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早年靠什么收揽人心?草根出身的他凭什么成为领袖?

朱元璋早年靠什么收揽人心?草根出身的他凭什么成为领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315 更新时间:2023/12/30 11:29:38

朱元璋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位评价褒贬不一的皇帝,不过他能从一介布衣做到明朝开国皇帝,足以证明了他的伟大。朱元璋有着很强的领导力,在一个团队中往往能收获支持,很多人不理解朱元璋究竟是靠什么收揽人心,实际上这便是他特有的能力之一。朱元璋童年经历还是比较悲惨的,父母去世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为了生存下去不惜出家做小行童。此后加入义军,也正式宣告朱元璋开了自己的逆袭之路。

当朱元璋还不是皇帝时,他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带头大哥。

我们知道,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起事的时间而论,朱元璋起义造反时间是比较晚的。待他单独领兵时,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但到头来,为什么无根无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得人心,二是兄弟们捧。

为什么兄弟们捧他?这就需要先把第一个问题说清:得人心。

在得人心这一点上,朱元璋首先抓住的是兄弟们的心,让兄弟们认定这是一个可以追随到底、不会亏待他们的百年不遇的好带头大哥。

在打天下阶段,朱元璋充分展示了带头大哥的最优秀品质:仗义。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个农民中的赤贫,俗话称为“穷光蛋”。他一没文化,二没钱,所以要想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只能拼智商情商了。可以说,在这两商上,他出类拔萃。朱元璋的高智商体现在“悟性”上,别人一点就通;而他的高情商,体现在“人格魅力”。

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江湖上那些事儿,认为自己赢在“仁义”。说当时群雄并起,元军主要是被“前辈”们干掉的,而他的对手大都是“义军”领袖,其中两个人最为强劲,一个叫张士诚,一个叫陈友谅。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没有,但却“有的是信义”,不好杀人,与兄弟“同心共济”。这委实不虚。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1328年10月21日,濠州凤阳人。1344年,时逢旱灾、蝗虫和瘟疫,父母相继去世,无奈入寺为僧。三年后,元末农民战争爆发。他投靠农民起义郭子兴。初为亲兵,后因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子兴招为义婿。由于发现郭子兴思路狭隘,目光短浅,就打算独创一番事业。朱元璋就率领徐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另起炉灶开辟新战场,最终打下了自己的天下。

这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可谓当初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本钱。他们是:

徐达、汤和、吴良、吴祯、化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花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朱元璋首先与这些兄弟同甘共苦,表现出一个好大哥优良品质。对这些哥们,他表现出足够大方,缺什么送什么,该给的给,该送的送。而且,他平易近人,与兄弟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这些兄弟跟他也不用讲究什么名份,只不过以他为首,遇有不同意见,还是可以据理力争的。

比如朱元璋对兄弟之首、和他一起长大、小他四岁的徐达,那是毕恭毕敬、待如兄长。甚至关心到他的生活情感问题。徐达严于律己,不贪女色,所以婚配较晚,而朱元璋就亲自选了一位美女谢翠娥许配给徐达,这还不算,后来又把徐达的长女钦点嫁给了他的四子朱棣,与兄弟结成了儿女亲家。如此惺惺相惜,怎不令徐达出生入死、肝胆相照呢?

朱元璋对兄弟们一视同仁,不分先来后到。甚至对背叛他的兄弟都讲义气。

朱亮祖原是元军的地方武装猛将,被朱元璋打败,朱元璋惜其勇武,委以重任,不料,朱亮祖不久降而复叛。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又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不计前嫌,拔给他一支人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义气所感动,由此倾心卖力,为朱元璋屡立战功。

朱元璋在兄弟们面前,除了施展恩义,还不时以身作则,告诉兄弟们应该怎样对待带头大哥。朱元璋的原大哥郭子兴被困濠州时,因与诸将领不和,有一次部将设计绑架郭子兴,很多人被吓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兄弟们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说:“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难,我若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他施计平息了派系残杀,救出郭子兴。在兄弟们面前树立了救主的丰碑。

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个开国皇帝,手下不可或缺两类人才。一是带兵打仗的武将,那二十四位兄弟就是这等角色,够了。但光靠武将还不行,成大事还必须要有运筹帷幄的谋士,得知识分子文人的心。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是礼遇,以文人为师。

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格外尊重和礼遇文人。他给刘基刘伯温写信,以学生自居,自称姓名,恭敬地写上“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儒士秦从龙被聘来,朱元璋“亲出城迎入,邀与同处,朝夕咨访时政,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宋濂有病,他“特命中书造安车,给健丁六人以载。”“宋纳读书,不慎烧衣及肋,亲为文戒之。”他还与儒士们诗文酬答,唱和往还,虽不无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之作,但取得了儒士们的好感,达到了笼络人心的目的。

