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吴人才济济不输蜀汉,如果吴国拿下蜀国能否一统中原?

东吴人才济济不输蜀汉,如果吴国拿下蜀国能否一统中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599 更新时间:2024/1/9 0:36:17

其实东吴在三国中一直排在第二名的位置,原本蜀国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挑战吴国的,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惨败而归,最后再也无力和吴国相抗争。其实东吴的确是块宝地,人杰地灵,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是少有的治国人才。其实吴国在人才方面的储备一直在蜀汉之上,如果让吴国拿下蜀国以此扩大国力,那有没有可能击败曹魏一统中原呢?如果孙权能多活几年,吴国没有遭遇立嗣之争的话,或许还真有可能。

不少喜爱看三国故事的读者在渐渐熟悉各种人物关系之后,可能便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曹魏集团虽然一统北方,但因为中原地带常年遭受战乱之苦,不得不令百姓修养生息,来恢复国力;而蜀汉集团虽然人才辈出,但在后期却接连遭受重创,也无力再图天下;反观孙吴集团,割据江东六郡,而且还安逸发展了几十年,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始终没能统一中原,甚至走向了自取灭亡的境地。

那么,东吴集团到底有没有实力一统中原呢?笔者认为,东吴集团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有这个可能性的。纵观江东局势,其实力的确不容小觑。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孙吴集团割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县,在人口、粮草、军械上面,都是相当充足。而且孙吴占据长江这条天堑,便在地理位置上面,处在了不败之地。

不仅如此,孙氏政权三代领导者,也都算是当世枭雄。孙坚出身寒微,却能在乱世之中,凭借其个人能力,笼络到一批忠心耿耿的班底;到了其长子孙策之时,这位江东小霸王更是在短短三年之内,便轻易荡平江东,从而奠定了江东基业。后来孙权少年继位,不仅很快安稳了江东内部,还先后击败了曹操、刘备这两位当世枭雄。可见孙权手段,也是极其了得,甚至还让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除此之外,江东的人才也是源源不绝的涌现。在武将方面,孙吴集团便有着江东十二位虎臣,其中有一猛将甘宁,他不仅曾率百骑劫取曹营,令曹军闻风丧胆;而且就连关羽,也是对其十分忌惮。且看文臣方面,张昭颇有才干,虞翻直言善谏,都是难得一见的良臣。另外,请注意江东的历届大都督,如周瑜、吕蒙、鲁肃、陆逊等人,也都是当世一流的统帅之才。由此可见,江东集团也确实是人才辈出。

可即便如此,割据江东的孙吴集团,却始终没能走出江东一步,最好的情况,也只是占据了一半荆州而已。而且在多年发育之下,东吴最后竟然走上了坐等灭亡的境遇。那么这其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综合当世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这三点原因:

首先,孙权的长处并不在于进取。孙权的聪明,在他年幼之时便曾多次显露出来。但是作为一个聪明人,孙权更擅长的却是自保。对此,孙策对自己的这位亲弟,也曾有过类似评价。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证明,孙权在防守江东这件事上,确实做的很到位。曹操、刘备先后引军来犯,都被其阻击在了江东之外。

但是孙权这个聪明人,为了保住江东基业,却有些过于隐忍了。面对曹氏集团的数次攻伐,只要没危及到江东基业,孙权便会以求和为主。在曹丕篡汉自立之后,孙权也是在第一时间内上表称臣。而刘备亲率大军伐吴之时,孙权首先想到的,也是妥协。如此看来,孙权和其父兄相比,确实是少了一些血性和进取心。

其次,东吴军队并非善于陆地作战。虽说孙权善于自保,但他也并非没有丝毫野心。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吴趁着曹操进取汉中之时,向江淮一带的重镇合肥发起了进攻。孙权此次出兵是出奇不意,并且他还带了十万大军,远胜合肥的七千人,怎么来看都是稳操胜券。出人意料的是,张辽带了800敢死队,便在逍遥津一带大败了孙权十万大军。究其原因来看,恐怕还是江东军队不擅长陆地作战。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江东靠近长江一带,其水师能力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孙权如果想要培养一批骑兵军队恐怕是很难的。一方面,江东地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本就气候湿润。既然如此,马匹所食用的干草,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即便孙权能凑齐一支骑兵队伍,但是江东多为水乡,又哪里有专门的平原地带,来让骑兵队伍专门接受训练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必定很难训练出大量骑兵。即便东吴军队能顺利进入中原地带,在没有骑兵支持之下,恐怕也很难取胜。

