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携民渡江是作秀?

刘备携民渡江是作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68 更新时间:2024/3/7 3:56:10

很多人总说,刘备所谓的仁义,其实都是假仁义,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就是一种假模假式的样子,做给别人看的。其中最有争议的或许就是刘备携民渡江了,刘备因为担心曹操再次屠城,所以带着新野和樊城的百姓一路逃亡,有人称赞刘备也有人斥责刘备,这样做的后果,刘备如果失败,百姓依旧会遭殃,而且他大概率会失败。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 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这是由林秋离谱曲,林俊杰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曹操》,虽然主题曲谈到的是曹操,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三国历史中另外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刘备。

读过由西晋史学家陈寿编纂的《三国志》的人或许不多,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想绝大多数人最起码还是读过罗贯中先生的鸿篇巨著《三国演义》的。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写成一位宽厚待人的仁人长者,天下英雄皆以刘备仁慈而纷纷投奔归附,曹操则被黑化成了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阴险卑鄙小人,那么历史上的刘备真的是一位仁者君子吗?

清人赵翼通读三国历史作出了一个很精辟的分析:曹操“以权术相驭”,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以性情相契”,也就是说曹操以权术来驾驭下属,孙权善于用哥们儿义气来挽留人才,而刘备则喜欢打感情牌来笼络人心。

赵翼对三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在他的点评中,他也只是说到了刘备惯打感情王牌来笼络人心,但并没有就此肯定刘备的仁慈。换句话说,打感情牌只是因为政治创业的需要,而并非刘备仁慈天性使然。

刘备为人如何?曹操的死敌袁绍这样评价道:“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枭雄曹操更是开门见山:“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将这两位当世枭雄的话归纳提炼出来就是说刘备此人野心勃勃志向远大,讲求信义,精明能干。

从袁绍和曹操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位胸怀远大、守信履诺、才华出众,仁者爱人具有君王风范的英雄,也从侧面说明了此人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潜龙级人物。

但要说刘备天性仁慈,显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一论据。首先,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初,大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连年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里,各种大大小小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相互攻击轮番兼并,乱世之中想要创建一番丰功伟业,枪杆子出政权,成为那个时代的普遍共识,谁的刀把子硬,谁就能打败竞争对手。

这就像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惨烈的竞争下,各大集团为了扩张自己的经营范围,获取雄厚的资本而不断兼并实力弱小的公司,其道理是相同,要想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实力才是最终根本性的决定力量,单凭满口仁义显然不能在残酷的军阀混战中独活。

而刘备也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他实力极为弱小的时候,他先后投奔了辽东蓟侯公孙瓒、徐州牧陶谦、丞相曹操、大将军袁绍、荆州牧刘表等各派军阀势力,这种走马观花式换老板的节奏令人目不暇接,而被称为“三姓家奴”的吕布也仅仅只是换了三个老板,但吕布最终遗臭万年,刘玄德却名芳千古,无非只是一个失败,另外一个成功了而已。

刘备虽然在不断换老板,但他很注重政治宣传工作,每次换老板总能找到对外宣传的合理借口,这就让他没有留下过多造人谴责的把柄。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刘备的仁慈完全是保全自己巩固政治势力的内在要求,而非刘备天生仁慈。

我们从刘备率军取西川的点滴中可以进一步窥探其真实人性内心。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从张松撺掇,派法正邀请刘备入川共对张鲁,其实此时的张松、法正等人早已投靠了刘备,刘备接到刘璋的亲笔信件后,让诸葛亮、关羽留守荆州,自己和庞统亲率数万步卒入蜀,并与刘璋会盟于涪,会盟期间,张松、法正劝说刘备趁此机会杀掉刘璋,西川唾手可得,刘备以“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拒绝了张松、法正等人提议。

