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魏为什么要全盘汉化?

北魏为什么要全盘汉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625 更新时间:2024/3/7 4:08:38

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有过很多不同的时期,而也并非是只有汉族,汉族在其中只是出于主要统治地位,而历史上也有过很多不同的民族,他们进行过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比如北魏鲜卑族的汉化。北魏的汉化是非常彻底的一次汉化,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北魏要这样做?彻底的汉化对北魏来说有什么好处呢?

北魏长期都于平城,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北魏孝文帝决定迁都。并且,当时外部的“威胁”减弱了,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历代国都的设立,都会兼顾“边防”,不会让“边境”的军事力量脱离朝廷的掌控。

那时,柔然已不再气势凌人,这给了北魏一个迁都的极好时机。凉州刺史袁翻就发表过感慨:“吾国迁都后,柔然、高车二国斗得不可开交,一会柔然国给对手所杀,一会是高车国王被对方抓了。正因为如此,吾国边境方能太平这几十年啊,这真是幸事一桩啊!”

如果,边境的外族力量强盛,即使迁都成功了,由于,政治和军事中心远离,就会导致边防力量不堪强敌的“重压”,甚至,会带来威胁国家生存的危险。如果,在边境设置足以对抗侵犯的军事力量,则又会出现一个“弊端”。

那就是:谁负责统领边境的军队?

若是给他的权利小了,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对抗侵略,若是极大的放权,当地的地方长官手握重兵,时间一长,就会形成自己的势力,甚至,还会“反制”朝廷。历史就有不少地方军事力量“反制”朝廷的案例,当然,也包括北魏自身。

假设,那时的柔然依旧“强势”,即使都城南迁之后,其主要军事力量,还得部署在以平城为中心的地区。不然,对方来犯,国家会相当被动。所以,这就产生了上述的问题,谁来“领导”这些军队?朝廷如何管理他们?

当时的交通、通信条件,都不可能允许国君在远离平城的洛阳,长时间“遥控”指挥边境的重要军事力量。如果,都城继续设在平城,那么,这些都不是问题。而现实中的柔然,已然“力不如前”了,所以,平城一线的布兵,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样“重兵”。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才会放心动“南迁”计划,因为,完全有能力控制在这里的兵力部署。北方边境的外患威胁度降低了,在此地的军事力量,其重要性也相对会下降些。只是,后来北魏的败亡,还是和朝廷无法把控以平城为中心的地区有关。

除了外围的“威胁”降低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汉民族的实力崛起。国内没有这条件支撑,“迁都”就成了一个梦想。北魏建国初期,汉民族只是一个“被统治民众”,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所以,那时地位远远不如鲜卑民族。

但是,汉民族有天生的优势,就是人多,另外,文化还先进。当时,又并没有禁止民族之间的“互通”,所以,异族通婚的普遍,让汉民族越来越有存在感,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了。所以,对汉民族来说,迁都当然是要支持的,而且,更会支持“汉化”运动,这些只有利好。

所以,随着汉民族在北魏的势力膨胀,这种“改革”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响,这在北魏初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鲜卑的上层阶级绝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发动战争,只是为了土地,而不是想改变“自身”,更不想和汉民族平起平坐。

只是,汉民族势力的扩展,必然要为本民族的利益“说话”。当国君的想法倾向于他们时,他们一定会全力支持,并且,稳固皇权,让自己本民族的利益进一步扩大。所以,关于迁都,就形成了两派意见。皇族,基本就是“迁都”派,而鲜卑贵族大都反对迁都。

传统学术认为:这是他们的“想法”不同,而带来的对立。其实,支撑想法的更深刻原因就是“利益”。支持者,毫无疑问是利益获得者,反之则是利益的伤害者。汉民族,大多支持迁都,并力挺汉化,原因就是:自身的“利益”得到了满足,自己的地位抬升了。

可以说,没有这一点,迁都和汉化几乎不可能完成。那么,孝文帝为何会极力去做这件事呢?

