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珅临死前写了一首什么诗?和珅终于明白自己的死因

和珅临死前写了一首什么诗?和珅终于明白自己的死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190 更新时间:2024/1/19 17:15:11

和珅是清朝,乃至整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贪官,和珅贪腐的钱财足以对抗一个国家。乾隆皇帝知道和珅贪污,但依然对他宠信有加,因为和珅的确有帮乾隆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不过乾隆最后选择主动禅位,把处决和珅的机会让给了嘉庆皇帝,嘉庆帝原本就看不惯和珅,这下和珅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和珅或许明白这一天总会到来,所以临死前还写了一首诗,这诗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和珅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这么一播,估计要让人们改变对和珅老奸巨猾、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大奸臣印象,确实不容易。

这里,若是说和珅英俊帅气、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又有谁会相信呢?

在电视剧中,刚老师把和珅大奸臣的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圆头体肥,能言巧辩,阴险奸诈,贪婪成性。深究历史,其实,和珅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美男子,让人一见就会痴迷。这也是乾隆皇帝能够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乾隆皇帝更看中的是和珅的才华。

和珅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艰苦,但是,他聪明过人,勤奋学习,饱读诗书,还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年轻时胸怀大志,反对贪官污吏,一心想做个清正廉明的清官。和珅刚走上仕途时,精明能干又有学识,很快就走进了乾隆皇帝的视线。

有一次,大臣传来奏折说:“云南急奏,缅甸要犯逃脱。”乾隆皇帝听后非常恼怒,用了一句论语里的话说:“虎兕出于柙,玉兔毁于椟中,谁之过欤?”众人听了你看我,我看你,根本不明白皇帝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关键时刻和珅脱口而出:“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乾隆皇帝闻之龙颜大悦,和珅的胆识、才华、英俊让乾隆皇帝更加赏识,从此,和珅的仕途是一路飙升。

和珅不仅有一肚子文才,而且,还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在国家外交方面表现尤为出色。他曾得到过外国使臣的赞扬:态度友好而不失尊严,分析问题全面而透彻,可谓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并且,和珅最善于揣度皇上的心思,这也是他能够得到乾隆皇帝恩宠的最重要的原因。

历史上,乾隆皇帝曾六次南巡。乾隆皇帝在位时,非常喜欢江南的繁华绮丽,一心想到江南巡游,但是,又担心路途遥远,消耗大量的财力和人力,遭到天下人的不满。和珅洞察出乾隆皇帝的心思,极力劝说道:

康熙皇帝曾六下江南,老百姓不仅没有怨言,反倒称赞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自古以来,圣君巡览本来就是贤明之举,再说现在国家富裕,国库殷实,这最平常不过的巡游也花不了多少个银两。”

这油嘴,说的乾隆皇帝是喜上眉梢,正中下怀,从此,对和珅更是宠幸有加,和珅是青云直上,想挡都挡不住。晚年的乾隆皇帝言行举止困难,对和珅便是深深的依赖,皇帝的一个神情、一个动作,和珅都能够猜透是什么意思,可见和珅揣度皇上心思已经练就的是炉火纯青。

和珅第一巨贪是历史一致认可的,据说,和珅改变做清官的初衷是因为他亲手办理的“李侍”大案。李侍尧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足以构成死罪,但是,乾隆皇帝却让他戴罪立功,并且,还将其升为甘肃总督。

这让大费周折的和珅彻底心凉了,他感到做一个贪官远比做一个清官更实惠,只要把皇上哄得开心,得到皇上的永远宠幸,就算犯上个弥天大罪也死不了。

于是,和珅开始走上了史上巨贪的不归路。

和珅大肆敛财,不择手段,据史料记载,和珅资产总计大概二十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官员下令彻底清查和家,寻找和珅隐埋的金银,核查和家的账本及各大钱庄,可见,真正要清算和珅的家产真的是无法估量。

那么,和珅的万贯家财都是贪污得来的吗?

其实不然,和珅除了利用职权贪污,还非常有经济头脑。他进行各种投资经营,地产、煤矿、运输、钱庄、当铺等等。还利用职权进行对外贸易把权商结合,利润是越滚越大,家产是越积越厚,最终,成为十足的商业巨头。可见,和珅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还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家。

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和珅倚仗权势,一手遮天,贪得数亿家产,靠的全是乾隆皇帝。但是,乾隆皇帝不会长生不老,终有一天,和珅的靠山会随着乾隆皇帝的离世而不复存在,如此之下,他的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尽头。

嘉庆皇帝即位后,对大奸大贪的和珅是深恶痛绝,他下令查处和珅,冠以其数十条罪名,抄其家产,正好弥补了国库空虚。和珅被赐自尽,临死前还作了寓意深长的绝命诗: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可见,和珅才华非同一般。但是,他留下的这首绝命诗,却耗尽了无数史家特别是附会者的心血。人们把此诗集中在和珅的前身和后身上,说和珅的前身是乾隆宠爱的妃子马佳氏,而后身便是世所不齿的慈禧太后。大意是:和珅为了报仇,而化为女身来惑乱清朝,而要说惑乱清朝最巨的莫过于慈禧太后了。所以,众口相传,和珅是投胎变成慈禧太后了。

