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为什么敢威胁李渊?没人拦着他吗?

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为什么敢威胁李渊?没人拦着他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241 更新时间:2024/1/30 12:49:53

玄武门之变也算是一次很经典的宫变了,正所谓成王败寇,李世民成功了,成为后世敬仰的唐太宗,李建成兵败身死,一切都没有了。然而在这次的宫变中,尉迟敬德竟然敢带着武器闯宫,还威胁当时还是皇帝的李渊,为什么尉迟敬德敢这么大胆?难道皇宫里面就没有其他人拦着他吗,任由他这样威胁皇帝?

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史册。

这一天,李世民率尉迟敬德、长孙无忌等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成功夺权。

关于这场著名的事变,唐史的记载有颇多隐讳,毕竟要为尊者讳,李世民“弑兄杀弟”,无论什么理由都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必须“文过饰非”。但事变之后,尉迟敬德威胁李渊这事却记载了下来,究其原因就是要给尉迟敬德个面子,毕竟人家是立了大功的,做了什么事得说清楚,所以这事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玄武门事变,尉迟敬德大约做了三件事。

一是救下李世民。李世民射死李建成,骑马追击李元吉,没想到衣服被树枝挂住,跌下马来。李元吉见此,夺过李世民的弓,准备将他勒死。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骑马赶来,射杀李元吉,救下李世民。

二是震慑太子旧部。李建成的心腹冯立得、薛万彻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遇险,立刻率2000精锐前来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危急之际,又是尉迟敬德出现,他亲手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向冯立得、薛万彻等示意,见到主人已死,冯立得、薛万彻等这才死心,溃散而逃。

三就是“威胁”李渊。《资治通鉴》记载:“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玄武门事变尘埃落定,太子李建成的旧部也被驱散。但是,胜利者李世民不得不考虑下一步行动,他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李渊?毕竟是手足相残,如果父亲大怒要杀自己,又当如何?杀了父亲取而代之吗?

李世民显然是敢的,但他不想自己去,杀兄弑弟可以解释成争权,弑父就是真正的篡位了,名声必然臭不可闻。于是,李世民立即派尉迟敬德进宫,面见李渊,最起码先探探李渊的口风。于是,尉迟敬德穿着染血的铠甲,手握滴血的长矛,径直来到了李渊面前。

李渊在干嘛?跟裴寂划船喝酒!自己三个儿子在宫门口手足相残,血流满地,李渊竟然毫不知情,甚至也没有太监或侍卫前来通报消息,随后尉迟敬德杀气腾腾闯进宫来,同样也不见有人阻拦通报。皇帝的侍卫们难道不担心李渊遇刺吗?为何不见有人拦下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李渊堂堂开国皇帝,对皇宫的掌控力低到这份上?

首先,李世民的势力早已渗透整个宫廷大内。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尉迟敬德对李世民说:“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尉迟敬德这句话说的很直白,事发前李世民偷偷蓄养的“八百勇士”,都已经“擐甲执兵”,提前安排进了宫中。

很显然,李世民早已准备政变,这八百勇士就是他的“杀手锏”,他们必然已经掌控了宫中每个关键节点。就像当年司马懿的三千死士,平常默不作声,只等李世民发令起事。所以,就算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全副武装闯宫,也不会有人阻拦。

其次,李渊重视父子之情,宫廷管理不严。

后人可能无法想象,就算李渊称帝当了皇上,他和儿子们还是住在一起的,就像寻常人家一样。“世民居承干殿,元吉居武德殿后院,与上台、东宫昼夜通行,无复禁限。太子、二王出入上台,皆乘马、携弓刀杂物,相遇如家人礼。”看见没,这一大家子就这么屋前屋后地住着,带着武器去见李渊都没人管,简直和和美美。

宫廷如家庭一般,管理松散混乱,也给了尉迟敬德机会,让他得以在皇宫里随便走动,无人阻拦。

很明显,李渊还没有搞清楚皇帝为什么要自称“寡人”,他一直把自己当一个父亲,而不是抛开一切的“寡人”。对于儿子们争权,他必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却始终狠不下心扶正其中一个人。虽然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却又怕伤了李世民的心,竟屡屡表示让李世民当太子,谁也舍不得打压。

因此,当尉迟敬德“擐甲持矛”出现在面前,李渊大惊失色。但是李渊也是见过大世面的角色,心智绝非常人能比,看着眼前的尉迟敬德,他可以料定宫城现在不是他做主了,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问清楚尉迟敬德来干什么。不绕弯子,直接问:“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

尉迟敬德本来就是带着任务来的,如果李渊有什么异常表现,他手里的长矛必然会再次饮血。因此他也不绕弯子直接回答:“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陛下,你大儿子跟三儿子造反,被俺们杀了,秦王让俺来保护你,你说现在该咋办?李渊霎时头冒冷汗,咋就闹到了这个地步?