其实,除却他本人仰慕汉民族文化外,更关键的是,他需要通过这样的事情,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这一时期,他曾发过这样的命令:八大鲜卑大族穆、陆、贺、刘、楼、于、嵇、尉(汉化后的姓氏),“享有”和汉民族卢、崔、郑、王这四族一样的地位。

这些鲜卑大族可是一等一的贵族啊。表面上是受到了极大“尊敬”,仔细分析却是另一回事。一边是曾经的“王公贵族”,一边却是“被征服”的汉民族。两者可以一样嘛?北魏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以这“八姓”为核心的国家,现在让他们和那些“汉人”坐在一起,这算啥?

从这个角度来谈,迁都+汉化,其实,就是对北魏鲜卑贵族的压制,这也是为何穆泰、陆叡要造反的原因了。他们是穆、陆两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同理,宗室成员拓跋丕加入他们之中,其原因也不外乎就是这个。

当时,孝文帝所重用的人员几乎都来自汉民族,迁都之前,他还颁布了一条政令,将除拓跋珪这一系之外的其他人员,都排除在“封王”之外。已有“王”封号的,被降为“公”,“公”降为“侯”。而在早期,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排斥”外姓。

如此做的目的,就相当明显了。

通过“迁都”,借力汉民族的支持,进一步约束除皇室以外的鲜卑贵族的势力。所以,这些贵族们必然跳脚,会极力阻扰,因为,他们的利益被侵蚀了。而皇族当然持“赞成票”,在迁都前,他们“人轻言微”,虽有个重要人物“元丕”,但是,他不是拓家人。

所以,在迁都过程中,及迁都后,皇族都抢夺了话语权。

当然,这也带来了弊端:皇族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剧烈,让帝国逐渐走向了衰败。汉民族的民众,自然也是支持的,自己的地位得到了保障,何乐而不为呢?

“汉化”的过程是从“文化”开始,由于,汉民族在文化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鲜卑的上层阶级是最先被“普及”的。这也让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有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所以,单纯意义上的“汉化”,是不会引起任何反对的。

只是,一旦涉及“利益”,被损害一方必然抵触。同为鲜卑贵族,皇族成员的利益没有丝毫波及,他们当然乐的“随波逐流”,而对其他贵族而言,这样做意味着他们地位的下降,以及经济上的受损,必然会“愤然反抗”。

首先,第一步就是坚决反对“迁都”。尽管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通过拒绝合作,公然反对,甚至造反。但是,这些力量上的较量,最后,还是以皇族和汉民族胜出。此事遗留的最大的“诟病”就是,门第制度被“合法化”了。

孝文帝用法律的形式,承认:穆、陆、贺、刘、楼、于、稽、尉这鲜卑八大家族,和崔、卢、郑、王这四大汉族家族,同列“一等贵族”,他们的后代子孙在享有帝国权力的同时,是有着优先的话语权的。

所以,这位皇帝所做的一切,只是围绕“加固”其统治为出发点,不论好坏,只要有利于皇族统治,他都会推行。将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并列,一方面从门第出身“制约”了鲜卑贵族利益扩大化,另一方面又“承诺”他们既得的利益保障,缓和了他们和皇族之间的矛盾。

汉族贵族自此也就得到了明确的“尊重”,地位有了法律的保障。同时,也更加“激励”他们坚定地站在了孝文帝一边,帮其巩固皇权统治。二者无形中形成了“盟党”,国君在这四大家族中,各挑选一个女子娶做老婆,还给自己的弟弟每人也挑选了一位汉族豪门女子做妻子。

太和十七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命太尉拓跋否与广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以河南王拓跋干为车骑大将军,负责关右一带的军事,与司空穆亮、安南将军卢渊、平南将军薛胤等共同镇守关中。

大军列队出城,一路之上,阵容整齐,浩浩荡荡,所过之处,秋毫无犯,经恒州、肆州,于九月底抵达洛阳。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何选择黑色龙袍?黑色在当时具有哪些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龙袍并非只有黄色,秦朝秦始皇穿着的龙袍就是黑色的。当时有个说法叫,“以水德居,服黑色”,冕冠的颜色也是黑色,直到西汉汉文帝时期才把龙袍改为黄色。因为根据五德终始的说法,是汉朝取代秦朝,汉朝属土德,土克水所以此后汉朝皇帝的龙袍才改为黄色,而且黄色也被视为最高贵的颜色,民间百

