务,一年内全部重案汇集于秋审处。监候人犯是生是死,秋审处官员有着重要的话语权。秋审实缓最初并没有统一的条规定,全凭办理者酌情运用。

每年的七八月,是秋审司议、堂议、九卿会议,以至最后请旨勾决的时间,秋审处的工作量极大。晚清著名学者沈家本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办理光绪十九年秋审时的情形。

他从当年的二月二十七日开始看秋审册,几乎无日不看,如果白天有其他公务要办,就在晚上加班。七月初十日,秋审册看完呈堂,二十九日开始连续三天司议,都是早上上班,一直议到晚上。第二天还要到衙门堂议,全无休息的时间。

除了工作强度大以外,总办司官核定秋审时,还要承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秋审处本来是刑部人才汇集之地,竞争也尤其激烈。按程序,秋审处初步拟定意见后,要与各省按察司拟定的意见核对,如果两者不符就要进行“堂议”。

堂议时,如果堂、司之间意见不和,那些精于律法的秋审处官员常常能够坚持己见,与上司争得面红耳赤。可以想象,这种行为是有很大风险的。不过,如果堂官心胸宽广、爱惜人才,敢于如此的司官反而更容易获得赏识,在秋审处,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堂议之后,刑部还要将讨论的结果提交九卿会议,最后交皇帝勾决。一旦出现办理不当或是不合皇帝的心意,刑部官员往往当即就会受到处分,对仕途前程大为不利。

尤其是乾隆皇帝,最反感臣子沽名钓誉,因此刑部稍有宽容之处,便会受到斥责。而刑部如果主动从严,又将陷皇帝于不仁,有违爱民恤民之心。总而言之,秋审处乃至刑部的官员往往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境地。

不过,祸兮福所倚,对秋审处的官员来说,能够获得的荣誉、机会也是成正比的。由于同堂官交往密切,乾隆中期以后每逢京察(三年一次的京官考核),刑部都有非秋审处司官不列一等的惯例。

不仅如此,刑部堂官还常常以秋审大典在即为名,将已经升任他职的总办司官留在刑部办事。六部司官中唯有秋审处司官有这样的殊荣。另外,由于皇帝对秋审处格外重视,所以秋审的主要官员也往往能直接得到皇帝赏识。清中期以后,秋审处的司官仕途通顺,很容易获得提拔。

因为秋审处司官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所以一定要经验丰富、熟悉法律,汉司官最好还要进士出身。可见,秋审处不但在刑部地位最重,其司官人选在整个朝廷内也是备受关注的。事实上,刑部尚书、侍郎一般都是秋审处老司官出身。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董卓挟持汉少帝和汉献帝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定要废除少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汉少帝刘辩是东汉唯一一位被废黜的皇帝。东汉末年,因为朝中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对抗激烈,汉少帝只能被迫出宫,等他回宫后朝中早已被董卓控制。董卓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董卓挟持汉少帝和汉献帝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定要废除汉少帝,重立刘协为新任皇帝呢?实际上董卓这样做,也是有着他的目的和原因,

  • 秦穆公为何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有哪些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也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那秦穆公一生到底有哪些成就呢?当时秦国还不是一个强国,等秦穆公继位后他重用百里奚、由余等谋臣,成功灭梁、芮等国,还击败过晋国,为秦国扩大了不少疆域。秦穆公还曾帮助晋文公重回晋国,并且成为国君,使得秦晋两国交好。可以说秦国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穆公功不

  • 为什么明英宗夺门之变能够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夺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朱祁钰取代朱祁镇登基,可后来朱祁钰被放回来之后,却被自己的弟弟软禁起来。朱祁镇为了夺回皇位,发动了夺门之变。可是在这一场宫变中,为什么当时竟然没有人反抗?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朱祁镇为何能重新成为皇帝?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

  • 大明亡国实亡于张居正?究竟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一直以来,对于明朝的灭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表面上看,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他承担了很大的责任,但是仔细一想,在崇祯还没有继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所以这个责任,崇祯要承担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有又一种说法认为,大明亡国,非亡于崇祯,实亡于张居正,也就是将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归

  • 刘备托孤诸葛亮是人心所向还是无奈之举?假如法正在世会有变数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率军伐吴,结果却是惨败吴军之手,几乎是被全军覆没。此后刘备元气大伤,不得不在白帝城交代托孤一事。实际上,当时蜀汉内部能担当此任的人诸葛亮肯定是其中之一,不过刘备还任命了另一人,他就是李严,并且还把兵权交到了李严手上。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难道刘备对诸葛亮还不够放心么,刘备究竟有何用意?如果庞统、法

  • 明孝宗朱佑樘是个怎样的皇帝?明孝宗一生经历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明孝宗朱佑樘在明朝各个皇帝中的知名度不如朱元璋、朱棣等,但明孝宗的历史评价却非常高,他对明朝做出的贡献实际上被很多人小看了。明孝宗在位18年,期间勤于政事,不近声色,为人宽厚,处理朝内贪腐十分积极。朱国桢就曾说,称贤主者只有宋仁宗和明孝宗。更令人好奇的是,明孝宗一生只娶了一位皇妃,这对于古代帝王

  • 盘点三国时期最神秘的四大神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三国时期的武将没,我们都知道有什么赵云关羽张飞类的,但是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还有一些非常神秘的其实神将领呢?下面就给大家来盘点盘点,感兴趣的网友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位:青州无双将-潘凤潘凤是冀州(现在河北南部)牧韩馥部下将领,使用80斤大斧作为兵器。在各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上将潘凤于汜水关与董卓军

  • 张作霖的死是怎么瞒天过海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张作霖的死其实大家也知道是真的很可惜的,而且对于战略意义来说十分的不利,所以张作霖的死就需要隐藏,而且当时这边也做得非常好,等于说是瞒天过海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张作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是如何做到瞒天过海的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吧!张作霖被炸身亡,却成功地瞒过了所有的人,直到少帅

  • 为什么说潘凤是三国第一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要问谁才是真正的三国第一猛将,恐怕会有很多个不同的答案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是第一,也都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基本上也逃不过对于赵云、吕布、关羽等这些人的关注,可是,在这中间却有一个知名度没有那么高的潘凤,这个人到底能有多厉害?为什么说潘凤其实才是三国第一猛将?我有上将潘凤,可斩

  • 司马炎有26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一个傻子?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皇位的继承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选择一个最好的继承人,或者培养出一个最好的继承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如果皇帝的儿子很多的话,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遵从了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司马炎明明有26个儿子,为何他却偏偏选中了其中最傻的那个司马衷来当皇帝呢?首先、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