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襄公为何是春秋五霸之一?最终却沦为一个笑话

宋襄公为何是春秋五霸之一?最终却沦为一个笑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211 更新时间:2024/1/25 20:32:37

春秋五霸的具体人物是谁,其实一直都不是一个定论,在不同的古籍当中的记载是不一致的,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的春秋五霸,不过在这当中,有一个版本中出现了宋襄公。宋襄公为人非常讲究仁义,这一点在和平时期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却偏偏在春秋,而且在打仗的时候还要讲仁义,结果就把自己讲成了一个笑话。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两个原因:其一在于他确曾主持过诸侯会盟。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继承齐桓公会盟诸侯匡扶周室。但宋国只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国力不强。不过宋襄公有两点倚仗,一是他素来推行仁义,得到国人的拥护,而且在诸侯间也有贤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国的爵位尊贵,由于宋国是商朝王室后裔立的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诸侯中算是数一数二的,连齐国都只是侯爵,其它还有如晋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礼制他以公爵身份统帅诸侯也是说的过去的。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宋公的盟会最终以楚国背信弃义,成王将宋襄公劫持而收场,再接下来的泓水之战中襄公又因对敌人也讲“仁义”的迂腐做法被楚军击败,自己也受伤身死。但是虽然如此,襄公向诸侯发出会盟邀请,大部分的中原诸侯也应邀前来(除了齐和鲁),等于是承认了他的盟主地位,虽说最后会盟失败,但他还是可以列为五霸之一的。

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对宋襄公的评价了,虽说他事实上称霸失败,也是春秋时代礼乐崩坏的必然结局,但后人对襄公的评价并不低。事实上楚国也正是因为依仗蛮力欺负礼让的襄公也最终为中原诸侯所不齿,埋下了城濮之战被晋侯重耳击败的伏笔。五霸之说有两种,其一认为是齐、晋、楚、宋、秦,这是孟子提出的,还有一种认为是齐、晋、楚、吴、越,这是荀子主张的。

因孟子讲究仁义,所以评定标准不以成败,而以其为人来界定,但荀子注重现实,因此从成败的角度上主张吴越。但荀子终究没有成为儒家正朔,因此后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说为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吴越所谓霸业并没有得到中原诸侯承认,当时它们虽然兴盛一时,但在中原诸侯眼中仍然是蛮夷之国。

司马迁在《宋微子世家》最后的太史公曰里面就品评了宋襄公,说他虽然因推行仁义而败于泓,但后人也因此伤感于中国的礼仪崩坏,以至于这种忠厚的老实人得到这种下场,因此宋襄以他的“礼让”得到后人的认可,位列五霸。

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主流观点评价宋襄公总是说他多么愚蠢,多么迂腐,但却看不到他讲仁义绝不是“空谈仁义”,而是确确实实地将仁义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因为在周代,按照华夏礼仪和道德要求,确实是很多地方都有讲究的,连贵族出去打猎都要依照礼法,比如不杀幼兽、一箭射中没射死的伤兽也不能赶尽杀绝,还有诸多礼制的规定。

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华夏先民是文明礼仪之邦,这些繁复的周礼正体现了古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准则。而在战斗中不杀老人之类虽说仁义得过分,但按照周礼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诸侯战斗都是要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然后带军队双方列阵完毕,然后堂堂正正对决,类似于“决斗”这种形式。而绝对不是春秋后期到战国以后的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在宋襄公时代,只有他还谨守着这些古老的礼仪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却已经不将这些礼让的精神放在眼里了,当然这也是乱世的必然。

