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女性化妆特点介绍,桃花妆是怎么来的?

唐朝女性化妆特点介绍,桃花妆是怎么来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05 更新时间:2024/1/19 21:36:38

唐朝是一个非开放的朝代,特别是对女性来说。因为武则天成为历史上的首位皇帝后,算是给广大女性带来了不少福音,对于女性之前的各种限制也解除了很多。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各位观众应该都已经见识了唐朝女性的风采。也有很多小伙伴对当时女性的妆容感到好奇,因为感觉脸实在太白了,而且额头上还会点一个像桃花一样的东西,这种桃花妆究竟是如流行起来的呢?

关于粉妆,最初只有两类,一种是使用米作为原材料制成的妆粉,所以粉,从“米”声“分”。《释名·释首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指的是一种通过将米打磨加研碎再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制成的妆粉。米,色洁白,傅面能使脸白皙。

还有一种就是铅粉,将铅锡等一系列化学物质作为原材料,并且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所得的粉即是铅粉,用以涂抹妆扮脸颊,使之呈现光亮洁白,唐颜师古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

可见汉唐时期,粉妆的主要成分依然是这两种,同时粉妆颜色为素白,用后能使脸部白净无瑕。

而红妆,多指古代妇女涂抹的一种妆容,一般在妆粉的基础上再覆盖上一层胭脂,“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还有另一种红妆的方式,是事先将胭脂粉调匀后再涂抹,一气呵成,这种事先调和的妆粉称为檀粉。这种檀粉施展出来的檀粉妆,多用于中老年人的妆容。

然而,世人皆以为红妆的固有材料是胭脂,但是相较于轻粉,胭脂却是比较油腻,颜师古注“脂,谓面脂及唇脂,皆以柔腻,理也。”然而胭脂轻柔且腻,与粉质的茹连,并不好控制,过量的胭脂,会致使粉质呈凝固状,无法轻易匀开进行涂抹,过量的素粉,会使红妆呈现干巴巴的状态,显色度降低。

那么,均匀的红妆到底是依附什么材料呢?原来在唐朝同时流行着另一样拥有“红妆”的“粉妆”,但材料却并非胭脂。

桃花粉,顾名思义,应是一种呈现桃色的粉妆,并不仅仅是素白的米粉或者铅粉。盛唐时候《外台秘要》里面曾经记载的一个方子“鹿角桃花粉”的方法:

取角,三四寸截之,乃炊灶底烧一遍。去中心虚恶者,并除黑皮,讫,捣作末,以绢筛下,水和。帛练四五重,置角末于中,绞作团,大小任意。于炭火中熟烧,即将出火,令。又捣碎作末,还以水和,更以帛练四五重,绞作团。如此四五遍烧、捣碎,皆用水和。己后更三遍,用牛乳和,烧、捣一依前法。更捣碎,于瓷器中用玉锤研作末。将和桃花粉,佳。

这里把鹿角按照3-4寸的比例截取,反复以火烧,令鹿角中的杂质恶臭去之并且剥落外面的黑皮,将烧软的鹿角捣成粉末,用绢过滤,加水调和成泥,用生绢重重包起来,用力捏成团,再把这个鹿角团再投进火中烧,放凉,又捣碎,再用水调和,反反复复经过4-_5遍后,改用牛奶调和,再进行三次的烧捣,这就是作为制作桃花粉的原料鹿角粉,这里一改前面的用米粉或者铅粉做成的原材料,桃花粉需要用到的却是鹿角粉。

桃花粉方:光明砂、雄黄、熏黄、真硃末、鹰粪、珊瑚、云母粉、麝香(当门子)、鹿角粉(无问多少,各等分)。右九味研,以细为佳,就中鹿角粉多少许,无妨。将光明砂、雄黄、熏黄、珍珠末、鹰粪、珊瑚、云母粉、廖香都研成细细的粉末,越细越好,再和先前已经制好备用的鹿角粉掺合到一起,就得到了“桃花粉”。

粉中掺有光明砂,即朱砂,朱砂,色红,是胭脂还未广泛入主中原时候,女性红妆的必备材料,这里的桃花粉是已经制好成为了一种粉妆的备用物,色呈桃粉色。

桃花妆的特点,色浅而艳,呈桃红色者,即施妆,使面部呈现绯桃色之感,那么亦即不能过红艳,也不能过淡,那么如何控制得当?因为历来桃花妆的施行方法,纵观古籍,皆认为桃花妆的施妆方法是以先敷粉,再傅以胭脂,调和,涂抹的淡的即称桃花妆,而先施胭脂,再用粉罩之,就是飞霞妆。

但无论是《妆台记》还是《中华古今注》等,里面的记载都并没有对材料的具体做法有详细的说明。细细研读古籍,均认为若施朱呈淡者,就是桃花妆,浓者即是酒晕妆。

其对桃花妆的定义未免有失偏颇,浓淡是没有一条明确界限的,因为飞霞妆的定义是薄薄施朱,以素粉罩之,呈现白里透红之感,可得知,飞霞妆亦是一种粉妆,有可能比之酒晕妆更为晕淡。

