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什么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太子而不是皇帝?

刘病已继位之后,为什么追封自己的爷爷为太子而不是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220 更新时间:2024/1/21 2:39:50

一般来说,古代的皇帝继位之后,都会为自己曾经的长辈追封,比如曹操生前没有当皇帝,而死后曹丕就追封他为皇帝,孙权也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了。然而,西汉时期刘病已当皇帝之后,对于自己的爷爷,也就是当年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杀掉的儿子刘琚,只是追封为戾太子,而不是皇帝,而且这个戾字也是一个不好的字,这是为什么?

汉朝没有追封祖宗为“皇帝”的制度,只有追封祖宗为“皇”的制度。“皇帝”和“皇”是两码事。前者指的是追封某某为皇帝,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追封。被追封者不仅可以享受皇帝规制的陵寝,还可以有谥号,能进太庙;后者指的是追封某某为皇帝的生父,相当于是一种身份认证。被追封者也可以建陵,但是没有谥号,也不能进太庙。并且,“皇”只能追封父辈,隔了辈的不能追封。戾太子刘据是汉宣帝的爷爷,因此宣帝无法追封他为“皇”。并且由于西汉也没有追封祖宗为“皇帝”的制度,所以汉宣帝也无法追封他为皇帝。

汉宣帝刘询给了自己祖父刘据一个“戾”的谥号,这个谥号的确不是什么美谥。相反,它是一个恶谥,但是却恶得没有那么厉害。《谥法》对“戾”的解释是:“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戾”看似是个恶谥,但实际上汉宣帝此举等于是把自己祖父的“谋逆”重罪大事化小,由“罪”降格到了“过”,这已经是在给刘据遮羞了。同时,“戾”字独立于《谥法》之外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蒙冤受屈”,想必这层意思不需要再作过多解释了吧?汉宣帝之所以给自己祖父选择“戾”这个谥号,而不是后来唐朝李建成的“隐”或者其他谥号,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昭显《谥法》以外的这层意思。

此外,汉宣帝刘询的祖父刘据死于“巫蛊之祸”事件,这一事件并没有得到汉武帝公开的平反昭雪。刘据和刘进死于“巫蛊之祸”后,汉武帝这才感觉受到江充等人的蒙蔽,认为太子刘据和孙子刘进等人是情绪恐慌自保而非真的造反,并在太子去世的湖县建造思子宫,寄托自己对儿孙的哀思,但毕竟没有对这一事件公开昭雪平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刘据的遭遇虽然广受同情,但仍被认为“忤逆之辈”。汉宣帝皇位的合法性来自汉武帝和汉昭帝,如果公开追封刘据为皇帝,与法不合,会损害自身皇位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权衡利弊之下,汉宣帝刘询并没有追封祖父刘据和父亲刘进为皇帝,而是选择追封祖父刘据为戾太子。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戾”字还有一个专门的解释:“戾,曲也,从犬出户下。戾者身曲戾也。”也就是说,其中含有委屈的蒙受冤屈的这样一些意思。同时,如果加上一个三点水,就是“泪”,包含冤屈的意思更明显。所以说,刘询表面上是在给祖父刘据一个“恶谥”,实际上是在为刘据申冤,并因此确定自己皇位得来的正宗性。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又字谋,即位后改名刘询,西汉第七位皇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汉武帝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病已的祖父、当时的太子刘据和他的父亲史皇孙刘进均因此被杀,刚刚出生不久的刘病已也被投入大牢。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廷尉监邴吉据理力争,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第二天武帝就撤销了这道命令。由于他还是个婴儿,邴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做他的奶娘。刘据一案平反后,刘病已寄居在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前75年娶许平君为妻。

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其侄子昌邑王刘贺被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霍光拥立为帝。刘贺在即位的27天内就做了1127件不该做的荒唐事,被废。时任光禄大夫的邴吉此时向霍光推荐刘病已,于是霍光立时年19岁的刘病己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初即位,政事一决于光。朝臣和上官太皇太后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宣帝顾念旧情,“诏求微时故剑”,于是群臣议决立许平君为后。霍光的夫人显非常恼怒,于本始三年派人鸠杀许皇后(谥号“恭哀皇后”),霍光授意宣帝不追查此事;次年,霍成君如愿以偿成为皇后。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开始亲政,逐步开始剥夺霍家的权力,霍家人开始感到恐惧。地节四年霍家试图发动政变,事情败露,遭族灭,霍皇后也同年被废。

由于宣帝长期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在位时期,勤俭治国,进一步确定儒家地位,而且还很放松人民的思想,对大臣要求严格,特别是宣帝亲政以后,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在亲政的二十年中,他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但族灭了腐败的霍氏家族,而且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余如废除一些苛法,屡次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则软硬皆施。他击灭西羌,袭破车师。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汉朝的藩属,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

