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尧舜禹禅让是虚构的吗?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尧舜禹禅让是虚构的吗?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07 更新时间:2024/1/28 17:10:06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对上古时期舜禹之间的禅让又非常高的评价,这种将自己首领位置让给有才能的人,而不是给自己的后代的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而且很多人也对此深信不疑。只不过,如果真的认真较真的分析的话,或许尧舜禹之间所谓的“禅让”,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真的有过禅让吗,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说起尧舜禹,大家一定都会想到那个“天下大同”的上古社会。相传,那个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部落首领是选举有才能的人当,而不是封建社会的“世袭”。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最高领导人是大家推举出来的,而不是所谓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但是,要知道,中国可是有着近四千年的世袭传统的,难道在这样一个有漫长世袭制的国度,它的上古时期,真的存在过这么一段“禅让”历史?事实上,当你仔细研读这段历史之后,你会发现,那个遥远的时代可能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口口相传的尧舜禹禅让,很可能只是一个政治谎言,它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真相。历史上,开创封建王朝“禅让制”的曹丕,就曾一语道破了天机。

我们先来看看尧舜禹的禅让是怎么回事。相传,尧在位七十年后,因年老力衰而选定继承人。大家推荐尧的儿子丹朱继位,但尧因丹朱性格残暴、爱闹事而否决了。后来部落再次推举继承人,有人推举德才兼备、深得人心的舜。尧同意了,不仅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在位三十年后,同样将帝位传给当时治理水患有功的禹。

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墨家的墨子,随后被孔子和孟子接纳并发扬光大,将“尧舜禅让”描绘成儒家仁政的典范。这一说法提出后,在当时盛行一时,被很多人认可。但是,也有不认同的声音,认为这是编造出来的故事,是谎言。比如,与孔孟同是儒家的荀子就反对这一说法,认为这是虚构的历史,骗人的谎话。他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法家的韩非子更是直接戳破了真相,他说所谓的“禅让”,其实就是弑君篡位。(“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那么,尧舜禹的禅让到底是真是假呢?

这一问题至今在史学界颇有争议,小编才疏学浅,不敢妄谈。不过,西晋时期从魏襄王墓葬出土的先秦史籍《竹书纪年》却记载了颠覆正统史观的历史,对于尧舜之事,其文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意是,在尧年老的时候,权力逐渐衰微,而舜利用权势将尧流浪,并且不让他与儿子相见,用暴力的方式夺取了最高权力。由此看见,荀子韩非之说也并非空穴来潮。那么,三国时的曹丕又是如何一语道破这个天机的呢?

我们知道,汉末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东汉朝廷的事实掌控者,在其死后,其子曹丕继承了权力,并暴露出了废汉称帝的野心。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曹丕这时想起了传说中的尧舜禅让之事,于是,他自建了一套禅让礼仪流程,自导自演了一幕“禅让”好戏,借禅让之名,行篡位之实。仪式之后,正式成为大魏皇帝的曹丕喜不自胜,感慨了一句,尧舜当年的事,我总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一语道破所谓的“禅让”真相。从此之后,每次臣子篡位夺权,都要效仿曹丕假模假样的搞一次“禅让”,为自己的行为洗白。

一直以来,这三个人都被说成是远古禅让的典范,也就是权力的和平转移,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尧在位大约有七十多年,他的儿子丹朱并没有什么本事,分明就是一个干不了大事的人,而且也不受老百姓的爱戴,因此舜的机会就来了。他当时作为驸马虽然已经摄政,但是还是保举推荐丹朱去治理河道,谁知道这保举的人并不成器,于是朝臣和百姓就把目光都转向了舜,因此舜就继承了大统,毕竟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尧也没有办法,如此看来,这并非是禅让一说。

舜即位以后,就立刻除去了一系列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人,特别是像共工等一些尧在位时的名臣。这样看来,舜就是杀掉禹父亲的仇人,因为我们知道禹是鲧的儿子,所以他在治完水后还会安心给舜做事吗?都说舜是病死于南巡的途中,而且说他死的时候很孤独,两个妃子都不在他身边,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死的又怎么可能知道呢?他的死很是蹊跷,至于禅让一事又从何推测呢?

