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李世民偏爱分封制?唐朝差点陷入危机

为何李世民偏爱分封制?唐朝差点陷入危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266 更新时间:2024/2/3 22:10:58

其实周朝和西晋已经证明了分封制根本行不通,但唐朝也差点陷入到了分封制的漩涡中,而痴迷于分封制的皇帝正是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为何李世民会选择分封制呢?除了他本人的意愿以外,还因有大臣在他耳边怂恿。好在此后李世民的想法被长孙无忌等功臣给劝阻,不然唐朝等于是来了一场倒退。为何李世民会在这件事上如此执着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纵览历史,采取分封制的王朝没有不爆发内战的。西周采取分封制,结果自己的一个诸侯西申国带着犬戎颠覆了西周,到了东周更是礼崩乐坏不把天子放在眼里。西汉采取分封制结果出现了异姓诸侯王之乱、七国之乱,西晋的分封制导致了八王之乱,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蒙古的分封导致四大汗国互相攻讦。明朝采取分封制后出现了靖难之役、汉王朱高煦之乱和宁王之乱。清朝分封又闹出了三藩之乱。夹在中间的唐朝可谓是前有车后有辙,前面的经验教训很多了,可是唐朝也差点采取分封制,而准备这么实行的人就是那位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是谁给皇帝出的这个“馊主意”?又是谁阻止这项违背历史潮流的制度得以实施呢?

当年西汉建立后,西汉统治者总结的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时这么说:“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壹切取胜。因矜其所习,自任私知,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籓翼之卫”。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汉采取了郡国并行制。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和萧瑀也开始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结果谈到的内容竟然是大同小异。

《新唐书》记载:“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

在廷议中,宰相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对萧瑀的意见大加驳斥,称其食古不化,大开历史的“倒车”,若此说得以实施,不仅不会给帝国带来长治久安,反而会让国家重蹈汉晋两朝的覆辙,使得天下大乱、海内分崩。随即,大臣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人也加入其中,异口同声地支持房、杜两人,使得“反分封派”在朝堂占据绝对优势。太宗迫于公议只好暂停分封制的实施,但内心底却一直没有放弃。

等到了贞观十一年(636年),唐太宗还是决定实行分封制,并以诏旨的形式予以公布。不过,跟汉晋两代分封亲王、功臣为王侯不同,唐太宗则是将其任命为世袭刺史,虽然名号不同,但实质上却别无二致。此次受封的世袭刺史多达35人,包括以荆王李元景为首的21名亲王,以及以宰相长孙无忌为首的14名功臣。

由于分封世袭刺史的决定是以诏旨的形式公布的,所以大部分朝臣都不敢表示反对,唯有侍御史马周、太子左庶子于志宁等数人冒死力谏,希望皇帝能够收回成命,把内乱消除于萌芽之中,但均遭太宗拒绝。长孙无忌见太宗心意决绝,便同功臣们向皇帝联名递交抗封表文。

《旧唐书》记载:“无忌等上言曰:“臣等披荆棘以事陛下,今海内宁一,不愿违离,而乃世牧外州,与迁徙何异。”乃与房玄龄上表曰:‘臣等闻质文迭变,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缅惟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逮于两汉,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为无益之文,覃及四方;建不易之理,有逾千载。今曲为臣等,复此奄荒,欲其优隆,锡之茅社,施于子孙,永贻长世。斯乃大钧播物,毫发并施其生;小人逾分,后世必婴其祸。

何者?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此其不可一也。又臣等智效罕施,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遂陟台阶;或顾想披荆,便蒙夜拜。直当今日,犹愧非才,重裂山河,愈彰滥赏。此其不可二也。又且孩童嗣职,义乖师俭之方,任以褰帷,宁无伤锦之弊?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诛夷。陛下深仁,务延其世,翻令剿绝,诚有可哀。

此其不可三也。当今圣历钦明,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此道之目,为日滋久,因缘臣等,或有改张。封植?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此其不可四也。在兹一举,为损实多,晓夕深思,忧贯心髓。所以披丹上诉,指事明心,不敢浮辞,同于矫饰。伏愿天泽,谅其愚款,特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太宗览表谓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翼朕子孙,长为藩翰,传之永久。而公等薄山河之誓,发言怨望,朕亦安可强公以土宇耶?’于是遂止。”

