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鳌拜拥有40万大军,为何宁死却不推翻康熙?

鳌拜拥有40万大军,为何宁死却不推翻康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033 更新时间:2024/2/3 21:58:33

说到鳌拜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人很坏,而且坏得可怕,主要是他不仅仅坏而且还有权利,话说鳌拜的权利大到拥有40W大军这样的情况发生,这个就显得十分的给力了,但是最后鳌拜也还是死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40W大军在手还是有搏一搏的机会的啊,如果当时鳌拜搏一搏去推翻康熙行不行呢?如果不行又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历来是帝少被欺,甚至是被手握兵权的重臣废除,自立为帝,像“汉废帝”、赵匡胤等之流,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但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康熙八岁登基,年幼无知,而作为辅政大臣的鳌拜不仅仅武功高强,而且手握重兵,可以调动北方40万大军,但他虽专横跋扈,却始终没有推翻康熙,自立称帝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呢?小编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鳌拜忠于清朝的思想根深蒂固。

鳌拜对清朝一直很忠心,没有什么别的心思,影视剧也是因为情节的需要而虚构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其实,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的,并且很早就跟皇太极并肩战斗,为清朝立下了很多战功,鳌拜跟皇太极结了很深厚的主仆感情,并且鳌拜对于皇太极没有二心。

皇太极去世后鳌拜等大臣便支持豪格,后来因为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然而鳌拜等人依然坚持要立皇子继承皇位,然后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上了皇帝成为顺治帝,然而多尔衮便一直一手遮天,但鳌拜并没有屈服于多尔衮,毅然决然的站在顺治帝那边,然而这个多尔衮一直在整鳌拜,当立功时并不赏他是经常的事情,没有过错也会罚他很是常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做,鳌拜一直忠于顺治帝。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在顺治帝去世之前,被委任为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的原因。他只是看到康熙年幼,权欲膨胀,才会无视康熙的命令的。

2、鳌拜能调动四十万军队,但不能完全掌控这些军队。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皇帝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鳌拜知道大清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鳌拜的40万驻军,名义上是鳌拜统领的,但是军权是来自皇帝的皇权,军队是听凭皇帝指挥的。鳌拜能调动40万大军不假,但是这40万大军是国家的军队,大清朝的军队,不是鳌拜的军队。鳌拜调动军队的权力是大清朝给的。为了大清朝的安全,鳌拜可以调动这支军队。要让军队跟着鳌拜造反,军队就未必听他的。如果鼓动造反,鳌拜能调动的仅仅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大部分人是不会参加,更有甚者可能反戈一击。况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侥幸取代了康熙,也是其他皇子即位,他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3、鳌拜忌惮孝庄太后,孝庄太后是清朝初期的定海神针。

孝庄太后,又被称为孝庄文皇后。他先后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还曾经下嫁过多尔衮,见多识广,斗争经验非常之丰富,对朝政的解读和把握能力非常强。在康熙的眼中,他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的老祖母。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从以下几个典故可以看出她的政治才能。

一是劝降洪承畴。崇德七年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二是平息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但由于孝庄的幕后活动,最后皇位成功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对鳌拜又是夸奖,又是奖励,另外一方面又坚持用索尼来制衡鳌拜。可谓又拉又打,权衡艺术玩的炉火纯青。鳌拜只是一个武夫,面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鳌拜还是非常忌惮的。

4、其他辅政大臣对鳌拜的制约。

顺治帝也是以幼龄登基,在登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权力都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持。这件事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阴影,所以他要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就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挑选忠心的大臣辅助幼主,但却不让一个人独自辅政,而是四人联合,互展所长,彼此牵制。这样,既辅助了幼主,也避免了一人专权之害。他的这个主意,可谓煞费苦心。