之所以出现禅让一说,这和我们一直遵从儒家思想有关。从轩辕黄帝开始一直都是子承父业,为了儒家思想的发扬,孔子翻遍了历史,才找出尧舜禹三人并不是继承父业,于是以此教育弟子禅让是君主贤明的象征,他们各处游说各国君主,才出现后来的禅让之说。

其实,越是在乱世中,禅让的说法越是被包裹的十分华丽,以此来显示君主的贤明,至于事实究竟是否如此?那就已经无人知道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桓玄之乱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晋朝时期,虽然也算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其实实质上是非常乱的,各种势力纷纷出现,依然是动乱不堪,其中就有一次很有名的桓玄之乱。桓玄乃是桓温的儿子,桓玄作为东晋将领,结果却起兵叛变。不过,每一次的叛乱必然是有原因的,不知道桓玄为什么要叛变呢?桓玄之乱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桓玄又是什么结局?桓玄(369年—4

  • 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马湘兰是秦淮八艳之一,秦淮八艳肯定很多人都知道吧,这些女子们虽然身处风尘之中,但是她们本身的性格、特性却非常令人敬佩,她们的才情也不是常人能比,如果身为男子,必然会有一些报效国家的人才,只可惜在古代,身为女子,纵然有再多的才华,想要为国效力却也没有办法。马湘兰作为秦淮八艳之一,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 秦始皇曾经想过禅让?为何后来没有实施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和禅让这两个词,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不沾边的,历史上或者传说中的禅让,是尧舜禹时期的事情,据说他们考察了继承人,将自己首领的地位让给了并不是自己后代的继承人,被后人所称赞,但是秦始皇怎么也会想到要禅让呢?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秦朝,难道也要让给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吗?这件事情史书上又是怎么记载的?

  • 秦穆公并没有称霸中原,为什么却被列入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史记索隐》中将秦穆公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但秦穆公并没有称霸过中原,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称霸西戎,这样的功绩为何也能入选五霸之一呢?实际上《史记索隐》对于五霸的评选并非全看战功,还有为人的考量,秦穆公在仁义二字上可以说是被人敬仰的典范人物。秦穆公帮助晋文公夺取国君之位,两国实现交好,但晋文公死后两国联

  • 西施本名施夷光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施夷光,肯定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是如果说西施,就一定是无人不知的了吧?其实,施夷光就是西施,这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因为我们叫了很多年的西施,所以一定都以为西施就是她的本名了吧?那么,施夷光到底是不是西施的本名呢?既然有本名为什么又被叫做西施呢?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

  • 为什么说李林甫口蜜腹剑?如何公正评价李林甫?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李林甫是唐高祖李渊堂弟的曾孙,属唐室宗亲,也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不过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李林甫身上最明显的一个标签就是“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也是因他而生。李林甫独揽大权后开始排斥贤才,而且重用胡将,安禄山便是其中一位。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唐朝

  • 秦桧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连皇帝也拿他无可奈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秦桧是南宋早年著名奸臣,也是对外战略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宋高宗时期,秦桧建功拜相,但一年后遭到弹劾,后来秦桧再度为相,并且深的高宗的宠信。但秦桧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开始权倾朝野,连宋高宗都感到了威胁。秦桧为官期间,奉行称臣、割地、纳贡的议和政策,而且他大力打击抗金将领,利用一切手段排除异己,只为巩固自己

  • 曹丕处死甄宓之后,为何还传位给曹叡?不怕他记仇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说甄宓最终的死因,并不是因为和曹植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他们也没有什么私情,而是因为甄宓对于曹丕有一些怨言,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然而在甄宓死后,曹丕还是将甄宓的儿子曹叡立为继承人,为何他要这样做呢?曹叡知道自己母亲的死因,难道他不怕曹叡会记恨自己吗?曹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众所周知,三国的是个英雄

  • 吕不韦为什么用千金换一个字?他的目的究竟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有《吕氏春秋》这部书,也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一字千金,说的就是吕不韦在这本书完成之后,告诉天下人,谁能够改动一个字,就送给他千金。虽然说对于大商人吕不韦来说,千金算不得太大的一笔钱,但是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改动,这千金当然也就没有花出去。不过,吕不韦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真的

  • 秦始皇是如何处理六国国君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秦灭六国的历史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那么大家有没有相关,亲王灭了六国之后是如何处置这六国的国君的呢?公元前230年到221年,秦国用了十年的时间相继灭了六国,彻底结束了从春秋战国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并建立起中国历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制王朝,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