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参有哪些功绩?曹参与刘邦关系如何?

曹参有哪些功绩?曹参与刘邦关系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005 更新时间:2023/12/26 17:40:11

曹参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虽然他的名声不如张良萧何那么大,但也是刘邦身边十分重要的一位帮手。曹参是西汉第二位相国,他早年跟随刘邦在沛县反秦,立下无数战功。据说曹参曾攻下两国还有122个县,可见曹参的军事能力非同一般。不过曹参当了相国以后,却被后人称为“萧规曹随”,因为他的政策基本上就是延续了萧何那一套东西,等于是“无为而治”,不过只要对百姓来说是好事,又何必在乎他人的评价呢。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去世以后,他继任相国,人称“曹相国”。

有人说,在三年相国生涯里,曹参胡吃海喝,整日饮酒,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自己这样子不说,曹参还劝说皇帝和身边的人跟他一起饮乐吃喝。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死后被千古传诵,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曹参和刘邦、萧何一样都是沛县人。刘邦在沛县拉起队伍之后,曹参始终跟随在刘邦身边,南征北战、一路杀伐。在入关灭秦、楚汉之争的关键节点,我们都能看到曹参的身影。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曹参又为高祖出战,平定地方叛乱。太史公司马迁说曹参的功绩“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

刘邦称帝之后,论功行赏,曹参位列第二。随后,他被任命为齐国的相国,专门辅佐高祖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完全可以看出曹参在汉高祖心目中的地位。

而要说曹参胡吃海喝、无所事事,其实是他到了齐国以后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治理齐国,曹参四处访贤,请教治国之策。听说胶西盖公对黄老思想颇有研究,曹参便亲自登门请教。相国亲自登门拜访,盖公详细说出了自己对治国之道的理解。他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就是要推行无为之治。“君无为,民自化;君好静,民自正;君无事,民自富;君无欲,民自朴。”盖公这样一说,曹参心里很是舒爽。他觉得现在的齐地百姓正需要这种“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

在随后的九年时间里,曹参按照黄老思想的基本套路,推行清静无为的政策。因为这种策略充分照顾了齐地百姓的固有习俗,老百姓对曹参的治世之道大加赞扬。

公元前193年(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奉调回京,接任西汉相国。接任相国后,曹参整日饮酒,完全照搬萧何的那一套做法。按照《史记•曹相国世家》的说法,“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按说,新官上任,曹参得推行新的治政策略。而他沿用老一套做法,引起了官员们的议论。久之,就有人上门规劝。结果没有说服曹参,还被他拉着一起喝酒。

这显然会让汉惠帝刘恒生气。萧何离世前推荐相国人选,曹参是唯一的一个。按说现在是他大展身手的时候,他却整日喝酒游乐,比同样喜欢黄老之术的萧何更离谱。

汉文帝质问曹参,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皇帝质问,曹参脱帽致歉,很是恭谦。然后就给刘恒讲开了道理。先帝高祖和萧何的任务是平定天下,制定明确的法令制度,完成治国的顶层设计。陛下您和我的任务是治理天下,让臣子们各安其职,遵循原有的路线政策,这您还想不明白吗?

萧何写经,曹参念经,原来各有各的路数。孝惠帝听后,恍然大悟,欣然接受了曹参的建议。

在推荐选拔官员上,曹参弃绝精明算计之人,而对憨厚老实人升官晋爵,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

饮酒三年,而曹参的好名声一直被人传诵。

西汉立国之初,萧何、曹参二人谁来出任丞相,当时争论激烈。在刘邦平定四方的过程中,总是曹参在前线与敌人血拼,萧何坐镇后方。那是一个以军功论英雄的时代,曹参理应居首功,拜为相国。而为了缓和功臣群体与吕后的紧张关系,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把管理能力较强的萧何放在了头功的位置上。

文吏之“劳”也是功,刘邦的眼光还真的很远。

然而,失去相位的曹参思前想后迈不过这道坎,自己功绩不小,加上朝臣中不少人支持。怎么就把自己放到了老二的位置上呢。他和萧何发生了正面冲突,二人关系从此破裂。

现在,萧何走了,自己出任相国。曹参没有对前任的主张改弦易辙,而是延续他制定的各项政策外。萧规曹随,不翻前任旧账,这种行为无疑给曹参的形象加了分。

有人醉生梦死而弃世,曹参醉酒治天下。他主张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最小限度的干预老百姓,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

