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日本斩明朝使者,为何朱元璋却放弃攻打日本?

日本斩明朝使者,为何朱元璋却放弃攻打日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52 更新时间:2024/1/19 16:51:53

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后,原本也想效仿唐朝,让周边国家对明进贡。此后朱元璋派出使者到日本说明此事,日本却把明朝使者给斩了。朱元璋得知后大怒,准备出兵攻打日本,但最后却作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唐朝时期,虽然和日本交往密切,但交通十分不便,能不能安全抵达他国有时候还要看运气。但明朝的水上交通工具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想要东渡日本已经不是难题。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历经风雨,从汉唐开始就被世界奉为大国备受尊崇。在汉武帝、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势力更是强大,经济实力也是首屈一指的,是周边小国臣服的对象,拥有万国朝奉的大国风范,就连欧洲各国,也都奉中国为天朝上国,前来朝拜,学习。

赶走了蒙古外敌的朱元璋,初登帝位之时,就有一颗统一中华之野心,但同时,他也希望周边的各小国都能像汉、唐时期那样,臣服于明朝的统治,以重振中华万国朝奉的昔日风采。为了达成自己的这一夙愿,朱元璋周边的众小国,比如:朝鲜、日本、琉球等地都递交了国书,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并臣服于大明朝的统治。

国书递到各国之后,均得到了非常友好的回复,只有日本,非但不愿意成为其藩属国,更是将明朝派去的五名使臣给斩杀了。连杀五名明朝使者的消息传入了南京之后,整个朝廷都为之震惊不已,众臣们都表示:“日本此举是对明朝的大不敬,对于明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一定要发兵讨伐日本,给这个小国还以颜色,让他们知道明朝的厉害。”

满朝武都非常生气,作为皇帝,朱元璋怎么可能坐的住呢,他更是恼火极了。朱元璋觉得:日本的这个举动分明是不给自己面子嘛,看不起刚刚建国的大明朝,所以,对日本发兵,那是一定的了。朱元璋也是“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一员武将,怎么能受这样的侮辱呢?那必然是说打就是打的,于是,他写了一封战书,交给了日本。

日本在收到了这封战书之后,没有再杀使者了。

而是由当时后醍醐天皇之子,怀良亲王亲自给回复了一封信。话说,这个怀良亲王就是之前杀了明朝五个使臣的摄政王,回复的这封信,其内容大致是说:

“日本就是一个周边的小国,城池不到六十座,疆土也不到三千,但是,本国很是知足。而朱元璋是大中华的王者,是万国附庸的王中王,明朝城池众多,疆土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富足,根本不值得与小小的日本大动干戈。而且万事以和为贵,中日友好一家亲,不应该因战争,搞得生灵涂炭。但是,我们本国也会积极备战的。”

接到这么一封不卑不亢,气势凌然的回信,朱元璋顿时也没了火气,但鉴于元朝征讨日本的覆辙,之前说好的,要去攻打日本的决定也就此作罢,决定暂不出兵日本,此事以后再议。而事实上,从这以后,朱元璋再也没有提到过要去打日本的事了。到了一三八七年,朱元璋得知了日本使者如瑶曾支持胡惟庸造反,试图刺杀自己时,更是立即断绝了明朝与日本的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为什么要放弃攻打日本?

想一下,应该与多年前的那股“神风”有莫大的关系。话说,在朝覆灭之前,日本一直都对中国非常崇拜,简直是偶像国。但是,经过崖山一战,南宋就此土崩瓦解,日本举国哀悼,痛心宋朝的灭亡。后来,蒙古人建立起了元朝,并对没有向元朝朝贡的日本发起了讨伐。元朝造了七千艘大船,两次去征战日本,但都因为台风的阻拦,使得船只尽毁,讨伐也就此失败。

之后,日本人便将这股台风,叫做“神风”。

日本把宋朝的灭亡,看作是古典中国结束的标志,而此后的中国,不再是日本的“偶像国”,即使朱元璋成功复国,也没有让日本改变这一看法,他们对中国不再有崇拜和仰慕之情。此外,因为元朝的两次征讨,日本都借助“神风”之力横扫元朝水兵,这也使得日本军队的士气高涨,军心振奋,他们认为:中国不再是神一样的存在,自己也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日本人觉得元朝连宋朝都能覆灭,但是,却没能灭了日本,可见,本国是有与中国抗衡的实力的,自信心顿时爆棚了。而朱元璋,虽然一直以来非常看不上日本,觉得他们就是君王无道,臣民贼匪的小丑国家。但是,因为有元朝攻打日本的前车之鉴,这也使得朱元璋不敢贸然出兵,害怕当年的“神风”再现,自己则损失过多兵力。

