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延续数十年?只因这两人将赵国拉回生死线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延续数十年?只因这两人将赵国拉回生死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130 更新时间:2023/12/16 23:09:22

长平之战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赵国被秦国坑杀45万大军,也进一步奠定了秦国霸主的地位。不过赵国在损失40多万士兵的情况下,依然没被灭国,此后有延续了数十年的时间。为和赵国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其实这要感谢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苏代和赵胜,正是因为他们才将赵国从死亡的边缘拉回。下面就为大家简单讲讲这二人为赵国做了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举国一心,唯务耕战,实力一步步增长,逐渐取得了收河西,占巴蜀,拔宜阳,置三川,得黔中,占汉中,下鄢郢等等一系列了不得的成就。到战国中后期,随着魏国、楚国、齐国等老牌强国的衰弱,秦国已经渐渐形成了一家独大,威压六国的态势。秦国之所以没有能够一鼓东出,攻灭六国统一天下,主要是因为有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异军突起,迅速崛起的赵国横亘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

秦国想要东出必要攻伐赵国,赵国想要自保必要抵抗秦国,两国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龃龉许久之后,终于在公元前262年,因为赵国接受韩国飞地上党郡而爆发了。被窃取胜利果实的秦国,盛怒之下大举攻赵,赵将廉颇率赵军抵抗,双方展开对峙,旷日持久的长平鏖兵拉开大幕。公元前260年,国力渐渐不支的赵国,不得不改变战略,以赵括代替廉颇,放弃对峙,主动出击。时年七月,赵括率援军抵达长平,立即展开与秦军的决战,结果被秦将白起切断归路,随后大军合围。赵军被困断粮46日,在多次突围无果,主将赵括战死的情况下,无奈投降,后除少数孩童外皆被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数代累积的军资粮草,战马军械,以及最为精锐的“胡刀骑士”损失殆尽,十六岁以上的青壮也大都亡于长平,举国空虚,臣民忧惧,上下惶恐不安,“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若秦军再犯,赵国必有存亡之危。更为可怕的是,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已然发现了这个转瞬即逝的战机,派王龁率军攻占赵国皮牢(地名),司马梗率军夺取太原,而自己亲率主力直下邯郸,打算一举灭赵。在赵国最为危险的时候,出现了两个人,一个策士,一位公子,成功挽救了赵国。

第一位是解赵国燃眉之急的苏代,他在长平之战后,以赵国使臣的身份入秦游说,力求秦国退兵存赵。苏代入秦以后,没有去找秦王,却去了秦国丞相应侯范雎的家中,蛊惑范雎。他告诉范雎,若白起再次攻赵,赵国必定难逃灭亡的命运,届时再也没有其他诸侯是秦国的对手,秦国必然由此成就帝业,到时候穰侯魏冉举荐的白起,必定功高无两,地位必定在范雎之上。就是这样简单直接的离间之言,却刚好击中范雎的软肋,字字诛心,成功说服了范雎,让其劝秦王放弃灭赵的战机,接受韩、赵割地议和的请求,主动撤兵,使赵国暂时得以保全,取得至关重要的喘息之机。

第二位就是就是在邯郸之战中打败秦军,联合三国之兵,杀伤秦军三十万,收复失地三郡数十城的平原君赵胜了。在秦昭襄王发现赵国并非真心议和,也并无割城以求和的诚意,不顾武安君白起劝阻,执意再次发兵灭赵,这就是著名的邯郸之战。公元前259年,秦将王陵率秦军二十万攻赵邯郸,赵将廉颇奉命抵抗,平原君赵胜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成功抵抗秦军,杀伤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

见秦军仍无退兵之意,平原君开始联络诸侯合纵抗秦,说服魏国信陵君击杀大将晋鄙,率十万魏军来源,又同门客毛遂一到,说服楚国发兵十万援赵,终于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打赢了邯郸保卫战。

在赵国最为危险的时候,苏代以寥寥数语即劝退数十万虎狼秦军,保住了风雨飘摇的赵国社稷。在赵国面临真正的考验的时候,平原君赵胜一改长平之战前“利令智昏”的形象,以近乎无私的奉献精神,近乎决绝的抵抗决心和近乎完美的邦交策略,使赵国在正面击败了秦军,为赵国延命数十年。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初汉三杰第一人是谁?韩信、张良都比不上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初汉三杰是刘邦能顺利建立西汉,功劳最大的三个人。如果将他们三人放一起比较,究竟谁才是初汉三杰第一人呢?要是比功绩恐怕还是韩信功劳最大,毕竟再高深的谋略也需要有人去执行。如果没有韩信,恐怕刘邦还没那么容易击败项羽。不过韩信虽然功高盖世,但下场也是最惨的。实际上论综合能力,张良、韩信都不如萧何,萧何能够