于是,在顺治皇帝的遗诏中,出现了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个人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个人,是顺治帝经过深思熟虑挑选而出。其中,索尼是正黄旗人,为赫舍里氏,出生在“书香门第”,索尼的才能自然高于常人。年轻的时候,他曾为努尔哈赤的一等侍卫,“出入扈从,随军征讨”,对顺治帝极为忠心,时为议政大臣、内务府总管。顺治帝认为这个人立场坚定,值得信赖。

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为叶赫那拉氏,父亲苏纳娶努尔哈赤第六女,为额驸。所以,苏克萨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外孙。因为有了这层关系,加之苏克萨哈为人精明干练,时任内大臣加太子太保。顺治帝对于这个“表兄”,极为倚重,所以托孤于他。

遏必隆是镶黄旗人,为钮祜禄氏,外祖父也是努尔哈赤。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女儿和硕公主,父亲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

鳌拜是镶黄旗人,为瓜尔佳氏,是大清朝开国五大老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时任议政大臣,兼侍卫内大臣、太子太傅的职位。

从上面四位辅政大臣的“简历”中,可以看出:这四个人,都在开创清王朝的基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属于元老级人物。但是,他们都是异姓军功贵族,既不是宗室,也不姓爱新觉罗。他们是皇室之外的一股重要力量,可以牵制宗室贵族的一举一动。其次,他们都隶属于上三旗,不仅显示出四人出身的高贵,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间的关系,起到一种牵制作用。再次,他们四个人中,有三个人是皇亲国戚。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内部,也有一种相互制约的作用。

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顺治挑选这四个人,都是合理至极。对内,这四个人可以尽心辅助幼主;对外他们又手握重权。他们不属于皇室成员,觊觎皇位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四人共同辅政,既少了专权的潜在危险因素,亦可相互监督。

5、鳌拜的对手是聪明的千古一帝——康熙。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从五岁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形成了康熙刚柔相济的性格特点。

并且从康熙后来的平三藩、收台湾、驱沙俄、亲自挂帅出征葛尔丹等伟大的历史功绩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开了“康乾盛世”。对于武夫出身鳌拜来说,他根本就不是对手。

6、鳌拜只是专权,而不造反。

一是居功自傲。鳌拜是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可以说是系出名门,青年即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了巨大的战功。在皮岛之战中身先士卒,一举拿下了皮岛这一战略要地。为此皇太极以首功晋爵鳌拜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随后在和明朝的作战中屡屡立有战功,在松锦会战中更是杀得明朝军队大败,因功升护军统领。在满清入关之后,鳌拜随军击败李自成大军,之后再击败大西政权是立下了头功,鳌拜虽然位于四大辅臣之末,但是功劳却是其他三个人无法比拟的。

二是孝庄太后的纵容。后期的鳌拜之所以敢对康熙不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孝庄的原因。他们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人都是纯粹的满清思想,即重满蒙抑制汉人。

也正是因为孝庄和鳌拜的意见一致的打击汉臣,才有了孝庄对鳌拜的信任。让鳌拜带头去打击汉臣和支持重用汉臣的人,其中就包括年幼的康熙皇帝。也正是因此助长了鳌拜权势的上升,才有了鳌拜对康熙有恃无恐的呵斥。

俗话说: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鳌拜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写照。鳌拜虽无谋反之心,但作为当时独揽大权的权臣,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不知道收敛,而嚣张跋扈,成了康熙亲政的绊脚石,激起圣怒,不得不杀,才会有这样的结局。但虽说鳌拜被康熙给除掉了,但这也并不代表他是个谋逆的坏人,他只是不愿康熙主政,丢失自己的权力而已,当雍正当上皇帝后,便念鳌拜的一些功绩,将鳌拜的爵位给恢复了,还追封他为超武公。

不知大家看完后,如何评价鳌拜?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湘军名将刘长佑提出的灭亡日本的计划为什么没被采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清朝时期的事情其实很多的,这其中有一件事情让小编非常的感兴趣的,话说那就是有一位叫刘长佑的名将,他是属于湘军的,当时他就提出了一项灭亡日本的计划,而且看起来如果实施的话也比较可行,但是最后这个计划没有被清政府采纳,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刘长佑确实提出

