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他混的比范进还惨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他混的比范进还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500 更新时间:2023/12/20 19:14:03

“范进中举”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过这只是一个写在小说里面的故事,这部小说写了很多具有讽刺意义的故事,其中或许就数范进中举最为出名了。不过,你知道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吗?其实,这部小说的作者,他的一生比范进更惨,他就是吴敬梓。今天就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他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呢?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一字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少年才子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康熙四十年(1701),吴敬梓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

远祖在明代永乐年间被封为骁骑尉,受邑江苏六合。高祖吴沛,字海若,为人耿介正直,宁肯贫居度日,不愿攀附权贵,时宁国太守关骥以书召进,他谢而不往。

吴沛博学多才,能文善诗,工书法。最近发现了他的遗作珍本《西墅草堂遗集》,是由其子吴国鼎、吴国器、吴国缙、吴国对、吴国龙各辑一卷,另外还著有《诗经心解》六卷、《读史论略》、《四书口授真解》等。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不过,他没有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加之他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育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

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并且新建了“敬一亭”。

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

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

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他最终与官场决裂。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

二、败家之子

康熙六十一年吴霖起因病辞官,吴敬梓陪送父亲从赣榆返回故里,但吴霖起终于一病不起。吴敬梓二十三岁中秀才,也就是在这年,父吴霖起病故。从此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先是族人们倚仗人多势众,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参商,宗族诟谇”。在一场争夺遗产的内战中,孤立无援的吴敬梓终以失败告终,留给他的资财寥寥无几。

分家之后,吴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凌,饮恨而死。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

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

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三、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

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密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描述:“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

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吴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职回乡的官绅杨凯,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诗曰:“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表示希望杨凯资助其生活。

四、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

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时为一月十一日。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朝将领盛庸有多厉害?曾多次击败朱棣最后却被逼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盛庸是明朝将领,也是靖难之役朱允炆一方的主要指挥之一。盛庸曾多次率军击败朱棣,并且斩杀他好几位手下,使得朱棣前期战事非常不顺。不过此后中央军逐渐走衰,盛庸见胜利无望变向朱棣投降,此后继续被任用。但盛庸和王钦不和,虽然盛庸已经主动辞官,但王钦还是抓住机会向朝廷揭露盛庸的罪行,导致盛庸被活活逼死。盛庸的

  • 元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很多文人念念不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元朝作为历史上一个非汉人建立的统一政权,却只有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被推翻了,之后建立起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现代人眼中看明朝,很多人都是非常佩服的,朱元璋看多了元朝统治者欺压百姓的事情,所以对待自己朝代的官员非常严苛。但是,很奇怪的是,为什么有很多文人却在怀念已经灭亡的元朝呢?“崖山

  •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是怎么死的?李煜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在位一共15年。李煜一生主要成就体现在了他的诗词、书法上,李煜词的成就颇高,其语言明快、情感真挚、题材广阔,影响了此后一大批的词人。只不过李煜没办法阻止南唐被灭亡的事实,成了一位亡国皇帝,不过李煜的死因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个谜。他本可以免去一死,最后却是喝毒酒身亡,当时李煜并没有

  • 唐代诗人李贺为何英年早逝?李贺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李贺是唐朝著名诗人,和杜甫、李白、王维齐名,有着“诗鬼”之称。李贺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后裔,所以李贺也算是唐室宗亲,他年少出名,并且开创了“长吉体诗歌”。李贺作诗的风格和李白相近,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只不过李贺的作品会更具有想象力一些。令人遗憾的是,

  • 朱由榔和崇祯朱由检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单从名字上来看,朱由榔和朱由检之间,应该是平辈人的关系。朱由检,即崇祯帝,是明朝时期最后一位皇帝,而朱由榔,他虽然也是明朝皇帝,但却一直得不到承认,因为按照正统历史来算,明朝到崇祯死的时候就已经灭亡了,而且朱由榔也是“南明”的皇帝。那么照这样说,朱由榔到底还算不算是真正的

  • 诸葛亮掌权期间陨落了多少人才?导致蜀汉国力持续走衰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虽然任命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等刘备去世后,蜀汉朝内基本还是由诸葛亮一人掌控。而在这段时期内,诸葛亮把重心放在了北伐事业上,诸葛亮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只不过这个过程让蜀国损失了太多人才,导致此后国力逐渐走衰。诸葛亮也并非完人,他也有缺点,在用人方面诸葛亮明显不如刘备。当然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思

  • 郑袖为什么被称为南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提起郑袖,很多人都能想起屈原,郑袖在楚国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甚至可以和商朝的妲己同级,可见郑袖并不是什么好人。郑袖曾经诬陷屈原,以至于楚王疏远屈原,最终屈原投江而死。而历史上的郑袖被称为南后,这个南后又是什么意思?郑袖做了这么多恶事,她最终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郑袖(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

  • 毛遂三年未能出头,最后自荐出使楚国一举成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大家在上学时应该都有学过。毛遂是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当时各国公子为了网罗人才,常常会通过“养士”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毛遂便是其中一位。毛遂在当时是一名说客,但在平原君门下三年都未展露锋芒。此后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平原君要到楚国去说服楚王求救,此时毛遂主动请求

  • 13岁的金城公主为何嫁给7岁丈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古代人结婚很早,而且对于皇室来说,婚姻更多的就像是一场政治合作,为的是皇室的稳固和权力,而对于和亲公主们来说就更惨了,为了国家不仅要牺牲自己的幸福,更要去接受一些落后很多的文化,唐朝时期的金城公主,作为一个和亲公主,年仅13岁就出嫁,但是丈夫竟然还是一个7岁的小孩,这到底怎么回事?大唐宗室之女

  • 苏武的妻子是谁?是死了还是改嫁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苏武牧羊,坚贞不屈的性格让很多人都十分敬佩,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不管是刀刃加身还是重金诱惑,苏武都能够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千古传唱。不过,毕竟苏武也是有家人的,苏武被留在了匈奴,那他的家人呢?苏武的妻子最后是什么样的结局,她是一直等苏武直到死了,还是选择了改嫁?苏武的妻子是谁苏武的妻子目前知道的一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