机关算尽一场空,史上巨贪和珅最终把自己的命断送在自己手中,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是,他确实也有其积极的一面,他的商业投资给后人积累了丰富经验,他的智慧超群,学识渊博,的确非比寻常。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高粱河之战宋军为什么会输?高粱河之战改变辽宋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高粱河之战是辽宋战争之间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虽然宋军占有兵力上的优势,但还是痛失好局让辽军取得了胜利,也就此改变了辽宋战争的局势。宋太宗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打算趁其不备攻打辽国,试图一举拿下幽州。但辽军的反击却让宋军三面受敌,最后全线崩溃。而这场战役也体现出了辽国善用骑兵的优势,宋军则元气大伤,对此

  • 揭秘刘备的陋习,一个让脾气好的甘夫人都无法忍受的陋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东汉末年,战乱频频,民不聊生,老百姓们的生活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无数的英雄豪杰,奸雄、枭雄都在这个动乱的年代中孕育而生。最终形成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三股强大势力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由于历朝历代尊刘抑曹的风气,所以三人当中以刘备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他是汉室宗亲,汉景帝之后裔,又有着匡扶汉室的理想。在

  • 孔子见到老子之后老子说了句什么?为什么孔子听后三天不说话?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非常有名的思想家,一个创立了儒家学说,一个创立了道家学说。虽然后世从汉武帝开始一直都在尊崇儒家学说,但是这并不代表其他学说就没有价值,相反,儒家其实是因为更加符合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所以才被接纳,如果要论起其他的学说,或许儒家还要往后排。就像当年孔子见到老子之后,老子说了一句话,

  • 袁崇焕死的冤吗?其实毛文龙死的更冤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可能觉得,明朝大将袁崇焕死的很冤,毕竟明朝正是用人之际,崇祯却杀掉了袁崇焕,这不是把明朝往火坑里面推吗?不过,要说袁崇焕死的冤,那就得先看看另外一个人死的冤不冤了,这个人就是毛文龙。崇祯也不会无缘无故杀掉一员大将,如果来看看毛文龙为何而死,就会知道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冤枉的了。袁崇焕杀毛文龙,历来

  • 包拯被叫做包青天,包拯家中其实很有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觉得,包拯作为一个公正严明,爱民如子的好官,不仅应该是满脸黑色震慑坏人,而且还自动的给他安上了“清官”的印象,认为包拯应该同样也是两袖清风,家里没什么钱财才对。但实际上,包拯家中的境况刚好与此相反,毕竟包拯生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宋朝对于文人的待遇可以说是非常好

  • 诸葛亮不在蜀国会产生哪些隐患?蜀汉内部从此不在团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汉的主心骨,他能代替刘备的作用将蜀汉内部给团结起来,所以大家都会配合诸葛亮北伐。除了李严从中故意阻挠,所以最后被诸葛亮贬为庶民,这份气魄恐怕其他人还没办法达到。所以等诸葛亮不在以后,就会给蜀汉带来一些隐患,因为朝中根本没有能替代诸葛亮的人,导致内部开始分化百官不在团结,各方矛盾

  • 慈禧太后的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一般来说,没有太多人能够预感到自己的死亡,那些洞察世事,年事已高的人,或许能有一些预感。而古代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权的女性,慈禧太后,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讨论的对象,人们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非常的好奇。那么,慈禧在临死的那一天,她又做过些什么事呢?慈禧是否也可以预料自己的生命结束?1908年11月15日

  • 狄仁杰担任过哪些官职?黜陟使和行军大总管是什么官?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狄仁杰为官以不畏权贵著称,他一生也担任过许多官职,例如判佐、法曹、大理寺丞、郎中、刺史、宰相等。其中黜陟使和行军大总管这两个官职算是比较少见,属于唐朝时期的专属官职,那这两个职位究竟有多大权利呢?实际上黜陟使算是由皇帝钦点的出巡大使,他们的任务是到全国各地考察官吏,然后进行奖惩。所以这个位置必须要找

  • 唐太宗没能拿下的高句丽,却被唐高宗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在他的带领下唐朝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强盛期。不过唐太宗在位期间有一件事一直没能达成,反而是被他的儿子唐高宗做到了,那就是唐高宗在668年灭了高句丽。高句丽在当时位于东北和朝鲜半岛之间,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一直很难将其消灭。可能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唐太宗率军能力是远在唐高宗之上的,为何反而

  • 武则天为什么没有架空李治?武则天做不到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李治还在世的时候,武则天的权力已经不小了,基本上可以说是与李治平起平坐,李治和武则天一同处理朝政,二圣临朝。不过,武则天既然还是有想要拥有更大的权力的野心,那当李治还在世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架空李治呢?武则天是做不到,还是当时的局势不允许她这样做?武则天没有架空李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