  • 隆中对成就了蜀汉也害了蜀汉,不懂变通导致蜀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已经是诚意满满。此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按照这个计谋刘备便有克复中原的可能。此后刘备占据荆州,拿下益州、汉中,成为三国鼎立中的一员,其实这对于白手起家的刘备来说已经算是一个奇迹。此时隆中对实行的还算顺利,直到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失守,这就和之前制定的计划不同了。但蜀汉还

  • 孙权称帝后为什么只追封孙坚?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登机称帝,史称东吴大帝。孙权在当上皇帝之后,跟很多皇帝的做法很类似,那就是各种大肆封赏,对于东吴的奠基者孙坚、孙策以及自己的母亲都进行了追封。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追尊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那么,为什么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

  • 西汉外戚专权的原因是什么?汉亡于外戚有没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古时候各个朝代多多少少都会遇到宦官专权的现象,有些甚至因宦官亡国。不过西汉却是个例外,西汉除了皇帝最厉害的两股势力是外戚和权臣,宦官根本形不成威胁。汉惠帝死后,她的母亲吕雉开启了自己的专权之路,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临朝称制的女性。吕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培养起了一个强大的吕氏外戚集团,此后西汉总是发生

  • 齐明帝萧鸾是个怎样的人?为了上位不惜大义灭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齐明帝萧鸾是南朝齐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一共4年时间。虽然萧鸾当皇帝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他为了这个皇位可是用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大义灭亲。萧鸾年幼丧父,是被自己的叔父萧道成一手带大,萧道成一直把萧鸾看做是自己的孩子。齐武帝去世后,萧鸾被任命为托孤大臣,辅佐皇太孙萧昭业。此后萧鸾成了真正的掌权者,时机成熟后

  • 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如何?已经超过了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演义》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这部历史电视剧中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是杜撰出来的,并不真实。要说三国时期比较真实的历史,还是要从《三国志》中看了。说起蜀国中最具有军事才能的人,相信很多人就会想到诸葛亮了,然而在《三国志》中,姜维的军事才能已经超越了诸葛亮,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 灯下黑是什么意思?古人如何解决灯下黑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从古至今,灯具是我们都离不开的生活用品,它除了可以照亮之外,还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在古代虽然没有电,但是并不缺少精美的灯具。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古灯都有个“灯下黑”的难题,几乎无解。直到明朝时期,一种特殊的灯具横空出世,才巧妙的解决了“灯下黑”的囧境

  • 吕布和貂蝉是假杀董卓是真,那吕布动杀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为了貂蝉才对董卓动了杀心。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物,她和王允的计谋都是杜撰出来的,只有吕布杀董卓是真的。那吕布的真正动机到底是什么呢?其实也不难想,吕布虽然被称为“三姓家奴”但他也是为自己的前途考量,吕布并非只是简单的武将,他身边也有很多谋士替他出

  • 清朝灭亡时清政府欠的钱后来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清朝其实真正要说的话那真的是有太多太多的奇葩事情了,话说这其中有一件事情想必大家都应该是非常的关心的,那就是当时清政府的赔款问题,那么有的人问了,当时的赔款真的挺多的,后来这些赔款都怎么样了呢?最后都还清了没有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吧,对这些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哦!满清

  • 姜维为什么比赵云更受诸葛亮重用?难道赵云还比不上一位降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和姜维都是蜀汉非常重要的将领,不过很多人都觉得赵云无论是在刘备时期,还是诸葛亮时期都得不到应有的重用,好像半路加入的姜维都能力压赵云一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姜维和赵云是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诸葛亮设计劝降姜维,就是看中了姜维的潜力,而赵云当时已经不再年轻了。所以两人的定位就完全不同,不存在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