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居正改革为什么得不到支持?万历皇帝需要承担责任吗?

张居正改革为什么得不到支持?万历皇帝需要承担责任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686 更新时间:2024/1/18 21:02:37

万历皇帝时期,居正成为内阁首付,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创立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不过张居正为了改革,只能不断打击异己,因为也触动了很多官僚、缙绅的利益。这时本应需要万历皇帝出来主持公道,只是万历皇帝也对张居正的改革措施有着不少怨言。虽然当时明朝在经济方面有了十足的改观,但张居正还是得不到100%的支持,反而还要承受各种危险,万历皇帝也是难逃其咎。

张居正的结局确实非常惨。可以说,他对大明朝忠心耿耿,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稳固,累死在任上。可是他死后才第四天,七名言官就集体弹劾张居正选定的接班人潘晟。潘晟还没有来得及走马上任,万历皇帝就强迫他退休。清理掉潘晟后,言官们又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弹劾张居正。而万历皇帝也全都准奏,对张居正实施抄家,削夺宫秩。并把张居正曾经得到的那些玺书、诰命全部收回来,把他的“罪状”罗列出来,诏告天下。最后还准备对张居正实行开棺鞭尸。只是因为遇到反对,万历皇帝才停止这样做。张居正的家人,则全部被流放,妻离子散,天各一方。

说张居正是为了大明江山累死的,一点儿也不假。张居正最大的功劳,就是通过自己有效的改革,缓和了明朝中晚期出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极大地充盈了明王朝的国库,让明王朝得以继续往前推进,而没有出现崩盘的现象。

既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做的贡献那么大,为什么他的结局会那么惨呢?

我认为,张居正之所以结局很惨,都是因为他在当首辅期间,一心一意致力于改革造成的。也就是说,改革的红利让明王朝获得了,改革的积怨,则全部到了张居正一个人身上。

那么,究竟有哪些社会积怨,堆积到张居正的身上了呢?

一、官僚集团的积怨

张居正在任首辅之前,并没有更深地陷入权力斗争,这让他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也能够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明王朝当时存在的问题。

通过思考,张居正发现明王朝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来自于官僚集团。这个官僚集团不但贪污腐化,而且办事拖沓,行政效率极低。因此,他最先就从整顿吏治入手,在官僚集团中推行“考成法”。

这个“考成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也就是要求明确责任,令行禁止,重视落实。落实不了的,或者说任务完不成的,一律严肃处理。同时,张居正裁剪冗官冗员,精简政府机构,优化了政府部门的组合。

张居正之所以整顿吏治,主要还是为了推行税赋改革,增加明王朝的财税收入,从而实现富国富民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居正的吏治整顿,并没有深化。但是,这也已经影响了很多官员的利益。尤其是在明朝官员薪俸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张居正的改革,算是断了他们的财路。所以,他们都把积怨堆积在张居正身上。

二、豪强地主的积怨

张居正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增加国库收入,大刀阔斧地进行了财赋改革。

当时大明王朝存在的很大问题,是财税收不起来。收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规则出现了很大漏洞,同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瞒报地亩,官员则层层盘剥,巧取豪夺。最终,财税的沉重负担,都压在贫苦老百姓的身上。以至于老百姓大量逃荒,这也造成了大片土地荒芜等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居正首先实施“清丈土地”的措施,搞清楚真实的地亩情况,避免豪强地主的瞒报,是解决财税问题的基础。不过,由此也引发了很大的矛盾,很多官员认为张居正这样做,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连海瑞等人也认为是下策。而因为动了很多豪强地主的奶酪,他们反抗非常激烈。

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动摇决心,反而坚定地实施了下去。

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张居正实行了财税收取的“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好处是,让“丁”和“亩”更加贴近,同时把赋役整合起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影响深远的财税收取办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万历皇帝的积怨

万历皇帝的积怨,就是张居正一直把持着朝政。朝堂上的事情,都是张居正说了算。尽管各项措施,张居正每次都会万历皇帝上奏。但是,一来,万历皇帝只是一个小孩子,他也没有什么主张。二来,就算万历皇帝不同意,张居正也会迫使他同意,坚决落实下去。因为,万历皇帝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很不强。

还有一点,张居正为了努力丰盈国库,除了搞财税改革外,还在全国上下厉行节约。这种要求,不仅对官员和百姓,对万历皇帝也这样。

比如,万历七年的时候,万历皇帝曾向户部索取十万金,拨给光禄寺,用来改善他的伙食。但是张居正坚决不同意,据理力争,给万历皇帝讲国家很贫穷,必须要艰苦奋斗道理。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得听张居正的。还有,万历皇帝要修慈庆宫、慈宁宫、武英殿。张居正也严厉禁止。甚至对宫中烛火的使用,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不但取消节庆燃放灯火,而且把万历皇帝晚上的课程,改到白天来上,以此减少烛火的开始。如果有什么宴请,能不办的都不办,能节约的都节约。