所以我们可以说他天真,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宋襄公绝非“假仁假义”的伪君子。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时候很难理解那些真心守卫自己内心信仰之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吧。其实宋襄公在我看来和孔丘的性格类似,也属于那种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该初衷。也许他们的做法或者主张在当时有些不切实际,也不能抹杀其可贵之处。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忙着扩张实力,但这宋国却只是一个小国,那么为什么宋襄公能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呢,宋襄公的位置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宋襄公曾经主持过诸侯的会盟大会,当齐国因为齐桓公的去世霸主地位动摇的时候,宋襄公想要拉拢周边国家继承齐国的辉煌,匡扶周正。但无奈自己只是小国,不过好在宋襄公有两点非常受人尊敬,一个是他推行仁义,被国人拥护,大家都很支持他,而且他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也算是小有名气。二来是宋国多是商王朝的王室居住的地方,官员的爵位都在顶级,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有那么多大官会聚在一起的也只有宋国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虽然说宋襄公称霸的计划最终失败,但是楚国也因为不守信义,被诸侯国所不齿,也为之后城濮之战中楚国的战败埋下了伏笔。春秋五霸的界定因人而异,孟子笔下的五霸就有宋襄公一位,孟子注重仁义,认为宋襄公在这方面是一位合格的霸主,而荀子则偏重实际用成败来判断。

宋襄公在与楚军的作战中,摆好了阵势,就等着楚军打过来了,当时的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这时候宋襄公的谋士就说了,主公啊,你对打赢楚军有多少信心,他们人多,我们人少,除非我们的军队骁勇善战,方可不用担心。臣有一计,现如今楚军在过河,他们必定匆匆忙忙,可以称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的时候,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只要您下令进攻,我们的弓箭手就可以准备就绪,射他们个片甲不留,到时候军心必定大乱,我们胜利在望啊。

混帐东西,宋襄公说道,我平日里是怎么教授你们带兵打仗的,你难道没有看见我军阵前的大旗吗,我素来以仁义练兵,训练士卒的时候也常常告诫他们不要忘了这点。宋襄公一直没有进攻,等到楚军上岸了,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开战。这哪里打得过人家啊,救国宋军打败,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护卫官也都被杀死了。

因为宋襄公不合时宜的采取仁的做法,后人把对敌人讲仁义的行为,叫做“宋襄之仁”可怜这宋襄公,明明是秉承自己的优良传统,却被后人不理解。说是这宋襄公想要当盟主没成功,反而让楚王摆了一道,给抓进去当阶下囚了。气得要死,但又因为自己国力不够,拿人家楚国没什么办法,正愁没地方出气。忽然就想起了,这不是郑国那小子在大会上,要拥护楚王和我作对,楚国我敌不过,就先拿你郑国开刀。

就派兵打郑国去了,这宋国虽然小,但倾巢出动郑国哪里抵得过,吓得郑文公连夜向楚成王搬救兵。都说兵不厌诈,听说宋国出动主力打郑国,有人就向楚成王谏言,现在宋国国力空虚,我们不如先不管郑国,直取宋国老家,这样不仅可以将宋襄公逼回来,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能一次性灭了宋国。

看宋襄公如此坚决,士兵将领也就士气高涨,都想为国争光,为帮君王报仇。就约定了交战日期,霎时间剑拔弩张,双方都到了高级戒备状态,早上的时候,楚军开始浩浩荡荡渡江了,谋士向宋襄公谏言,可以称他们过河的时候,出其不意进攻他们。

谁知这宋襄公也是倔脾气,我是要推行仁义的,在人家过河过到一半打过去人家一定遭不住呀。这宋襄公算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吗,等到楚军上岸,排好阵势,宋兵看了都怕,这楚军各个身强力壮,这哪里敌得过。宋襄公这是还没醒悟过来,依旧是坚持老一套。结果害得部下跟着一起送死,自己也身负重伤,不久就告别人世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秦惠文王为什么拒绝苏秦?苏秦四处碰壁在燕国找到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但他早期的仕途之路却十分坎坷。苏秦年轻时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苏秦将目标定在了洛阳。他立即动身前去求见周显王,但苏秦名声还是太小,周显王根本就看不上他。后来苏秦来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兼并列国,但商鞅刚死此时又来一位说客,秦惠文王只能将他打发走。苏秦向东来到

