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丕是如何取得士族信任,从而顺利称帝的?

曹丕是如何取得士族信任,从而顺利称帝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103 更新时间:2024/1/24 7:06:24

要说曹丕唯一超越曹操的地方,恐怕就是曹丕当上了魏国皇帝,终结了汉朝百年的统治。其实曹操在世时肯定也有称帝的想法,但一路上的阻碍太多,最终都没能如愿,其中士族力量逐渐壮大,使得曹操难以坐上皇帝的宝座。那曹丕继位后,什么他就能获取士族的信任,从而顺利登基呢?这是很多人感到好奇的一点。那曹丕到底是如何计划的?下面就一起来了解看看吧。

许多人都很奇怪,为什么曹丕一担任魏王就迫不及待的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做皇帝。

其实,曹丕最初并没有想这么早就当皇帝的。

曹操和曹丕父子篡汉自立之路,是经过了一个“急篡——缓篡——急篡”的过程的。

曹操那句“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普遍被视作曹操并不准备篡汉自立的证据,但是,事实上曹操最开始是准备在他这一代就篡汉自立的。

只要我们稍微梳理一下公元212年到公元216年曹操做了什么,就能看出曹操在217年之前确实是有条不紊的进行“篡汉”工作。

公元212年:春,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公元213年:五月,丙申,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锡。十一月,魏国开始设置尚书、侍中和六卿等官职。

公元214年:三月,献帝颁发诏书,确认魏公曹操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公元216年:五月,进封魏公曹操为王,礼仪与仪仗与天子相同。

可以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曹操很可能在217年就让汉献帝禅让了。

但是217年爆发席卷整个中原的大瘟疫改变了曹操的想法,这场瘟疫不但造成大量民众伤亡,曹操集团里主张曹操“称帝”的那部分士大夫也病死了不少,比如“建安七子”一下子就病死了5个。

这一下子把曹操吓住了,要知道东汉时期是谶纬学说最流行的时期,换言之,就是东汉时期士大夫都相同迷信。

曹操把这场瘟疫视作是上天对他企图篡汉自立的警告,不然怎么会那么多拥戴他称帝的士大夫病死?

之后218年、219年曹操在事业上应该说也处于低潮期,尤其是与刘备争汉中失利,夏侯渊被杀,这更加让曹操坚信自己目前还没有得到“天命”。

所以曹操才会在219年说“若天命在我,吾为周文王”。

但是,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曹操说他要当周文王,并不是说支持曹丕继位后马上称帝,因为历史上周武王也是在伐纣之后,一统天下后才称天子,并不是说周武王在周文王死后就称帝的。

因此,在曹操的设想中,曹丕应该先消灭刘备和孙权统一天下,这样曹丕自然而然就获得了“天命”,然后再篡汉称帝。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219年发生在邺城的一起针对曹操以及曹氏宗族的叛乱改变了曹丕的想法。

这就是发生在219年9月的魏讽谋反事件。

为什么魏讽谋反给曹丕这么大的刺激呢?

这叫要从东汉盛行的“二元君主观”说起了。

所谓“二元君主观”指的是东汉士大夫对征辟自己做官的领导态度,对待这样领导犹如对待君主一样;比如东汉太守、刺史、三公和将军有开府自置僚佐的权力,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中央直接任命的州郡县长官、三公九卿校尉等官职,士大夫能在地方州郡中央公府任职某掾、某掾属、功曹、长史、司马之类的官职都源自地方长官和中央公府长官的征辟,算是这些长官的属吏。

甚至发展到这些被征辟的士大夫要为征辟自己的长官服丧三年的地步。

东汉末年刘表韩嵩代表自己去许昌朝见汉献帝,韩嵩居然说“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祐,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这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韩嵩是告诉刘表,他这次代表刘表朝见天子,他既侍奉刘表为主君,主从之间的关系明确,将以死守节;现在奉命前往朝廷仕宦献身,是因为刘表的命令,他即使赴汤蹈火,也是万死不辞。但是他也说的很清楚,如果汉献帝给授予他韩嵩官职,那他就是天子的臣子,就不在是刘表的臣子,他就要对天子尽忠了,刘表就只是他韩嵩老上级而已了。

之所以引用韩嵩的话,是因为韩嵩这番话很形象的诠释了什么是“二元君主观”:没有天子任命,那士大夫就把征辟他的长官视作君主,向他效忠;而一旦接受天子任命,那么只把长官视作老上级,此时士大夫与长官不再有效忠关系。

之所以魏讽谋反对曹丕刺激这么大,就是因为魏讽严重违反了东汉士大夫群体这种潜规则。

魏讽其实不是汉官,他是魏官。

前面说了,从公元213年开始,汉献帝允许曹操建立独立于汉朝之外的魏国,并且可以设立丞相、尚书等职务,这就是把魏国视作汉朝的属国或者说盟国。

按照当时“二元君主观”,魏讽如果不满曹操“欺凌汉室”,那么他完全可以不做魏国的官;但是魏讽并没有拒绝魏国丞相钟繇的征辟,做了魏相属吏。

按照东汉惯例,严格来说魏讽和汉朝其实没什么关系了,毕竟他首先效忠魏国丞相钟繇,其次是魏王曹操,最后才是汉献帝;事实上东汉士大夫把提拔自己的长官看得比皇帝还重并不奇怪,比如贾诩,他对汉献帝和汉朝皇室真是毫无忠诚度可言。