随着太宗做出停封世袭刺史的决定,唐朝初年一场危及帝国安危的大风波就此平息,而由朝廷任免州县官员的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直到被藩镇割据的局面破坏。历史虽不能假设,但似乎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若分封制得以正式实施,唐朝内战恐将在安史之乱前百余年提前出现,而唐朝能否延续国祚近三百年,实在是难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袁绍手下最强武将是谁?袁绍一手好牌却输得最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袁绍有着四世三公的背景,东汉末年先后占领冀州、青州和并州,手上的武将文官都是人中龙凤,拥有一手好牌的袁绍最后却输的最惨。其实袁绍输就输在不会用人,袁绍的人才储备早期要远超曹操,可惜荀彧、许攸等人才最后都转投曹操,让袁绍输掉了关键的官渡之战。除了文官,袁绍的武将更是一绝,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颜良文丑了,

  • 赵匡胤死前,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赵匡胤死后,宋朝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手上,但是按理来说这并不是正常的传位,因为按照一直以来的规矩,第一继承人应该是皇帝自己的儿子,除非是有特殊情况,皇位才会传到其他的亲族手上。而赵匡胤死的时候,一个儿子25岁,另一个17岁,年龄上不是问题,可为什么赵匡胤并没有立他们为太子?初读宋史的人,免不了

  • 诸葛亮五次北伐分别用了多少兵力?北伐究竟是不是穷兵黩武?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北伐中原,曾五次向曹魏发动进攻,其中第一次和第五次属于大型全面战争。不过总有人认为诸葛亮频繁发动北伐是在穷兵黩武,因为从结果来看北伐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既然如此,诸葛亮五次北伐分别使用了多少兵力呢?实际上诸葛亮北伐也是想以攻代守,不然就只能等着魏国南征,这样局势便会陷入被动。下面就为大家讲讲

  • 三国时期有司马八达,除了司马懿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有“司马八达”,指的是司马防的八个儿子,每一个还都是很厉害的人才,其中最出名的还是要数司马懿了,虽然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好名声,但是的确是最出名的一个。不过,很多人可能除了知道司马懿,还有他的儿子司马昭司马师,但是对于司马防其他的儿子们就不甚了解了,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

  • 宋末帝赵昺怎么死的?宋末帝登基时几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宋末帝赵昺是宋末三帝之一,实际上宋末帝登基时只有7岁,而南宋政权已经注定将要灭亡。最后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末帝在山崖跳海而亡,而十万军民也跟着投海殉国,南宋就此覆灭。可以说南宋的结局和宋末帝并没有直接关系,宋末三帝只是成了牺牲品,南宋政权早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只是面对如次境地,很难想象当时南宋重臣究竟

  • 诸葛亮腿没毛病,为什么总是坐轮椅?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轮椅这种东西,是给腿脚不便的人使用的,能够正常行走的人是不会用的,也不会想要去用,但是在很多三国题材的影视剧、游戏或者动漫当中,诸葛亮出场的时候却经常会坐着轮椅,可是他的腿脚明明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为什么给诸葛亮这样一个设定?诸葛亮坐轮椅还能够体现出什么,为何要做这样的安排?诸葛亮身高八尺,

  • 张居正为什么是明朝名臣第一人?张居正有什么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张居正,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这个官职是非常大的了,而张居正在位期间,又为明朝做出过什么事情呢?后来很多人也知道,张居正也曾经贪污,而且甚至可以算是“巨贪”,他出门坐的轿子非常豪华,这也让人难以想象了。张居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被誉为是明朝名臣

  • 陆逊妻子是谁?孙权为何把孙策长女嫁给陆逊?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陆逊是东吴重臣,也是三国时期出将入相的典范人物,相信关于陆逊的事迹大家都已经十分了解了,但陆逊的家事恐怕知晓的人并不多。陆逊共有三位兄妹,他的妻子则是孙策长女孙氏,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孙权会把自己哥哥的长女嫁给陆逊,要知道能娶皇室子女,此后就成皇亲国戚了。当然以陆逊的功绩来说,他的确配得上这样的殊荣,夷

  • 秦朝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在此之前为什么从没有过?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秦末农民起义是历史上第一次爆发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因为当时秦始皇大兴修建宫殿和各种建筑,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财力,所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最终在民间爆发反抗。陈胜和吴广是当时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最后由项羽和刘邦两支主力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那在此之前为什么就没有发生过农民起义

  • 曹髦讨伐司马昭是不自量力?他究竟有没有可能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曹芳被废以后,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被立为魏国第四位皇帝。实际上曹髦早就不满司马兄弟在朝中嚣张跋扈的样子了,所以打算私下告知几位大臣,一起讨伐司马昭。结果王沈和王业背叛了曹髦,把机密给泄露了出去,最后曹髦被成济弑杀,背后的主使自然是司马昭。有人说以当时曹髦的力量想要除掉司马昭是不自量力,毕竟曹氏早已被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