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真实的晋惠帝到底什么样?

真实的晋惠帝到底什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197 更新时间:2024/1/17 2:06:07

晋惠帝,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个实打实的白痴,当听闻百姓遭遇饥荒的时候,竟然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话,足以见得他是真的不懂得体察民情,并且没有任何脑子的。只不过,孔子还曾经因为看见学生“偷吃饭”而冤枉他呢,其实他只是看见饭里面有不干净的东西自己把它吃掉,那么面对晋惠帝,仅凭一句话就能断定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统一政权,自晋武帝统一全国到灭亡不过二十多年,很多人都把西晋灭亡的责任推到白痴皇帝晋惠帝头上。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把傻儿子司马衷立为太子呢?有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呢?对晋惠帝其人我们该怎么评价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晋惠帝是怎么被立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公元265年,继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晋武帝于泰始二年(266),立妻杨氏为皇后;泰始三年,立子司马衷为太子。

晋惠帝是武帝与杨皇后的次子,因为武帝的长子司马轨早夭,故被立为太子,当时司马衷年方九岁。司马衷的母亲杨氏是皇后,惠帝当时也和外界接触不多,朝臣们对他聪明与否也还不了解,所以他被立太子时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

随着惠帝的长大,司马炎本人首先对这个儿子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史载“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正是杨皇后的坚持,使得司马炎没有下决心废掉司马衷。

泰始八年,武帝为惠帝娶贾充贾南风为妃,这门婚事是在杨皇后极力支持下缔结的。当时侍中任恺等人不喜欢贾充,想把他排挤到朝廷之外,贾充用荀勖之策,借女儿贾南风与太子结婚而得以留在京师。贾充在朝中党羽众多。

“充既为(武)帝所遇,欲专名势,而庚纯、张华、温颙、向秀、和峤之徒皆与(任)恺善,杨珧、王恂,华廙等(贾)充所亲敬,于是朋党纷然。”

婚后惠帝移居东宫,与大臣们接触增多,大臣们对他的能力也有所了解,对其能否治理国家产生了疑问。当时大臣们都认为最终武帝会换太子,将司马攸推到太子宝座。咸宁二年,晋武帝患病时。

“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齐王司马)攸。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

武帝病愈后,听说此事,“乃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武帝明显偏袒司马衷,元勋大臣卫瓘曾经劝谏过武帝,史料上是这么记载的:“惠帝之为太子也,朝臣咸谓钝质,不能亲政事。瓘每欲陈废之,而未敢发。后会宴陵云台,瓘托醉,因跪帝床前曰:‘臣欲有所启。’帝曰:‘公所言何邪?’瓘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瓘于此不复有言。”

卫瓘不再坚持,其他朝臣更是不敢劝谏了。虽然后来侍中和峤转对武帝说过:“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但是司马炎只是“默然不答。”

武帝虽然没有听从群臣的建议,但他也不是傻子,他既然对惠帝既寄于厚望,当然也要搞清楚这个儿子的真实情况。他常在暗中观察这个儿子,并把对儿子观察的结果告诉朝臣,希望大家共同判断一下儿子是否有能力接班。司马炎曾在和峤、荀顗、荀勖面前说过:“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但是当和峤、荀顗等人直言“圣质如初”的时候,司马炎又“不悦而起。”

司马炎对司马衷进行过一次著名的考试。

史载“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尽召东宫大小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停信待反。(贾)妃大俱,倩外人作答。答者多引古义。给使张泓曰:‘太子不学,而答诏引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妃大喜,语泓曰:‘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先示太子少傅卫瓘,众人乃知瓘先有毁言,殿上皆称万岁。(贾)充密遣人语妃曰:‘卫瓘老奴,几破汝家。’”

在这次考试中,贾南风显示出一个女强人的手腕,不但使司马衷蒙混过关,也为她后来乱晋埋下了伏笔。

武帝通过考试,得到了他希望的答案。虽然他是被蒙蔽的。但武帝并不是个昏庸之主,如果惠帝是个显而易见的白痴,那么武帝不可能不会发现。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惠帝不是一个白痴。

武帝对太子东宫的属僚挑选上也是极为用心的。荀顗、司马攸,杨珧、司马亮、石鉴等相继出任太子太傅,任恺、李胤、山涛、卫瓘等皆曾任过太子少傅,贾充、杨骏担任太子太保,这是个非常豪华的阵容了。

