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平民以是仁慈之举,本应按照军法处置

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平民以是仁慈之举,本应按照军法处置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14 更新时间:2024/1/31 14:53:02

李严是刘备任命的托孤大臣之一,但他却在诸葛亮北伐之路上故意设置阻拦,还假传刘禅口谕。导致诸葛亮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只能无奈退兵,此后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平民,最后郁郁而终。实际上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庶民已经是格外开恩,正常来说李严应该是被按照军法处置。很多人还怀疑诸葛亮此举是另有目的,就算两人有私仇,但也不应该在北伐这件事上如此儿戏。

一直以来,刘备都以会识人和能用人著称,而刘备也正是因此而立足西南并建立蜀汉政权;可惜后来由于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一路逃到永安,年事已高的刘备,遭受重重打击后终于一病不起,故而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举,其实当时刘禅都已经十七岁了,真的能算是“托孤”吗?说是辅政还差不多,刘备的“托孤”直接导致后来诸葛亮大权在握,刘禅无所事事。

但刘备也不傻,他并没有将军政大权全部交到诸葛亮手中,按照刘备最开始的设定,应该是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军政分离,相互制约,维系平衡,从而让刘禅有一个比较平和的缓冲,最终亲政。但后来诸葛亮却是直接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给罢官流放了,至此诸葛亮独揽军政大权,刘禅这位名义上的皇帝也是形同虚设。

刘禅是真的“傻”吗?当然不是,历史上有几个典型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刘禅不仅不傻,而且还相当精明。首先就是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稳定了局面。而后在接纳夏侯霸归降的时候,那段对话也是相当有水平;再就是关于“此间乐,不思蜀也”的解读,一句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既保全了性命,又不违背本心,实在是高。

再来说说李严,其实刘备的意思很明显,李严就是来制约诸葛亮的人,这李严能得到刘备如此器重,当然也非凡人;李严年轻时为郡中专职吏员,以才干知名。荆州牧刘表让他到郡中各县任职。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正为秭归县令,于是西往奔蜀,刘璋用他为成都县令,又获得能干的名声。

刘备入蜀时,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益州因在刘璋治理下,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备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的法律体系的基础。

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由此可见李严不仅有能力,而且还相当有主见;但是这李严却有个极大的缺陷,其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而且非常喜欢享受,这也为后来李严被诸葛亮打压埋下了伏笔。公元226你那,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

此前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导致二人由此不睦,逐渐形合影离。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三路进逼汉川,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其实这已经触及诸葛亮的逆鳞了,只是在找机会而已。

而且李严很快就把机会送给了诸葛亮;在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在诸葛亮撤军后,这李严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

并且这李严还上奏给刘禅,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最终,李严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

其实按照军规,李严的罪行足以直接处死刑了,后勤补给不当,延误军机,本来就可以处死了,再加上谎报军情、污蔑大臣等等,数罪并罚的话,甚至都可以处“夷三族”了;但诸葛亮仍是念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且劳苦功高,仅是将其流放而已,而且李严的儿子李丰后来也是踏足官场,并官至朱提太守,说真的,诸葛亮对李严一家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杨贵妃真的很胖吗?真实的体重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倾国倾城的美女,杨玉环杨贵妃就是其中的一个。杨贵妃拥有着非常美丽的容貌,而在唐朝的时候,审美是以胖为美,那么杨贵妃肯定也不会例外了。一般情况下,各朝各代都是比较喜欢偏清瘦一些的美女,但是唐朝却是个例外。在唐朝时候大家更倾向于丰腴之美。那么能够成为贵妃的杨玉环到底是有多么胖呢?关于

  • 弘昼是谁的儿子?弘昼是如何从夺嫡之争中全身而退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弘昼是雍正皇帝第五个儿子,也是乾隆皇帝的弟弟。雍正晚年也对立嗣之事犯了难,他一共有10个孩子,虽然只有几位参与立嗣之争,但依然会在朝中刮起一阵腥风血雨。要说雍正孩子中最特别的一位,那就是弘昼了。弘昼靠着装糊涂从残酷的夺嫡之争中全身而退,最后还保住了后代的荣华富贵。可能很多人还不太了解弘昼,这次就为大

  • 江南第一美人宣华夫人到底有多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宣华夫人,这是南北朝时期江南出名的美人,号称“江南第一美人”。在隋朝灭掉了陈国之后,宣华夫人就与其他陈国皇室都被送到了隋朝后宫。之后隋文帝垂涎宣华夫人的美貌,想要将宣华夫人那位嫔妃,在饱受丧国之痛后,宣华夫人成为了仇人的妃子。隋文帝的皇后是当年与其一起举兵的独孤皇后,独孤

  • 朱元璋曾经想要迁都西安,最后为何要改变主意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从明朝永乐大帝朱棣开始,北京始终作为中国的都城而延续至今,然而若不是一位皇帝的意外死亡,明朝的都城可能就是西安了。而西安的著名的古迹钟鼓楼就是正式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接下来小编来给大家讲讲为何西安差点成为明朝古都的事情吧,希望大家喜欢。钟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

  • 北宋仁宗皇后为何被废?这背后有着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在封建社会的皇室宫廷之中,皇后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帝的,一人之天下,万人之上,所以说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非常注重皇后的选立。同样废除皇后也是国家的大事。虽然封建帝王权力至上,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废立皇后,但因为随意废立皇后、引发政局动荡的事例并不鲜见。今天的故事就与废立皇后有关,

  • 玉真公主究竟和李白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李白作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一提到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诗作,李白的诗的确是独一无二,但其实李白还有一段情感故事鲜有人知,而且这段故事还是和唐玄宗的一个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究竟和李白之间发生过什么故事,而在这段故事当中,还有另外一个主角,同样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

  • 隋炀帝为什么三次下江都?只是为了玩乐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一说起隋炀帝,一定有很多人都对他咬牙切齿,认为他一生荒淫无度,只会贪图享受,开凿大运河也只是为了他自己出游更方便,总之就是历史上又一个暴君。但是,当天下大乱的时候,隋炀帝还要三次下江都,真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游玩的目的吗?如果真的了解隋炀帝做事情的目的之后,或许就会改变这种看法了。大业十二年(公元61

  •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为何没有人怀疑真伪?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情况。这时候的诸侯开始纷纷讨伐董卓,不过最终的董卓被吕布杀死了。可是这没有改变东汉的局势。从此之后东汉仍然进入了战乱时期,直到百余年后的晋朝建立,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的乱世才结束。魏蜀吴三国争霸的事情是众人皆知的,小说三国演义的描写,让人们对三国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小说中,作

  • 秦始皇立嗣为何不立长子?扶苏为什么不愿自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秦始皇生前并没有明确嗣子是谁,只是在临终前发布遗诏,让长子扶苏继位。但秦始皇的遗诏却遭到了赵高还有李斯的篡改,他们拥立胡亥登基,扶苏则是被逼死。可以说这一起事件对于秦朝来说是致命的,也是秦朝早衰的原因之一。为什么秦始皇不早点立扶苏为嗣子呢,这样也就不会出现赵高擅自更改遗嘱的情况。而且扶苏本有机会自立

  • 邓艾是如何实施偷渡阴平的?邓艾入蜀带了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在魏国灭蜀之战中,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是一次极为关键的军事行动。蜀地易守难攻,魏国派出了18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蜀汉,其中钟会率领主力部队10万余人,诸葛绪和邓艾各率领3万多兵马。但钟会因遭遇蜀军阻拦,无法继续前行,此后邓艾提出偷渡阴平的想法,如果能够直穿涪城,蜀军必定回救,这样一来魏军便可继续前进。也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