宣帝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号称“中兴”,应该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因此史书对宣帝大为赞赏,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他与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被并称为昭宣中兴。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去世,在位25年,享年44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 ,逝后葬于今天西安市东郊的杜陵。

汉宣帝在位时进一步加强中国对西域的影响,前60年,匈奴归汉,结束了自汉高祖白田之围以来,汉匈奴两族长达一百五十年的争战状态,从而转入了和平时期。史称汉宣帝「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斯为什么要陷害自己的女婿,选择扶持胡亥继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是秦朝一代名相,但他的所作所为却遭后人诟病。他和赵高擅自篡改秦始皇的遗诏,设计逼死扶苏,扶持胡亥继位,这样他们便能掌控朝中大权。不过扶苏怎么说也是李斯的女婿,李斯就真能下得了手?实际上李斯原本并不打算帮助赵高,但赵高却威逼利诱,这才让李斯就范。而李斯也没能如愿,最后死在了赵高手下,恐怕临死前他也

  • 司马懿手中没有实权,为何能通过3000死士就能政变?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喜欢三国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对司马懿这个人不会太陌生了,司马懿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被描写的老奸巨猾,隐忍了大半生终成为了窃国大盗,不过要说起司马懿这个人,到也没有窃国,因为那都是后人所干的事。但是要是没有他那三千死士发动的那场政变,他的后人也没有这个机会。那么问题来了,当时司马懿手中并无实权,为何还能政

  • 明朝万历皇帝为在21岁的时候就开始寻找陵寝的位置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十一年,也就是1583年,刚刚年满21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放下了自己手头上的事物,专门来到了大明王朝皇帝的陵寝集合地天寿山。此次来到天寿山除了祭祀列祖列宗之外,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位年轻的皇帝还要给自己寻找陵寝。此前,按照万历的意图部署,内阁首辅张四维预先派出礼部、工部大臣和钦天监和风水

  • 在夺嫡之战中,曹植为何会输给曹丕?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中的那些故事,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曹植与曹丕的那段世子之争了,这一直以来都是三国爱好者们所讨论的重点。相比于曹丕,曹植确实要更有才一些,更加受到曹操的青睐。可是为什么最后继承曹操衣钵的却是曹丕呢?下面我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点评。首先其实能继承曹操衣钵的并不是只有这两个人,比如曹冲、曹昂、

  • 东吴的三大酒鬼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三国志》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酒”这种东西充斥着整个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论是魏国、蜀国,还是吴国,都会有那么几位嗜酒如命,不饮不欢的人。与之相比之下,酒在东吴的历史显得就比较特别了。据悉,历史上关于“药酒”的记载,最早就是出现在东吴。不过我们今天要

  • 刘邦为什么不废了吕雉?他不是非常宠爱戚夫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的确是非常宠爱戚夫人的,不仅如此还非常喜欢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一度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让刘如意做太子,后来还是吕雉求张良帮忙,才终于保住了刘盈。只是,既然刘邦想要立刘如意,却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吕雉的皇后之位上下手,废掉吕雉改立戚夫人呢?俗话常说母凭子贵,为何戚夫人就没有当皇后的命呢?刘邦

  • 辛丑条约李鸿章签的什么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辛丑条约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条约是真的太尴尬了,真的是悲惨到哭,完全就是丧权辱国,话说当时李鸿章在条约上签字的时候并没有签自己的名字,那么有的人问了,那到底签了什么名字呢?那这个字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签这个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李鸿章晚清之风云人物,是清末时期慈禧太后最仰仗的一个

  • 隆庆皇帝在位多少年?他是如何开创隆庆新政局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隆庆皇帝在整个明朝皇帝中并不算出众,他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只有短短6年时间。但就在这六年中,隆庆发挥了自己用人不疑的特点,使得社会能够稳定发展,海内大治,这段时期也被称为是隆庆新政。不过很多人评价隆庆,觉得他的一生颇为悲哀,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可能隆庆皇帝背后还有很多故事是不被人熟知的,那对于隆

  • 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有多高?弃儒学兵成为兵家代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吴起出生于富足家庭,但他为了谋得官职四处花钱,最后反倒弄得倾家荡产。吴起原本拜师学习儒术,但他并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说法回家奔丧守孝,因此他的老师和他从此断绝师生关系,这也让吴起决定弃儒学兵。吴起的确是位人才,他在兵法上的成就是一般人难以超越的,可以说一生没有打过败仗。那吴起在军事上的成就到底有多高呢

  • 嘉庆帝时期清朝为何由盛转衰?嘉庆想做明君却适得其反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嘉庆皇帝是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为初期由于乾隆禅位担任太上皇,因此嘉庆还并无实权。等乾隆帝死后,嘉庆才开始独揽大权,实际上嘉庆生平最讨厌的就是贪污,所以他一上来就大理惩治贪官,并且第一时间将和珅治罪。嘉庆皇帝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贪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还比以前更加猖狂。此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问题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