惠帝能保住太子的地位,固然是由于杨皇后对武帝的劝告和贾充、贾南风一党的支持,但最主要的还是武帝相信惠帝在大臣的辅弼下,能保住他所创下的基业。

历来对惠帝的认定,多冠以白痴二字。据说有一年夏天,司马衷与随从到华林园去玩。他们走到一个池塘边,听见里面传出咕咕的青蛙叫声。司马衷觉得很奇怪,于是便问随从这些咕呱乱叫的东西,是为官或是为私的?随从就说:“在官家里叫的,就是官家的;若在私家里叫的,就是私人的。”很多人据此认为惠帝是个白痴。

但是要搞清晋惠帝是否白痴,首先要知道“白痴”的定义。

现代精神病学认为“白痴”是智力缺陷中最重的一类。白痴患者多伴有其他生理异常,多表现出躯体畸形,不能理解别人言语的意义,感觉迟钝,对普通的物理性危险不知道躲避。一般规定智商在20以下者为白痴,20~50者为痴愚,50~70者为愚鲁。

我们不可能测定一千多年前晋惠帝的智商,只能根据史料中的有关记载来分析。通过惠帝在即位前和继位后的表现来看,其智力发展较常人为低,是可以确定的。但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则需要作具体的分析。

一、阅读和书写能力:

惠帝在回答武帝送来的“密封疑事”时,是由给使张泓作草,而由惠帝自己抄写呈给武帝的。而且在武帝死后,“太后令(惠)帝为手诏与石鉴、张邵。”“凡有诏命,(惠)帝省讫,入呈太后,然后行之。”我们可以看到惠帝能书写,也能阅读。

二、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及表达方式:

西晋元老陈骞“及葬,(惠)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建武元年,“至温,将谒陵,(惠)帝丧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说明他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相应的表达方式。后来惠帝被张方劫至长安,“河间王(司马)颙帅官属步骑三万,迎于霸上。颙前拜谒,(惠)帝下车止之。”惠帝在这种时候能作出止人之拜的举动,说明他还是可以认为形势变化的。

元康年间发了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司马衷,但司马衷却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件事从实了司马衷白痴的身份。可是司马衷生活在深宫,从没和民间有过接触,他的问题在今天的“富二代”里并不罕见,可以认为他单纯,但不能做为他是白痴的证据。如果他是真的白痴,他断不会发出评语的。

三、能否行使权力:

惠帝行使自己权力最生动的记载要算是诛司马威了。

《晋书。司马威传》记载:“威(司马威)字景曜,初嗣洪(司马洪)。咸宁三年,徙封章武。太康九年,嗣义阳王司马望。威凶暴无操行,谄附赵王伦。元康末,为散骑常侍,伦将篡,使威与黄门郎骆休逼帝夺玺绶,伦以威为中书令。伦败,晋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阿皮,威小字也。于是诛威。”

惠帝能够记住司马威对自己的欺凌,在他的坚持下处死了司马威。这充分说明他不是个没有思想的白痴。虽然更多的时候惠帝并不能行使最高统治者的权力,比如杨骏伏诛后,惠帝在贾后指使的群臣压力下步步退让,反映出惠帝在许多事情上受制于人,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张方强迫惠帝迁都长安时,惠帝虽不情愿,但终究还是没有反抗,这些只能说明他的懦弱,和白痴还是要有所区别的。

四、生育能力:

据史书记载,惠帝有子女数人,光是贾后便生了河东、临海、始平公主和哀献皇女。惠帝不仅有生育能力,而且还绝不能算低下。

五、在惠帝统治的后期,变故迭起,战乱不停,惠帝经历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荡阴之战中。

史料中也有详细记载:“惠帝征成都王颖,战败时,唯侍中嵇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在危险之中,惠帝仍能表达他自己的意愿,不过由于他失去了权力,未能救下嵇绍。他事后坚持不许洗溅有嵇绍血迹的衣服,流露出对嵇绍很深的感情。“嵇侍中血,勿洗也。”像一个白痴说的吗?胡三省在《通鉴》提出疑问曰:“孰谓帝为戆愚哉!”,吕思勉先生此话“绝不类痴騃人语。”

我们结合以上几个事例,可以对惠帝有一个大致的评价:他有阅读和书写能力;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感受不很迟钝,可顺利表达自己的感情;可在某种程度上行使皇帝的权力,但容易屈从于别人的意志;他具有生育能力,没有明显的身体畸形。

结论是惠帝不是白痴,只能归入反应比较慢,智商不高的那一类人。若真要定性,可把他归纳为轻度智力低下(MR)精神病学,又称愚笨。IQ为50~70,适应性行为轻度缺陷。

这症状是早年发育较正常儿略迟缓,且不象正常儿那样活泼,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做事或循规蹈距,或动作粗暴。言语发育略迟,抽象性词汇掌握少。

分析能力差,认识问题肤浅。长大后可作一般性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具体工作。遇事缺乏主见,依赖性强,不善于应付外界的变化,易受他人的影响和支配。能在指导下适应社会。