结果次年,张松行事不密阴谋败露,刘璋据川而守企图阻止刘备入蜀,刘备让黄忠、卓膺挂帅攻下了蜀地涪城,拿下涪城后不久,刘备大摆筵席犒赏群臣,酒过三巡,刘备转身对席间在座的庞统说道:“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起身冷笑道:“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庞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备的假仁假义、虚与委蛇,面对庞统赤裸裸的挑衅,刘备大发雷霆:“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现在看来以刘备以武王伐纣作为遮羞布来掩盖自己的虚伪确实显得苍白无力。武王伐纣是纣王在人心尽失的情况下,武王顺天应时剿灭倒行逆施的纣王的正义之举,而刘璋在蜀地耕耘多年国泰民安,拿纣王与刘璋划等号,大有脸上贴金的嫌疑。而刘备入蜀前本可有机会一举活捉刘璋,却抛出“初入他国,恩信未著”的言论,但到后来强占了刘璋的地盘涪城后却大摆筵席乐不可支的感慨“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刘备一副假仁假义的面孔跃然纸上。

那刘备仁者归心的铁证来源何处呢?翻阅《三国志》,我们会发现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曹操铁骑的驱赶下败走樊城,根据《三国志》载刘备南撤时,“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而当诸葛亮向刘备直言“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却说出了:“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样极为人道的话语。

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席话,坐实了他仁者爱民的仁慈君主形象,但历史果真如此吗?

客观的来说,刘备与同时期的军阀势力曹操等人相比,的确待人宽厚,对待百姓更能施以仁政,而据史料记载,曹操在北方统一的进程中,经常采取屠城的策略来达到震慑敌手的效果,这就让曹操的恶名传遍千里。曹操的这种为君不仁个性与刘备立足道义、收买人心的举措相较比顷刻高低立现,因此众多樊城百姓愿在曹操的凶猛追杀下跟随刘备齐聚渡江。

而然,这还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全部。我们可以逆向推理,古代战争打来打去为的什么?其实说到底根本上就是为了争夺地盘和人口,谁占有的地盘大,人口基数多,那么谁就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我们就拿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前的三国人口结构分布为例。当时的魏国人口443万余人、吴国人口256万余人、蜀国实有人口108万余人。在魏蜀吴三国人,魏国人口最多,蜀国人口最少,抛弃后来蜀国被灭的地理等因素不谈,蜀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面对4倍于己的庞大人口基数,兵源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从诸葛亮五出祁山末期经常征调年龄不足的青壮年入伍就可以看出端倪。

人口多就意味兵源充足,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要率先吃掉对方,任何一方得确保充足人口底数,否则根本无法应对旷日持久的伐国战争。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口多除了能够提供足额的兵源,还能产生优质的劳动力,劳动力充足就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总量,反过来生产总量提升了,财富也会水涨船高,国民消费也会走入一个良性循环。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中,农业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农业生产总量上去了,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而庞大的人口基数也能确保人口的不断繁衍,为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撑。

从土地角度来考量,此时的刘备经过三顾茅庐已请出了刘氏集团的总设计师诸葛亮,在诸葛亮悉心的策划下,公司也按部就班的朝着《隆中对》的战略蓝图有条不紊的推进,刘备取得西川,占有荆、益二州可谓是水到渠成,那么占有这些地方后,你得开发、利用啊!人口的缺失与土地的拥有不成正比,土地不能充分利用对于任何朝代的统治者来说都是大忌!这就好理解了国家数年前为何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意图了。

基于以上种种因素,我们就能理解刘备为何甘愿冒着被曹操的虎狼之师追上而非得携民渡江了。其实,刘备携民渡江更多的是为了将来巩固政权的考虑,而宽厚待民、不忍抛弃是他当着百姓做出的表态,也只有他作出这番感人肺腑的政治攻势,百姓才会心甘情愿冒死随行。

刘备究竟是真君子还是假小人,历史的波诡云记是是非非只有留给后世评论,但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政治力量的生存和延续必然是放在第一位进行考量的,而如何充分运用各方政治势力和百姓来拓展雄图伟业,仁义就是一张很好的王牌了,刘备仁慈或许是有先天因素的存在,但他也绝不会冒着宁愿身死国灭而恪守仁义道德,否则,历史上真的就没有这样的枭雄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最后结果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夸父其实大家第一印象应该就是追日这件事情吧,也挺有意思的,其实当时看这个故事就觉得夸父非常的执着,现在看觉得这个夸父是个铁憨憨,你夸父没事做,追太阳干嘛?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啥啊?夸父为啥要追赶太阳啊?真的奇怪死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吧!小时候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夸父明知道追日会渴