万历皇帝是一个皇帝,又是一个小青年。从小在宫中长大,根本不清楚生活的艰辛。因此,张居正对他规定的关于节约的要求,在他看来,不是要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而是张居正把持朝政,弄权专横,心里非常不满,积怨越来越多。

不过,虽然有积怨,但是他也明白自己没道理,不可能罢免张居正,所以还一直隐忍着。

这种隐忍,一直延续到张居正去世。

当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立刻就和朝中大臣以及豪强地主勾结起来,挟私报复,快意恩仇,严厉打击张居正,让张居正最终出现了悲惨的结局。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齐王刘襄怎么死的?刘襄铲除吕后党羽为何没能登上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刘襄是齐悼惠王刘肥长子,刘肥去世后刘襄继承王位。没想到汉惠帝早逝,结果吕后自立为王把持朝政,等吕后驾崩后,吕后的亲信吕产、吕禄等人打算政变。这个消息传到了刘襄耳中,于是刘襄和刘章一起起兵西进,最后击败了诸吕。不过朝中大臣并没有选择里刘襄为敌,最后刘襄只能作罢,最后病死。为何立下功劳的刘襄却得不到百官

  • 赤壁之战谁才是最大赢家?刘备快速积累立足资本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赤壁之战上,吴蜀联军以弱胜强击退了曹操大军,也为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基础。其实赤壁之战之所以能赢,最大功臣还是在东吴一边,但刘备却在此后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立足的资本,从而快速壮大起来。可以说刘备一方成了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那刘备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恐怕这就要感叹刘备敏锐的嗅觉和他的远见了。下面就为

  • 鸿钧老祖和原始天尊到底谁更真实一些贴近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鸿钧老祖和原始天尊其实大家都知道上古时期的神话人物,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的,那么有的人问了,难道就真的不存在吗?其实这个也不好说的,今天就来说一个话题,那就是这个鸿钧老祖和原始天尊假如非要说他们谁更加的符合历史的话,那到底谁更加符合一些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需要的别错过一

  • 樊哙晚年差点被诛杀?他的身份引起高祖猜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樊哙是西汉开国功臣,也是最早一批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物,所以按理来说他和刘邦的关系应该最好。不过在樊哙晚年,他差一点就被刘邦下令诛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当时刘邦的疑心是一天比一天重,就连初汉三杰也难以逃脱刘邦的怀疑。不过樊哙一没兵权,二没反叛的动机,难道刘邦已经到了如此六亲不认的地步?实际上,樊哙是因

  • 赵构的母亲被金人掳走,真的和金人生了孩子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靖康之耻的确是历史上一段黑暗而且屈辱的历史,明明身为皇室,最终却是这样的下场,而且要不是那段时间赵构在外地,那么宋朝将会面临灭国的危机,会没有继承人,两个皇帝都被掳走,还有文武百官后宫佳丽,都成了金人的战利品。而且有传言说,赵构的母亲被金人掳走之后,还与金人生了孩子,这是真的吗?历史真实情况究竟是怎

  • 曹操顺利迎奉天子,为何袁绍没能抓住此次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195年,曹操大破吕布,吕布兵败选择投靠刘备。此后汉献帝决定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救援自己,可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一石二鸟的机会,既能营救天子又能掌控朝政。此后曹操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顺利迎奉汉献帝,也开启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为什么当时袁绍就没能抓住此次机会,率先出手营救天子呢?这也让曹操和袁绍

  • 诸葛亮死后为何魏国依然很难灭蜀?诸葛亮并非最大救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不相信诸葛亮死后,蜀汉竟然还能坚持29年之久。实际上诸葛亮也不是神,他一人并不能决定蜀汉的生死,只是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能力实在太过逆天,所以导致很多人会感觉蜀汉生死完全是靠诸葛亮个人支撑。虽然蜀国在夷陵之战以后便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但曹魏想要灭蜀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魏国曾向蜀国发动过三次

  • 秦朝灭亡楚国又成新的霸主?楚国终成天下共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然秦国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但他们并没能把自己的辉煌给延续下去。秦朝仅仅维持了14年便被灭亡,此后就迎来了楚汉之争。而能够顺利灭秦,还是楚国的功劳最大,实际上当时也已经没有楚国,准确来说是楚人,因为项羽和刘邦都是楚人,所以他们才能顺利成章成为天下共主,虽

  • 赵普为何能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皇帝的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赵普是北宋开国名臣,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赵普可能是历史上少有作为开国功臣,此后还得到两朝皇帝重用的大臣。多数朝代来讲作为开国功臣,下场都不是太好,能过个安稳的晚年就已经是万幸了。为何赵普就能同时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重用呢?赵匡胤开国并没有过多为难各忠臣,只是让他们交出了兵权,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 夷陵之战刘备犯了哪些失误?原本可以避免一场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刘备和孙权兵力相当,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刘备大军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这种结果在三国时期还是比较少见的。况且当时正处蜀汉鼎盛时期,刘备伐吴的决心也让部队的士气达到鼎盛,为何结果却是一边倒呢?这就要看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上究竟犯下哪些失误了。其实刘备统病的能力和经验不输蜀汉任何一人,出现这样的结果只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