  • 张绣投降曹八年之后,为什么被曹丕一句话吓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张绣和曹操之间算是仇人,曹操调戏张绣的嫂嫂,而张绣杀了曹操原本最看重的继承人曹昂,这对曹操来说可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不过后来张绣还是投降了曹操,曹操也是不计前嫌,非常欢迎张绣的到来。可是张绣最终,为什么会被曹丕的一句话给吓死了?曹丕到底说了些什么,能对张绣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张绣这个人很有意思。第一次投

  • 唐昭宗为什么是唐朝最惨皇帝?唐昭宗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唐昭宗李晔是唐朝第19位皇帝,在位一共16年时间。唐昭宗继位后,唐朝已经步入衰落,但他依然全力铲除杨复恭势力,讨伐西川、河东藩镇,希望能复兴大唐。虽然唐昭宗消灭了田令孜,并且重挫李克用,但唐军也损失惨重而且兵力不足,只能眼睁睁看着朱温做大做强,也为唐朝的灭亡埋下隐患。唐昭宗被很多人称为是唐朝最惨皇帝

  • 锦衣卫待遇如何?历史上锦衣卫并没那么威风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近几年,和锦衣卫有关的影视剧是越来越多,很多观众也是对明朝的这个神秘组织感到好奇。当年朱元璋创立锦衣卫是为了收集朝中的各种情报,因为朱元璋称帝后疑心越来越重,不再信任任何人,所以便建立锦衣卫直接和皇帝对接,并且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利。不过锦衣卫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威风,越到明朝后期这个群体的存在感越低,

  • 程昱为何得不到重用?曹操如何评价程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程昱是曹魏名臣,也是魏国开国元勋之一。程昱早年曾率军抵抗黄巾军,后来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谋士。程昱能文能武,既可以出谋划策,也能带兵打仗,但程昱在曹操手下始终没办法占据主导位置,也就是得不到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曹操对程昱也并非100%的放心,曹操是如何看待程昱,对他又有怎

  • 汉景帝曾经答应把皇位传给弟弟,为什么后来反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的事情也不少,或者说上一任皇帝死后,下一任皇帝并不是先帝的儿子,而是他的兄弟,这样的事情不算少见,赵匡胤赵光义就是如此。而在汉朝时期,汉景帝曾经答应过母亲窦太后,将来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也就是窦太后更疼爱的小儿子,可是为什么又反悔了?古代不是讲究君无戏言吗?古时人们最为

  • 萧皇后一生嫁了几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美女自然是不少的,除了四大美女之外,还有很多可以说都是以美貌著称的,其中有一位堪称是历史上出嫁次数最多的皇后,也就是隋炀帝的皇后萧皇后,人称萧美娘。据说她一生一共嫁了六次,这六次分别都是嫁给谁了?为什么萧皇后会有这样的命运,隋炀帝死了之后,她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萧皇后经历了5次婚姻,隋炀帝的皇

  • 武则天男宠张昌宗和上官婉儿真的有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还有两个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而其中,相传张昌宗和上官婉儿之间还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关系,上官婉儿也是在被武则天发现之后,在脸上刺字,却没想到又是因此让上官婉儿显得更加妩媚,甚至还成了一种流行的妆容。究竟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上官婉儿和张昌宗之间真的有什么关系吗?上官婉儿是大唐御史,是

  • 历史上锦衣卫真的那么风光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那些锦衣卫,好像每一个都是武功高强,而且极其风光的样子,面对那些违反了规定的人,可以随意处置,不管走到哪里都让人敬畏。不过,这毕竟只是影视剧里面的锦衣卫,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锦衣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吗?真正的锦衣卫,恐怕他们过得日子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2010年的春节,甄子丹

  • 明朝末年为何流寇泛滥?大臣杨鹤是如何对付流寇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杨鹤是明朝末年大臣,杨嗣昌的父亲。明末流寇泛滥,并且已经威胁到了大明根基,杨鹤曾向崇祯提出,他认为流寇都是因为饥荒才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他觉得对付流寇应该是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杨鹤的策略起先有了一定成效,但能用于招抚的资金却远远不够。有人评价杨鹤是一名正直的好官,但一意主抚也要看当下国力能否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