但是如何区分桃花妆和飞霞妆呢?通过上面盛唐时期外台秘要记载的桃花粉的制作工艺,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桃花妆并不是简单的施行素粉胭脂即可,而是有一种专门为之打造的桃花粉。

当我们发现桃花粉的制作工艺后,和檀粉的原理一样,檀粉,是先将胭脂及铅粉二物调匀后涂抹于脸颊,因为已经经过调和,己变成檀红,即粉红。

檀粉和桃花粉的制作原理虽然一样,但是檀粉是适用于中老年女性,桃花粉是适用于年轻女性,所以檀粉会稍显黯淡端庄。桃花粉还与飞霞妆区别开来,同时也不同于酒晕妆,这正是桃花妆的真正面目。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诸葛亮死后为什么不回成都下葬,而是选择葬在定军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汉丞相诸葛亮受先主托孤之重,北伐却未成功。临终前,诸葛亮留下一条遗嘱:我死后,就埋在定军山吧。成都有个武侯祠,最早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昭烈庙。后来,“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昭烈庙成了武侯祠。而诸葛亮遗体埋

  • 李必历史原型是谁?历史上真实的李必是什么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原著的朋友应该都已经发现,剧版中有很多角色的名字都做了改动。小说中是用的真实历史人物的姓名,剧版则变成化名。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实际上就是唐朝中期著名谋臣李泌。李泌年少出名,据说七岁便能写文,此后得到唐玄宗赏识,入朝为官。剧中李必开场的一段对白,完全将自己内心的抱负展露无遗,那历

  • 雍正成为皇帝后,“四爷党”成员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雍正与四爷党,还真是有很多故事可以讲的。四爷党可以说是雍正争夺皇位的道路上最大的威胁,说到这里那么就有人问了,既然是最大的威胁,雍正后来称帝之后这四爷党后来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针对真个问题来分析揭秘看看吧。谓“四爷党”其本身是否存在本就是存在争议的。中国古代

  • 密折制度是谁始创的?密折制度优点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密折制度起源于清朝康熙晚年,在雍正时期逐步完备。很多人还不太理解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意思,说通俗一点就是一个皇帝鼓励大臣打小报告的措施。当时皇帝允许四品以上的官员直接向皇帝递交密折,这样做使得朝廷内部形成了一种压迫感,官员之间相互监督,而皇上也能享受其中特有的神秘感。雍正皇帝就很喜欢官员呈上密折,仿佛

  • 吕蒙白衣渡江为何不走一人?白衣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夺取荆州,这场战役也被认为是史上最经典的奇袭战之一。吕蒙先是对外宣称抱病,让陆逊接替自己的职务,当时陆逊并不出名,关羽对其也是放下戒心。吕蒙深知关羽骄横,所以才会出此计谋,来了一招出其不意。不过为什么江陵之战会被称为白衣渡江呢?这个白衣究竟是什么意思?当时吕蒙和士兵都潜伏在船舱

  • 慈禧真的把丽妃做成人彘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人彘,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西汉时期的戚夫人吧,戚夫人的确下场很惨,但毕竟也是她先惹到了吕雉,吕雉在外奔波流离那么多年,一旦有人威胁到她,自然是不会轻易放过。而除了戚夫人之外,还有一个很多人印象当中也被称作成了人彘的人,那就是清朝时期咸丰皇帝的妃子,被慈禧做成了人彘。不过,戚夫人是有历史记载的,丽妃

  • 崇祯临死之前,为什么要把女儿都杀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崇祯身为皇帝,虽然一心想要挽救明朝,但是一人之力难以阻挡一个王朝的覆灭,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成了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王朝。不过在崇祯临死之前,他作为父亲,竟然亲手把自己的女儿们都杀死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崇祯的女儿们什么也没做,可为什么还要杀了他们,崇祯这样做,其实是为了能够保护她们。生在皇家的那些

  • 如果李渊不让位,李世民会怎么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以后,李建成李元吉身死,太子易位,李世民基本上已经成了最大的赢家,接下来的他只需要等到李渊死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了。不过李渊最终还是选择了退位,李世民登基。不过,如果李渊面对李世民依旧不选择退位,自己一直当皇帝,那么李世民又会作什么吗?李世民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很多人都知道

  • 三国时期武将自报家门有什么讲究?关羽是如何介绍自己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因为传播媒介有限,导致各个不同阵营的人基本上都只知其名,但不知长什么样。所以武将在开战之前,都要自报家门让对方知道自己是谁,然后再开打。不然会显得有些不太尊重对手。例如三国时期,张飞和赵云都有十分响亮的名号来介绍自己,相比之下关羽的名号则低调了很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比名气,关羽应该是蜀汉第一

  • 上官婉儿立下功劳却也难逃死劫,为何李隆基一定要除掉上官婉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上官婉儿是唐朝著名才女,也是少有的女性官员。武则天时期,上官婉儿因才华突出得到重用,到了唐中宗时,上官婉儿更是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只不过上官婉儿选错了队伍,导致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后,将她和韦后一同杀死。实际上李隆基能够顺利拿下韦后,也是有上官婉儿一份功劳的,刘幽也曾为她求情,但李隆基并没有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