  • 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为什么没有回到唐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历来和亲都伴随着牺牲,作为沟通两个国家之间的桥梁,和亲公主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悲惨的,她们远离故国,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甚至文明程度还很低,还有可能要服从父亲死了嫁给儿子这样的习俗。历史上和亲公主并不在少数,文成公主就是其中之一。而当她的丈夫松赞干布死后,她却选择留在吐蕃,再也没有回到唐朝,这是为什

  • 朱棣当皇帝之后,为什么没能再生过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朱棣的皇位得来并不光彩,虽然是一种被迫之举,但是却也是从自己侄子手里夺过来的皇位,而且朱允炆后来又下落不明,至今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去了什么地方。不过,朱棣当上皇帝的时候也还很年轻,才四十出头,他也有几个子女,但是都是在他登基之前出生的,他当了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生过一个孩子,这又是为何?公元1399年,

  • 武则天为什么后来那么狠毒?只是被逼无奈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武则天的手段,很多人都还算是清楚,她对付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时候,对待自己儿子的时候,对待那些反对自己当皇帝的臣子的时候,都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个铁血无情的帝王心思,武则天这样做的确是很残酷,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她又会怎么样?或许早就被踢出去了吧。虽然武则天本身就有果敢勇决的基因,但是能让一个女性变得强大,也

  • 雍正一年只休息三天,他休息的时候在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雍正皇帝,也算是出了名的勤奋,和爸爸康熙与儿子乾隆,合称为“康雍乾”,虽然相比其他两位,雍正的人气还是要短了一大截、雍正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魔,清朝时员休假制度本来就很少,又有这样一个带头工作的老板,官员们也算倒霉。不过,雍正再忙,一年之中也会有三天的休假时间,那么在这

  • 李隆基登基之后,为什么要杀掉太平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李隆基最为人所熟知的,或许还是他和杨贵妃的故事,但是李隆基毕竟身为皇帝,唐朝也的确在他手中走上了巅峰,尽管后来又没落,但是不得不说,李隆基的本职工作做的还是挺不错的。而李隆基的皇位之所以能够得来,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太平公主,可是为什么在李隆基登基之后,却要杀掉自己曾经的盟友太平公主呢?唐玄宗先天元年秋

  • 为何人们对袁涣评价很高?曹操也曾被他的为人所感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袁涣在一个英雄群起的年代名声算不上太大,但袁涣却是少有真正能被称为君子之风的人物。袁涣出生名门,为司徒袁滂之子,当时很多望族子弟都不遵守礼法,但袁涣却能将自己的言行框架在礼法之内,所以获得了人们的尊重。袁涣早年受过刘备的照顾,但他此后选择转投曹操,以直言正谏著称。就连曹操都曾被袁涣的为人所感动,袁涣

  • 魏国名将张郃为何如此忌惮马超与赵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那个时代出现了像刘备、孙权、曹丕当了皇帝,而像赵云、关羽、典韦等等成为了三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将领。当然了也有用失败者,比如说袁绍、袁术、刘表等等。我们接下来讲一讲关于一位名副其实的魏国名将,他最怕赵云马超,唯独不怕张飞,最后被乱箭射死,他就是张郃。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

  • 关羽死后被封13个谥号,分别是什么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当中,若是要说被后世风光的程度,恐怕就连被神化的诸葛亮也无法与关羽相比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后世皇帝经常给关羽封谥号。所谓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说白了就是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或特点,用一个字或几个字给出一个评价。但是

  • 张鲁为什么不愿投靠刘备?张鲁和刘备恩怨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张鲁是东汉末年军阀之一,曾割据汉中三十年之久。等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之时,张鲁明显不是他们的对手,战败后只能逃往巴中。此时张鲁有两个选择,一是归降曹操;二是投靠刘备。张鲁则毅然决然的说:“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所以最后选择了曹操。为什么张鲁对刘备有这么大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