此外,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刚刚建立的非常时期,经过之前的征战,国内百废待兴,百姓也需要一段安稳的生活来休养生息,实在不适合再远征打仗了。况且,日本弹丸之地,就算强征下来,对明朝也没多大的实际好处。所以,从多种角度来看,此时攻打日本的确是一个非常不明智的选择。而朱元璋作为一代明主,做事非常有分寸,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意气,而冲动行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最后将日本确定为“不征之国”的原因了。不仅彰显了他的大度,也体现了他的理智,更是明朝初期治理国家的上上之选。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郑国在春秋时期是如何立足的?曾靠行贿兼并两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郑国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声不大,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诸侯国。因为郑国被认为是法家思想和古代法制的发源地,当时郑国就以民主和兴盛的诗乐文化而闻名。不过郑国早期并不是一个强国,但它却是春秋第一个称霸的诸侯国,郑国究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这其中的功劳离不开郑氏三公,郑国就是在郑氏三公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强盛,

  • 唐高宗妃嫔萧淑妃怎么被害?萧淑妃为何失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萧淑妃是齐梁皇室后裔,唐高宗李治的嫔妃,为李治生下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但萧淑妃的结局却十分惨烈,原本唐高宗非常宠爱萧淑妃,她也有了和武则天争宠的资本。只可惜最后败于武则天,导致她被贬为庶人,而且武则天更是用尽残忍手段将萧淑妃折磨致死。武则天采取的手法和当年吕后折磨戚夫人并无二致,不过萧淑妃被害唐高宗为

  • 秦穆公是如何挖到由余的?由余帮秦穆公列入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由余是春秋名将,周武王少子唐叔虞的十五世孙。此后因为曲沃武王伐晋导致流落戎地,但深得戎王重用。有一次戎王派由余到秦国考察,秦穆公在接触由余后,将他拜为上卿。不过由余也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刚开始并不想为秦穆公做事,但秦穆公用了一招使得由余被戎国弃用,最后由余无奈只能替秦穆公出谋划策。秦穆公能入列五霸之一

  •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从三方面分析唐朝衰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安史之乱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面临三方面的严重困扰,只要有一方处理不好,便会转换成危机。总说唐朝相对其他朝代更加开放,除了对百姓各方面的思想约束减少以外,还对其他民族十分包容,但这也有利有弊。藩镇才是安史之乱的根源,没能处理好藩镇问题是唐朝犯下的最大失误。下面就为大家

  • 唐玄宗跟杨贵妃洗澡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杨贵妃,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唐玄宗的宠妃。古代时期的华清宫有着很多提供沐浴的温泉,作为宠妃的杨玉环肯定也是在里面沐浴过的。在古代,关于描述杨贵妃的诗词有很多,甚至有些还专门描述她洗澡的样子。其中,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中有一名句,“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

  • 胡惟庸为什么要毒死刘伯温?是朱元璋给了胡惟庸这次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明朝最后一位丞相。不过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之位还有中书省,给胡惟庸定下了诛九族的罪名,连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也被一并处死。胡惟庸被处理之前,反倒把刘伯温给害死,据说刘伯温就是被胡惟庸给毒死的。那胡惟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实际上他们二人一直有着不小的矛盾,而且胡惟庸

  • 曹真如果没有病逝,诸葛亮北伐能否取得成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曹真曾多次率领魏军抵御诸葛亮的进攻,只是后来因病才返回洛阳,曹睿便派司马懿接替曹真的位置。但司马懿在战场上的经验根本不能和曹真相提并论,所以他面对诸葛亮选择了一套最稳妥的方式迎战,就是闭门不出,这反而是让诸葛亮无计可施。如果还是由曹真出战,他肯定不会当缩头乌龟,说不定这对诸葛亮来说会是一位更好的对手

  • 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真的吃亏了吗?澶渊之盟真相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宋真宗时期,北宋和辽国战事不断,1004年澶州之战爆发,宋真宗在寇准的力劝下选择亲自督战。而辽国也是由萧太后亲征南下,双方士兵伤亡惨重,此时辽国有议和的想法,王继忠通报宋真宗,宋真宗也决定赞同议和。不过双方签订条约的条件却是,北宋每年要送给辽国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对于北宋来说明显不平等。不过此

  • 历史上贞观之治的内容是什么?给唐朝带来了哪些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所开创的盛世,使得唐朝在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实现了繁荣的局面。所以李世民也被称为是“千古一帝”,虽然他上位的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确是将唐朝发展的越来越强盛。其实还有很多朋友不太清楚,贞观之治的内容究竟是有哪些,或者说李世民究竟通过怎样的措施

  • 梁武帝萧衍身为萧氏后人,为何称帝后还要更换国号?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梁武帝萧衍是梁朝开国国君,不过萧衍身为萧氏后人,为什么他称帝后还要更换国号呢?历史上汉朝、宋朝也有出现过断层,但刘秀上位后也没选择更换国号,那萧衍为什么要改齐为梁?其实萧衍这样做可能也是无奈之举,他虽然身为萧氏后人,但和萧氏宗亲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如果他继续沿用之前的国号,担心会名不正言不顺。下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