为了能和儒生打成一片,朱元璋还十分注意学习经史,常常“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除礼聘许元、范祖干等人进府轮流为其讲解经史外,他还把《大学衍义》书于两庑壁间,以备朝夕观览。他对儒生詹同说:“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良规。”这说明,朱元璋对儒学的学习已很有收获了。

可以说,朱元璋和读书人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围炉夜话,对于朱升这样的大贤,他不惜放下身段,三顾茅庐,从而得到“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良策,助他成功夺取天下。这些受到高度尊重的知识分子,和濠州24位兄弟,把朱元璋当作知心大哥、知己仁君。

当然,在抓住兄弟们和文人心的同时,朱元璋还抓住两种人的心。

他抓住了穷人心。朱元璋懂得穷人心。因为他早年就是穷人,知道中国百姓的期望,中国百姓期望什么?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盼清官盼明君。所以朱元璋就高举儒家仁义大旗,常常自比舜,宣扬要建立一个具有儒家传统秩序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他还想特别注意收买军人,不杀俘虏,善待降将,俨然“仁义之师”。接下来就是捧了。

最后,他还抓住了汉民族人心,蒙元帝国,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四等,南方汉族人被列为末等人歧视。而朱元璋北伐时打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这个口号大家听起来可能感到耳熟,没错,辛亥革命时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类似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朱元璋口号比来孙中山还早600年,当然,他没有辛亥革命后来那两句,他没有孙中山那么高的境界,他的后两句是“立纪陈纲,救济斯民”,但仅仅这些也够了,朱元璋由此而成为带领汉民族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英雄。

就这样,四种人被朱元璋忽悠,他们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把朱元璋捧上皇位,捧上神坛。

在众兄弟的穿梭和文人的设计下,朱元璋开始做伟人状,首先他把自己名字改了,他原先不是叫朱重八嘛,这相当于农村的李二狗、王老七,就是个序号,哪有伟人样子,于是朱重八变成了朱兴宗、表示要复兴祖先、光宗耀祖;但气势还是不够,于是接着改,改成了朱元璋。朱为诛灭,元为元朝,璋为玉,古代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朱元璋的谐音就是“诛灭元朝的男子汉”,何等气壮山河!

当然,名字只是个形式,最要紧的是成为九五之尊。朱元璋的登基大典就是被同心协力“捧上天”的鲜明写照。

1368年元月初四,在前一年的12月22日这一天,南京阴霾密布天降大雪,这天朱元璋祭祀天神地神。朱元璋的祭文写道:“我现在拥有的土地有两万里广,臣僚们都让我做皇帝,我已经推让再三了,现在没有办法只能做皇帝了。日期已经确定在第二年的元月四日,一切都已经就备了。但是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就另推别人,如果同意,那么第二年的元月四日给我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

当时,刘基通晓天文,朱升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22日南京突然降雪,再过10天恶劣天气也会过去。到了元月四日,果然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朱元璋再次祭拜天地。随后来到了新修好的太庙祭祖,追封祖先,上数四辈都给予皇帝的称号,再到新建成的奉天殿登基成为皇帝。为什么叫做“奉天殿”?意思就是奉天登基做皇帝的,我的一切都是按照天命做的。

从此,朱元璋发出的诏令就叫做“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朱元璋敬天,总说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礼,当有其实。”敬天要严格规范,但是还要有实际内容,“天之所以命人主者,为蒸民之重。所以命者,命其必治者也。若以天人量之,则天道远,人道迩。上天都是爱老百姓的,上天任命皇帝是管理百姓的。天离百姓很远,但是我(朱元璋)离你们很近,所以敬天的实际内容就是要尊君。这样朱元璋就把皇权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了。

成为开国皇帝后的朱元璋,奉行“开国皇帝变脸”定律——兔死狗烹,开始有计划、大规模地屠杀开国功臣。兄弟们把他捧上皇帝宝座,还把他奉为天生圣人圣神坛。但这个圣人上去就下不来了,在昔日的兄弟们面前彻底失控,谁也不再对他构成牵制,谁也拦不住,于是杀人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视兄弟如刍狗,想杀就杀。

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71年,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制造“胡党案”。利用胡党扩大化,朱元璋掀起了一场历时十年、史无前例的杀人运动。与朱元璋出生入死的那二十四位哥们,在经历胡党案的清洗过后,只有三位幸免于难。