他比正常人欠缺的是一些智力,司马炎也是这样看的。

武帝在生前已安排了辅佐惠帝的大臣,营造一种各方力量相互均衡的状态,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但是惠帝完全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受人摆布的傀儡。所以贾后才能专权,杀死司马亮和皇太后,引发了“八王之乱”。而司马衷本人,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于洛阳。

我们最后看看司马衷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吧!八王之乱快结束的时候,司马衷被张方劫持时说了一句话:“我实在是不聪明,所以才会落得如此下场。(朕实不聪,累聊至此。)”。

各位评评看,这是白痴能说得出来的吗?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杜秋娘是谁?她是如何从一名妓女变成唐宪宗的宠妃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我国唐朝时期最著名的男诗人,相信很多朋友们就会想到李白了。不过在唐草这个诗人众多的年代,好的诗人可不仅仅只是男诗人,另外还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女诗人。而今天所要提到的唐代名妓杜秋娘就是其中一个。“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诗相信很多

  • 不良人到底是什么组织?和现在的一个职业很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看动漫的时候,“不良人”这个组织或许很多人都想象不到,竟然并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官方组织,还不是那种江湖帮派,实打实的官府机构。这就很让人惊讶了,那历史上真实的不良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的和动漫中那样的神秘吗?其实真正的不良人说白了,和现代的一种职业是非常相

  • 唐朝为什么不重视修建长城?唐朝皇帝都对长城不感兴趣?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唐朝是一个文武都十分强大的朝代,但唐朝不重视长城的修建主要还是因为传统理念上的差异。因为唐朝是一个民族多元化的时期,大多数时间内都和周边有着比较好的关系,所以也就没把重点放在长城上。而且唐朝皇帝思考对北方的防御问题,一般和中原人的理解不太相同,唐朝对外有着绝对的军事优势,所以历任皇帝也就逐渐轻视了长

  • 康熙为什么鼓励官员贪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会觉得,清官才是最好的,毕竟人心地不纯,从人品上来讲就会低人一等,而且不管在任何时候,清官总是更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崇拜,一心为别人考虑的人从道德上就已经占据了优势。不过在清朝康熙时期,康熙帝却觉得,官员如果太过清廉也并不好,反而鼓励官员适当的贪污,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康熙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在今

  • 康熙皇帝为何秉承以宽为本的管理学?他是如何处理贪腐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登基时只有八岁,不过到了14岁就开始亲政。当时康熙为了夺回朝政大权,亲自除掉权臣鳌拜,对外局势康熙主张大规模用兵,以保证国土的完整。可以说康熙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的确是为康乾盛世起了一个好头。不过康熙帝虽然打仗在行,但对经济就没那么懂了,以至于国库一度处于亏空状态。

  • 秦国什么时候建立的?秦国发家史竟如此励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并非是由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秦国真正的建立时间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770年,和春秋的开始为同一年。秦非子是秦国开国国君,他是西周犬丘人,秦非子因为善于养马所以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因此获得封地。秦国初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而且地缘偏僻其他诸侯根本就看不上。但秦国此后却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更是完成了

  • 宋朝时期老百姓生活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社会福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时期,每一个朝代的老百姓生活都是有着很大差别的,生活条件也都是不一样的。多数情况下,老百姓的生活都是非常艰苦的,而且是没有最苦,只有更苦。不过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的是咱们古代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个朝代—宋朝。看看宋朝的老百姓都是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社会福利。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

  • 姜维北伐主要事件有哪些?为何姜维北伐不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姜维选择继续率军北伐。虽然互有胜负,但一直没办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对于姜维来说,他算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所以一直不肯放弃。但也有人说姜维这样做是为了自保,因为诸葛亮不在后他的地位可能会受到威胁。其实无论蜀国是由谁来主导北伐,都很难获得成功,这是双方国力决心的。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

  • 日本斩明朝使者,为何朱元璋却放弃攻打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原本也想效仿唐朝,让周边国家对明进贡。此后朱元璋派出使者到日本说明此事,日本却把明朝使者给斩了。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准备出兵攻打日本,但最后却作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唐朝时期,虽然和日本交往密切,但交通十分不便,能不能安全抵达他国有时候还要看运气。但明朝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有了很大

  • 郑国在春秋时期是如何立足的?曾靠行贿兼并两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郑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声不大,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因为郑国被认为是法家思想和古代法制的发源地,当时郑国就以民主和兴盛的诗乐文化而闻名。不过郑国早期并不是一个强国,但它却是春秋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郑国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其中的功劳离不开郑氏三公,郑国就是在郑氏三公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