公正来说,曹操以及曹氏集团和士大夫们的关系其实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东汉以来各种“潜规则”之上的,用大白话说,就是大家都讲规矩。

公元218年太医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反动了针对曹操的武装叛乱,但是请注意,史料专门记载了吉本是“汉太医令”,也就是说这是一起汉臣针对曹操的叛乱,站在曹操和曹丕立场,他们并不觉得汉臣谋反有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

他们的应对措施也很直接,就是不断削弱汉朝中央朝廷的权利,并且不断在汉庭安插亲曹操势力。

也就是说曹氏父子认为“汉臣反对曹操”,这个是在规则允许范围内。

但是魏讽以“魏臣”的身份反对曹操以及曹氏,这就属于打破了曹氏与士大夫之间不能言说的默契以及潜规则。

曹操之所以计划等到曹丕“统一天下”再让汉献帝禅让,依仗的就是士大夫之间这层潜规则,但是魏讽以“魏臣”身份谋反等于是士大夫主动打破这潜规则,那么这一下对于曹丕以及曹氏宗族来说,篡汉自立已经从功成名就(统一天下)后的奖赏变成保护自己与家族身家性命的必要保障。

因此,曹丕才会在当上魏王后迫不及待的与以陈群为代表的士大夫们谈判、妥协,取得了士大夫们的默许后曹丕这才篡汉自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不敢杀一个厨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的确是杀了不少功臣,也不只是功臣,还有其他臣子,因为各种原因,单单是洪武四大案就杀了十多万,说起来的确是让人不寒而栗。不过,朱元璋尽管杀了不少人,但是却有一些人是他一直都不敢动的,其中就有一个厨子。为什么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却偏偏不敢动这个厨子呢?大家都知道中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

  • 卫青霍去病霍光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卫青、霍去病、霍光这三个人,都是西汉时期很有名的人物,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大将,霍光是大权臣,而他们三个人之间还都是一家人,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而霍光和霍去病又是亲兄弟。看起来一家人应该是其乐融融的,又都是汉朝的栋梁,但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这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知道卫青是霍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何频繁举行戚城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戚城是卫国的都城,戚城会盟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结盟的一种方式。随着汉室权威每况愈下,各个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相继称霸,不过各国为了统一战线往往会拉拢其他国家结成联盟,这样就能使己方更加强大,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会盟事件,其中戚城会盟的次数是最多的。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到戚城去结盟呢

  • 刘备为什么知道马稷不可重用?他看人比诸葛亮更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马稷一直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就派马稷担任统领驻守街亭。但马稷却刚愎自用,擅自违抗诸葛亮的指令,导致蜀军惨败,街亭失守。实际上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不可重用马稷,为什么刘备早早就看出马稷不适合予以重任呢?其实这便是刘备看人的能力要比诸葛亮更客观一些。诸葛亮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了解马稷,

  • 李斯为什么要与赵高合谋,害死女婿扶苏帮胡亥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身为秦朝丞相,可以说一生中做的那么多事情中,只有一件对他来说是一个错误,那就是帮助赵高,杀了扶苏让胡亥上位,他在被赵高害死之前,可以说是很后悔的了,但是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他的命也无法挽回。只是,聪明一世的李斯,为什么会在这件事情上糊涂一时?他放着自己的女婿不帮,却要帮赵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金朝皇帝介绍在位时间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金朝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历史上一个朝代,因为它并非是统一的朝代,当时南宋与金朝对抗,又联合蒙古灭掉了金,之后就是蒙古和南宋的战争了。金朝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建立又是如何灭亡的呢?金朝有几位皇帝,这些皇帝分别是谁,他们在位期间有什么功绩?今天一起来看看吧。金朝,又称大金、金国,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

  • 唐太宗为人有何特别之处?竟能说服功臣和他一起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千古一帝”之称,但他为了继承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大义灭亲一事也颇受争议。要不是此后李世民带领唐朝发展强盛,恐怕后人对他的评价就要完全颠倒过来了。实际上唐太宗应该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不然也不可能说服那些功臣和他一起造反,中途一旦出现差错,或者李渊心狠一点,

  •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有没有运气成分?官渡之战细节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官渡之战是曹操能否一统北方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当时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根本没人相信曹操能够完成这场逆袭。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曹操以少胜多,打赢了这场奇迹之战。不过就从双方的兵力来看,袁绍兵力是曹操的五倍之多,特别还是在冷兵器时期,人多的一方肯定占据绝对的优势。虽然曹操在计谋方面领先了一步,但最终能够赢下

  • 清朝叫魂案是什么?为什么会波及上万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古人相信人是有魂魄的,就算是死了之后,也是肉身的毁灭,但是魂魄依旧存在,很多神魔仙侠剧中都有这种设定。这当然是不存在的,只是古人对于人死之后的一种想象。而与此相关的有一些巫术,被认为可以接触到人的魂魄,而在清朝时期出的一起“叫魂案”,竟然牵扯了上万人,更是惊动了乾隆,这到底是

  • 乾隆3年太上皇的生活是如何度过的?防嘉庆,纳晋妃,坑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上,一共出现了有400多为皇帝,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其中最长寿的一位。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天下还算是比较太平的,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富裕的,所以乾隆就开始自恋起来,觉着这些都是自己的功劳,并且自称在自己是一位“十全老人”,而且还吐槽朝堂上没有一个“能臣&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