  • 李斯为何甘愿给赵高打下手?最后还惨死赵高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作为一代名相,最后却栽在了宦官赵高手中,其实李斯的政治手段已经十分高明,但和赵高比似乎还棋差一招。从李斯同意跟赵高一起伪造秦始皇遗嘱开始,李斯就已经落入赵高的控制之中,两人此后的相处中,李斯明显处于被动一方。赵高野心非比寻常,他拥立胡亥只是想加以控制,李斯也只是他的棋子之一,所以一旦李斯对他有了

  • 叛军为何不让杨广喝毒酒?最终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隋炀帝杨广最终的结局也是挺悲惨的,原本杨坚好不容易创立起来的隋朝,却被杨广给败光了,最后叛军杀到杨广皇宫里,杨广没有活路了。不过,杨广其实怎么都是死,最终的结局已经是注定的了,那么为什么叛军不给他一杯毒酒直接毒死呢?杨广最后到底是怎么死的?今天就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杨广是有才能的皇帝,唯才能之大,才能

  • 隋朝不是取代鲜卑族的周吗,为什么成了汉人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说起隋朝,都会自动的将它归为一个汉人王朝,认为历史上只有两个是非汉人的王朝,那就是元朝和清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名字听上去也的确是汉人的名字,但是如果了解一些隋朝之前的历史就知道,隋朝其实是取代了鲜卑族的周,杨坚也是鲜卑族人,那为什么隋朝还是汉人王朝,不被看作是外族呢?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因为人

  • 秦琼为什么背叛王世充转投李世民?秦琼看中李世民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秦琼早年在隋将来护儿帐下任职,后来还跟随过张须陀、裴仁基等人。不过瓦岗军战败后,秦琼又转投王世充麾下,但他们二人也并没有合作太长时间,最后秦琼决定不再跟随王世充,和程咬金等人投奔了李世民。此后便一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开始了他的建功立业之路,不过当时王世充乃一方群雄,势力不再李世民之下,为什么秦琼会

  • 司马昭妻子王元姬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玩三国游戏的人应该对王元姬不是很陌生,她也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女性,但并不是虚构出来的,和貂蝉不一样,王元姬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司马昭的妻子,也是司马炎的生母。只是,历史上似乎很少看到王元姬的出现,不知道王元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介绍一下王元姬。王元姬(217年-268年4月20日

  • 闯关东为什么不去富裕的地方,却选择严寒之地?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现代人来说,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首选一定是一些发展的很好的城市,在这样的地方会有更多的机会,也能学到更多东西,而很少有人愿意选择一个落后甚至是偏僻的地方。然而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闯关东,当时人们选择的却是一些苦寒之地,而不是去更加富裕的南方,这是为什么?难道富裕之地还不能养活他们吗?闯关东热潮最早

  • 明朝选驸马有哪些要求?过程严格结果却不靠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要选出一位合格的驸马也并非易事。历朝历代对于驸马的人选基本都是出于政治考量,什么长相、人品往往不是最看重的,你背后的家族势力才是第一条件。但在明朝时期,对于驸马的选择出现了变化,开始同意公主和下级官员子弟或者平民联姻。只是筛选的过程十分严格,但从结果来看却显得有些不靠谱,这究

  • 邯郸之战秦国为什么会输?秦昭襄王犯下致命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经战胜当时对他威胁最大的赵国。此后秦昭襄王打算乘胜追击,出兵至邯郸准备攻灭赵国。但最后的结果却是秦国惨败而归,这一战让秦国损失了近30万士兵,严重拖缓了秦国的进程。赵国虽然输了长平之战,但此后却同他国形成合纵之势,但秦国依然强行进攻,根本不把他国的援军放在眼里,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

  • 宋孝宗赵昚为何被认为是南宋最厉害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宋孝宗赵昚,虽然这个字并不好认,但是并不妨碍人们将他评价为宋朝历史上最厉害的一位皇帝。不过,这个厉害究竟是厉害在什么地方,赵昚为何会被这样评价?赵昚是宋朝什么时期的皇帝,为何是孝宗,他的孝体现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宋朝最厉害的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生平简介。宋孝宗赵昚生于公元11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