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勾践如何对待功臣?看范蠡、文种下场便知

勾践如何对待功臣?看范蠡、文种下场便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735 更新时间:2024/1/8 22:27:42

勾践是春秋五霸之一,关于他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十分熟悉。那勾践成功复国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那些功臣的呢?勾践被释放回国后,重用了两位此后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范蠡和文种,其实从他们二人的下场就能看出勾践对待功臣的方式。越国灭吴后,文种自觉功高,最后被勾践赐死。而范蠡就懂得急流勇退,此后经商成为富豪,两人下场大相径庭,令人唏嘘。

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后,开始大肆清算身边的功臣,先是范蠡出走,而后文种被杀……原本携手共进的君臣最终演变成了一幕幕惨剧。后人将原因归结为勾践是一个“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人。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首先,勾践确实属于“可与共患难,不可共与乐”的那类人。在卧薪尝胆的十数年时间里,勾践虽然对他的功臣们信任有加,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引起勾践的忌惮和不满。

在入吴服苦役之前,勾践就在给他送行的群臣面前表达了对范蠡等人的不满。起因是勾践即位三年就想伐吴,范蠡苦劝他说时机不成,然而勾践的反应是“王弗听”,结果还真的败了。勾践由此对范蠡怀恨在心。

而在入吴服役期间,吴王夫差想要将范蠡拉拢到自己这一边,同样让勾践非常不安,害怕范蠡真的会弃他而去,特别是范蠡提议让勾践尝吴王的秽物以讨好吴王时,勾践更是怒不可遏,但被形势所逼,勾践最终还是听从了范蠡的建议。

而且,卧薪尝胆的十数年里,勾践与其君臣的和谐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之上的——兴越灭吴。为了实现目标,勾践一直在压制自己的个性,他以前就是一个“出则禽荒,入则酒荒”、喜欢游山玩水的骄奢贵族的形象,连白居易也作诗讽刺他“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而当他的目标实现之后,本性就会暴露出来,对他人的猜疑和不满都会慢慢显现出来。所以说,这的确和他的性格有关。

其次,功臣功劳太大也让勾践有了逼杀之心。据记载,勾践的功臣们都是一些极具才华而且忠心耿耿的人物,但他们也透露出了另一个问题,那便是功高震主。

在灭吴之后的庆功宴上,文种给勾践的祝酒词中就大力突出了灭吴过程中功臣们的功劳,以致勾践听后很不高兴,脸立马拉了下来。可见,勾践对功高盖主是很忌惮的,这也是他下决心逼杀功臣的重要原因。

最后,在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上,君臣之间也有了分歧。灭吴之后,勾践认为,越国应该接过吴国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北上中原争夺霸权。但是,文种和范蠡都主张休养生息,毕竟灭吴之战越国就打了将近十年,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何况,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他们是在楚国不受重用才投奔到越国的,勾践若坚持争霸中原,将来势必会和楚国发生冲突,范蠡和文种自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但勾践主意已定,不可更改,因此杀掉不听话的范蠡、文种就成了必然。只是范蠡认定自己以后无法再跟勾践相处,及时辞别而去;文种却对勾践还抱有幻想,以致被勾践逼杀。

可见,勾践杀功臣绝不仅仅因为“不可与共乐”这一条理由,而是结合了当时君臣权力的矛盾等更为现实的原因,才最终决定逼杀原来帮助自己的功臣们,并不全是勾践的错。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黎逢参加科举迟到为何还能成为状元?黎逢人物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黎逢是唐朝中期科举状元,不过黎逢这个状元头衔来的比较具有戏剧性。当时黎逢参加考试时,因为一点事迟到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檐前设席应考,并且显得一副胸有成足的样子。这让当时的主考官感到诧异,感觉黎逢并非常人,便派人在一旁观看。结果黎逢的考卷果然让考官连连称奇,最后是被拔为状元。黎逢的经历也算神奇,下

  • 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谁该负责?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晚年,大清国被西方的列强各种欺负,为了能够改变大清国被列为鱼肉的局面,光绪帝任用了大批的维新党派。由于这一次改革破坏了保守派的利益,因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老旧势力迅速给予了致命的打击,最终光绪帝被囚于瀛台,维新派领导康有为出逃海外。因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 华夏文明是如何传承的?起源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华夏也可称之为“夏”或是“诸夏”等等。这是古代居住在中原一代地区居民的自称。大约在50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非常多的部落,这其中就包含了炎帝与黄帝的部落。而炎帝与黄帝部落,在后期通过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

  • 张郃和赵云哪个更厉害?为何说张郃不敢惹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是蜀汉五虎将之一,而张郃是曹魏五子良将。轮知名度肯定是赵云更胜一筹,不过比功绩和实力,这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很多朋友都喜欢把张郃和赵云放在一起比较,网上更是有种声音说张郃不敢惹赵云,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在演义中,赵云和张郃在长坂坡交过手,而此次战役正是赵云的成名一战,赵云理应也战胜了张郃。

  • 黄月英那么丑为何他不纳妾?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很多有权有势的人,家里除了正妻,还有一些小妾,这些小妾相比正妻来说,身份地位都不高,更多的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或者是长得好看的,或者纯属带回来为了生孩子的,所以,正妻大多数只是撑门面,而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相传是一个丑八怪,这对于相貌英俊的诸葛亮来说,总让人觉得不是很般配,那后来诸葛亮有没有再纳妾

  • 为什么刘秀近乎完美,但是存在度却不高?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刘秀的确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当时王莽终结了西汉,建立了新朝,颁布了一系列看似穿越一样的规章制度,但是出现了一个“位面之子”刘秀,重新改写了王莽带来的超前历史,另一方面,刘秀的为人也是值得称赞的,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就知道,这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这样的人原本应该

  • 周朝后宫妃嫔为什么规定是121人?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历朝历代的皇宫里面,后宫妃嫔一定是有的,但是至于后宫里面究竟有多少人,恐怕很多人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因为有时候妃子很多,有时候只有皇后一个人。而很多人认为,周朝时期的周王宫里,后宫妃嫔的数量有规定是121个人,这个规定是从何而来?为什么一定要是121人,多一个少一个都不行吗?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

  • 万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张居正?他们关系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曾以内阁首辅身份,辅佐万历皇帝进行“万历新政”。但万历皇帝长大后,却对张居正产生了恨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朱翊钧小时候时,张居正便是他的老师,可以说两人一起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只不过张居正想要推动自己的改革时遭到了重重困难,他和万历之间也产

  • 南宋为什么连续三个皇帝都主动让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皇位对于古代的皇室子孙来说,恐怕是每个人都会觊觎的一个位置,人们为了权力杀的血流成河的事例不在少数,很多皇帝的继位,都是经历过一番腥风血雨的。虽然历史上禅位的皇帝也不少,然而在南宋时期,却有连续三个皇帝最后都是禅位,不当皇帝了,把皇位传给下一个人,他们难道是都不愿意当皇帝吗?他们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禅位

  • 张柬之晚年为何一再被贬?拥立李显有功最后却气愤致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神龙元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多位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复辟李唐。后来张柬之拥立李显为帝,成为当时的功臣。但张柬之晚年却屡遭被贬,最后被流放泷州,气愤致死。当时张柬之已有81岁高龄,依然没能善终。他遭到韦后还有武三思的排挤,先是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任命为襄州刺史,但不久再次遭贬。李显没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