看着尉迟敬德手里的长矛,李渊明白,除了死以外,他只剩下了一种选择。“咋办?当然是把我最棒的儿子李世民立为太子啊!朕早就想把皇位交给他了。”李渊很懂事。见李渊如此表态,早有人把消息传了出去,一切妥当!李世民随即冲了进来,趴在李渊怀里大哭,满脸委屈。李渊也哭,满脸委屈。

政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李渊特别下诏:以后国家大事,先让太子过目,然后再报给我。不得不说,李渊是个聪明人。他知道一切已成定局,于是就坡下驴,早早退休享乐,省得总被人惦记。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蒙古杀光了金国皇室,为什么会善待宋朝皇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宋朝时期,蒙古、金、宋,一直都是几个相互之间有争斗的势力,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蒙古取得了最终胜利,建立起了元朝。只是,蒙古对待金国和宋朝之间不同的态度让人有些不理解,同样都是蒙古的手下败将,面对金国皇室就是直接杀光,而面对宋朝皇室却是善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吗?蒙军攻破蔡州城后,对

  • 黄马褂为何到了晚清却烂大街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黄马褂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大家也懂的,它就是权利的象征,最近不少的老哥也发现了,这个黄马褂啊到后来的晚清却成了烂大街的货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啊?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吧!黄马卦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种官服,是用皇帝专用的

  • 窦皇后比吕后高明在什么地方?窦皇后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孝文窦皇后可谓是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窦皇后出生于普通农家,最后却辅佐三位汉朝帝王,从此名留青史。很多人都喜欢拿窦皇后和吕后作比较,其实她们两位都是十分厉害的女政治家,但吕后更有野心,所以伴随的风险会更大。窦皇后也有自己的私心,但她始终会把汉室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无论是面对景帝还是武帝,窦皇后都表现出

  • 袁术和袁绍为何不联手?他们俩不是兄弟吗为何不合力对抗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袁术和袁绍自然是兄弟俩,是一家人,古代又很讲究家族利益,他们俩既然是一家人,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合起伙来一起做事?当袁绍面对曹操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袁术帮忙,他们两人实力都很强,如果合伙的话,或许曹操就根本没有胜算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不一起办事呢?宁愿让别人打败了也不愿意合伙?按《三国志》引用献帝起

  • 西方列强为何要火烧圆明园呢?真的有很多奇珍异宝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段非常屈辱的历史,封建时期的上层建筑岌岌可危,苟延残喘的清政府已经在工业革命的时代无力还击,被西方列强肆无忌惮的剥削。而火烧圆明园这起事件就是这段历史当中最明目张胆的一次抢劫。国之耻辱下满满都是“落后就要挨打”的口号,但是为甚么列强就要“火烧

  • 曹操接连把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只是为了控制汉献帝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已经挟天子已令诸侯,汉献帝只不过是他的一颗棋子,为什么曹操还要接连把自己的三位女儿嫁给汉献帝呢?有人认为,曹操此举主要还是为了拉近与汉室的关系,并且起到控制汉献帝的作用。不过当时汉献帝根本无力和曹操作对,所有权利都在曹操手中,而且曹操到死也没称帝的举动,想让汉献帝主动禅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曹操这

  • 李世民治国有什么特别之处?看他是如何对待犯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虽然靠大义灭亲夺得太子之位,但后人依然愿意称他为“千古一帝”,其原因还是因为李世民将唐朝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盛唐打下牢固基础。可能大家都十分清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历史典故,但对于他如何治国就了解的比较少了。李世民对朝内十分严格,对百姓则是采取休养生息,发展经

  • 郭淮为什么能打败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才是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一个敌人,而且他们两个的交战,被历代的小说家们写的太多了,时间一长,就默认他们是死对头了。但其实,真正的诸葛亮的敌人另有其人,这个人在多次作战中都打败了诸葛亮,成功成为诸葛亮真正的最大的敌人,他就是郭淮。郭淮究竟有多厉害,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淮字伯

  • 有哪些人曹操该杀没杀,不该杀的却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实际上曹操已无回头路可走,他只能继续挟持汉献帝,还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所以曹操一生杀了很多不该杀的人,但也放过了一些此后会对曹魏造成威胁的人。虽然荀彧不是被曹操亲手杀死,但荀彧的死和曹操脱不了关系。在演义中,曹操赐给荀彧空盒,导致他服毒自尽。

  •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还有30万的部队为什么没调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被朱棣夺走,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恐怕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费力安排的皇孙,最后会被自己儿子夺了皇位吧。不过,建文帝朱允炆当时还有一个三十万的军队在云南,面临自己皇位丢失的危机,为什么他不动用这只军队抵抗朱棣?为何建文帝没有调用这个军队呢?在明朝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