政绩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曹参清静无为的政策让百姓安宁了,富足了。他去世后,同样被称为“贤相”,功绩也被后人不断传颂。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皇五帝都有谁?他们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经常说三皇五帝,而“皇帝”这个称呼也是从此而来,秦始皇自认功劳高过三皇五帝,所以要取一个前无古人的称谓,这才有了皇帝。不过三皇五帝到底分别都是谁,他们在历史上是不是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还是说他们只是神话传说中才存在的人物,历史上其实并没有?那就一起来看看,究竟历史上有没

  • 曹丕是如何取得士族信任,从而顺利称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要说曹丕唯一超越曹操的地方,恐怕就是曹丕当上了魏国皇帝,终结了汉朝百年的统治。其实曹操在世时肯定也有称帝的想法,但一路上的阻碍太多,最终都没能如愿,其中士族力量逐渐壮大,使得曹操难以坐上皇帝的宝座。那曹丕继位后,什么他就能获取士族的信任,从而顺利登基呢?这是很多人感到好奇的一点。那曹丕到底是如何计划

  • 朱元璋杀了那么多功臣,为什么不敢杀一个厨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的确是杀了不少功臣,也不只是功臣,还有其他臣子,因为各种原因,单单是洪武四大案就杀了十多万,说起来的确是让人不寒而栗。不过,朱元璋尽管杀了不少人,但是却有一些人是他一直都不敢动的,其中就有一个厨子。为什么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却偏偏不敢动这个厨子呢?大家都知道中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

  • 卫青霍去病霍光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卫青、霍去病、霍光这三个人,都是西汉时期很有名的人物,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大将,霍光是大权臣,而他们三个人之间还都是一家人,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而霍光和霍去病又是亲兄弟。看起来一家人应该是其乐融融的,又都是汉朝的栋梁,但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美好,这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知道卫青是霍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何频繁举行戚城会盟?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戚城是卫国的都城,戚城会盟是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相互结盟的一种方式。随着汉室权威每况愈下,各个强大的诸侯国开始相继称霸,不过各国为了统一战线往往会拉拢其他国家结成联盟,这样就能使己方更加强大,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会盟事件,其中戚城会盟的次数是最多的。那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到戚城去结盟呢

  • 刘备为什么知道马稷不可重用?他看人比诸葛亮更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马稷一直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就派马稷担任统领驻守街亭。但马稷却刚愎自用,擅自违抗诸葛亮的指令,导致蜀军惨败,街亭失守。实际上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不可重用马稷,为什么刘备早早就看出马稷不适合予以重任呢?其实这便是刘备看人的能力要比诸葛亮更客观一些。诸葛亮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了解马稷,

  • 李斯为什么要与赵高合谋,害死女婿扶苏帮胡亥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李斯身为秦朝丞相,可以说一生中做的那么多事情中,只有一件对他来说是一个错误,那就是帮助赵高,杀了扶苏让胡亥上位,他在被赵高害死之前,可以说是很后悔的了,但是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他的命也无法挽回。只是,聪明一世的李斯,为什么会在这件事情上糊涂一时?他放着自己的女婿不帮,却要帮赵高?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金朝皇帝介绍在位时间年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金朝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历史上一个朝代,因为它并非是统一的朝代,当时南宋与金朝对抗,又联合蒙古灭掉了金,之后就是蒙古和南宋的战争了。金朝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建立又是如何灭亡的呢?金朝有几位皇帝,这些皇帝分别是谁,他们在位期间有什么功绩?今天一起来看看吧。金朝,又称大金、金国,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

  • 唐太宗为人有何特别之处?竟能说服功臣和他一起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虽有“千古一帝”之称,但他为了继承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大义灭亲一事也颇受争议。要不是此后李世民带领唐朝发展强盛,恐怕后人对他的评价就要完全颠倒过来了。实际上唐太宗应该是一位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不然也不可能说服那些功臣和他一起造反,中途一旦出现差错,或者李渊心狠一点,

  • 曹操打赢官渡之战有没有运气成分?官渡之战细节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官渡之战是曹操能否一统北方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当时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根本没人相信曹操能够完成这场逆袭。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曹操以少胜多,打赢了这场奇迹之战。不过就从双方的兵力来看,袁绍兵力是曹操的五倍之多,特别还是在冷兵器时期,人多的一方肯定占据绝对的优势。虽然曹操在计谋方面领先了一步,但最终能够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