幸存下来的三人:大将汤和,一是救过朱元璋的命,二是行事低调,而且后来得中风症,瘫痪在床,不能动弹,让朱元璋很放心。

还有两人:长兴侯耿炳文,是个老好人,主动退出权力中心;武定侯郭英,则是朱元璋忠实的奴才,嘴非常严。所以二人得以善终。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乾隆为何经常送纪晓岚宫女?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纪晓岚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相信很多朋友们都看过了,对这个人有着一定的了解。纪晓岚与和珅是同一时代的人,有意受到电视剧的一些误导,很多人都角色纪晓岚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不近女色。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和珅和纪晓岚都很受乾隆皇帝的

  • 清朝的北洋大臣是李鸿章,那么南洋大臣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晚清时期,南洋大臣与北洋大臣都是当时非常重要的职位。这两个职位将设立于清朝光绪年间,主要就是掌管外交军政,一般的官员是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在北洋大臣当中,身世最为显赫的肯定就是李鸿章了。李鸿章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兼任北洋大臣,而直隶总督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封疆大吏。那么南洋大臣又是谁呢?当时能够与李鸿

  • 曹操为何容不下华佗?并非是因华佗要开颅治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华佗是东汉末年名医,曹操头疾日益严重,便找华佗为自己看病。华佗却说想要治好根源,需要开颅治病。曹操听闻大惊,认为华佗此举是不怀好意,下令将他缉拿,一代名医就这样死了。其实华佗真正的死因并不是因为他说要为曹操开颅,这只是演义中杜撰出来的说法,以当时的医疗技术来说,华佗真敢如此肯定是死路一条。那曹操容不

  • 明朝文官集团有没有威胁到皇权?明朝权臣为何不如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在汉朝时期,对皇权威胁最大的是外戚和权臣,宦官基本上难以对朝政产生影响。但到了明朝,宦官当政的严重性,甚至威胁到了明朝存亡的根基。虽然文官集团也有很强大的势力,但制度的不同导致权臣很难掌控实权,宦官则容易的多。所以文官基本上对皇权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胁,哪怕是身为首辅也有诸多限制。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明朝的

  • 曹操死之前,为什么没杀司马懿却杀了杨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司马懿和杨修,年轻时期都是曹操手下的很重要的官员,杨修辅佐曹植,原本就要为曹植争到曹操的位置了,却被曹丕那边横插一手,不仅让曹植失去了机会,也让杨修失去了曹操的信任,最后被曹操杀掉。但是司马懿却不同,他活得足够长,熬死了曹家三代人,但是为什么曹操临死之前没有杀掉司马懿,毕竟最终是司马懿夺了他们家的江

  • 如果要从五虎将中去掉一个人,会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五虎将”,虽然是后人给三国时期蜀汉的五位大将起得名字,但是以这样的名字来命名他们,也是非常合适的。不过,很多人一直都对五虎将中五个人的排名产生异议,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五虎将的名次。那么,如果说要从五虎将当中去掉一个人,只留下四个人,那么这个人又会是谁?谁是他们当中最没有资

  • 小偷进了和珅家,为什么一分钱没拿就走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小偷自然是偷东西的,所以,一旦家里进了小偷,必然会损失一些东西,或者是财物,或者是值钱的器物。而在清朝时期,最为有钱的人就是乾隆时期的和珅,就算是放到今天,说他是首富也不足为奇。不过和珅家中曾经进过一位小偷,但是这个小偷却是一分钱也没有拿,就直接走掉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小偷不是偷东西的吗,为何分文

  • 司马懿装病为何屡试不爽?每次都能骗过曹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喜欢把司马懿称为影帝,司马懿的确很会演,他曾两次装病,一次骗过曹操,另一次骗过曹爽。而司马懿两次装病的理由也具有一些讽刺的意味,早年司马懿看不上曹操,于是谎称生病想借此逃过入仕。结果到了司马懿晚年,他再次装病却是为了夺权,直接要了曹氏宗明的命脉,两次反差耐人寻味。司马懿装病为何屡试不爽?可能

  • 刘邦有多迷恋戚夫人?差点为了戚夫人废长立幼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一向是薄情寡性之人。从他当了皇帝以后,他所表现出来的不容功臣的存在,一定要击杀他们。以及他对自己的儿子刘盈和老婆吕后毫无留恋之意,就可以看出,他实在是一个孤家寡人式的帝王,情感是非常淡漠的。但是,他对戚夫人却是很有真情的。说刘邦对戚夫人有真情,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一是刘邦虽然有三宫六院,但自从

  • 东吴人才济济不输蜀汉,如果吴国拿下蜀国能否一统中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