  • 司马懿怕曹叡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虽然很厉害,可以说手握大权,成为曹魏后期的实际掌权人,只不过这些也都是在曹家三代人都死了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司马懿惧怕曹操和曹丕,这些都可以理解,这两位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是为什么他也会害怕曹叡?曹叡在后期的表现就是一个只顾着玩乐的皇帝,为什么司马懿也怕他?曹叡真的有那么厉害的吗?司马懿是曹魏

  • 万历皇帝不上朝事出有因,却让明朝迅速走向衰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朝第13位皇帝,明朝覆灭的结局基本就是在万历时期决定的。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朱翊钧却没有好好行使自己的皇权,反而是让国家运转几乎陷入停摆,百姓民不聊生。朱翊钧在这48年中,几乎是有一般时间没上过朝,这样的皇帝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朱翊钧不上朝的确有他的

  •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在竹林七贤之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也代表了一种对当时的朝局不满的态度。很多人知道嵇康,但其他人也都是一些厉害的人物,而对于阮籍有一句评价很奇怪,叫“阮籍猖狂”,猖狂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什么好词,不过很多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那么这里的猖狂是什么意思?阮

  • 如果楚怀王重用屈原,楚国还会灭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楚怀王其实大家也知道这个人还是挺给力的,但是有一件事情一直被人诟病,那就是屈原,话说楚怀王一直不重用屈原,也有人说楚国之所以灭亡很大程度就是没重用屈原,那么有的人问了,这话说得到底对不对呢?假如楚怀王重用屈原,最后楚国还会灭亡吗?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即使楚怀王重用屈原,楚国

  • 明代的倭寇之患为何能为祸四十余年?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明代的倭寇大家还是知道的,其实明朝一直被倭寇祸乱,然后前前后后一直被祸害了有接近四十余年,那么有的人要问了,为什么会这么长啊?难道明朝没有能力去治理吗?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明代自明成祖以后,即时有变乱,其中规模最大、旷日持久者是“倭寇&rdqu

  • 西汉学者刘歆为何改名刘秀?他和光武帝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汉光武帝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实际上在此之前还有一位叫刘秀的人。这位刘秀是西汉著名学者,他开创了古文经学派,还是一名目录学家、天文历算家。不过这位刘秀本名叫刘歆,后来才把自己的名改成了秀,他是刘邦弟弟楚王刘交后人,也属于汉室宗亲。可能这位刘秀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他对于西汉做出的贡献不可埋没,而且他最后

  • 袁天罡和李世民关系如何?袁天罡曾劝谏李世民不要杀一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袁天罡是隋末唐初著名玄学家、天文学家,民间也流传了很多有关袁天罡的传说典故。不过袁天罡在玄学方面的确有很高的成就,他著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五行相书》、《袁天纲称骨歌》等书,其中《推背图》最为出名。不过这些主攻玄学的文人,在处理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小心,不然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下面就为大家讲

  • 明朝倭寇之患有多严重?倭寇进攻路线解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实际上在明朝初期,倭寇之患还不算太严重,因为当时明军十分重视海军建设。但到了嘉靖年间,官场腐败,海军战力急速衰退,导致沿海地区一些富商主动勾结倭寇劫掠,倭寇之患随之愈演愈烈。从1552年开始,明军对倭寇已经丧失主动权,加上装备经久不修,对于倭寇作乱也只能束手无策。这次就以地图的方式为大家讲讲,当时倭

  • 清朝太监为何要改姓秦、赵、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时期,有一位皇帝下令所有的太监必须要改姓为秦、赵、高,从里面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姓,这几个姓联系起来,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了秦朝时期颠覆秦朝的宦官赵高,他篡改秦始皇遗诏,将一个帝国带向了灭亡。那为什么这位清朝皇帝要下令,命太监们都改成这三个姓?改姓之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来看看吧。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