最后,孙吴政权偏安一隅,后期已失雄心。尽管长江天堑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江东的安全,但是它也成为了江东出门的一个障碍。殊不知,连一个江夏太守黄祖,就能将孙氏锁死在江淮一带,令其18年未曾上岸。不仅如此,江东的军民在经历几十年的安逸生活之后,也逐渐失去了当年打天下的雄心壮志。正因如此,江东便有不少文官,在赤壁之战前夕,便生出了投降的念头。

除此之外,孙权在后期之时,也开始变得昏庸起来。他不仅自毁长城,逼死了一代名将陆逊;还因个人喜好,几度废立太子,致使东吴朝堂政局不稳,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可以看到,东吴内部因为内耗,便平白损失了不少国力。而后来继位的几位昏君,也导致了东吴政权,最终走向了坐等灭亡的惨剧。

以上,便是笔者对于东吴政权错失天下的一些个人看法。当然,也不排除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在这里便不一一说明了。毕竟历史,只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清朝的铁帽子王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清朝时期的铁帽子王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其实很多人都对这个铁帽子王的官职有多大很好奇,难道职位真的是很铁不可动摇吗?其实并非如此。清朝的宗室在加封晋爵的时候分为亲王、郡王、贝勒等等。通常来说,前面两个算是个王爷了,享受的待遇肯定也是更好一些的。而铁帽子王,他们除了有王爷的身份外,他们的这种爵位还能让自

  • 三国时期为何没有异族趁机入侵呢?其实早已轻松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年代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会趁机南下,这样的事情似乎像是早已经是定律了。八王之乱时期,五胡南下;南宋乱世,蒙古南下;明末乱世,满清入关等等。但是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三国乱世时期,从未有过异族南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三国时期即便是再乱,曹、刘、吴

  • 刘邦的老婆吕后最后是怎么死的?被狗吓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吕后,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悲苦一生,年轻时丈夫刘邦因为要打江山,疏于与其交集,聚少离多,而且自己还曾作为项羽的政治人质过着没有尊严的悲惨日子。等到了刘邦的事业有了起色,却又和物资了得的戚夫人是你侬我侬的,自己却被冷落,再加上吕后身上披着利益集团守护的重任,疑心与杀心也是越来越重。可以说双手沾满

  • 刘备两个女儿被俘虏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刘备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儿子刘禅,但是刘备却并不只有这一个儿子,他总共有四个儿子,虽然不都是亲生的,有过继的,但是名义上却也已经算是他的儿子了。但是可能鲜为人知的是,刘备还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在《三国演义》当中基本上就没出现过,谈论刘备的时候也很少会提起,所以没有多少人知道。《三国演义》一

  • 夏朝真的存在吗?新砦期文化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夏朝真的存在吗?夏人到底来自何方?自从在1894年法国人著作家拉克伯里出版的专著《中国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在这其中论证中国文明最初来自于巴比伦,直到今天还有不少的中国人拾人牙慧,相信夏商古人来自于西方古文明。越是这种奇谈怪论越博眼球,不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民族虚无主义的搞法,就算能迎合猎奇的观众,

  • 曹操为何不重用张松?曹操作风并非以貌取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张松是刘璋部下,他曾暗中帮助刘备夺取益州,最后被自己的兄长告发,从而被杀。实际上张松是一位颇有才华的人,据说他能过目不忘,当时张松在曹操门下不受重用,虽然杨修力劝曹操让他吸附张松,但曹操却因张松相貌太丑所以拒绝。不过曹操作风也并非以貌取人,为何他就是不重视张松呢?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张松劝刘璋与刘备

  • 吕后为什么放刘肥一马,还让他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刘肥是刘邦和他的情妇曹氏生下的儿子,刘邦称帝后封刘肥为齐王,在临淄定都,总共管理七十三城,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刘肥虽然是长子,但吕雉才是刘邦的皇后,所以刘肥并没有得到继承权,不过刘肥早期的势力还是令吕后感到忌惮,吕后根本机会除掉刘肥以绝后患,但她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还让刘肥得以善终。一项心狠手辣的吕后

  • 古代最悲惨的状元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考取功名,自然是古代每个读书人的愿望,而状元又是第一名,所以如果能够成为状元,简直就是能够光宗耀祖的,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不过状元却很少有能够在后来成为国家栋梁的,甚至历史上还有一个最为悲惨的状元,才当上状元没多久,就被皇帝下令车裂处死,这简直比小说还要让人难以置信,那么这位状元又是为什么被车裂的呢

  • 晋国灭亡后,晋静公下场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晋静公是晋国最后一位君王,虽然晋国是亡在他的手上,但晋静公继位之时晋国多半领土早已被赵、韩、魏瓜分,晋国的灭亡只剩下时间问题。公元前349年,赵、韩、魏彻底占领了晋国宗室的土地,三年后晋静公被贬为庶人,就此晋国彻底宣告灭亡。而三家分晋也被认为是春秋迈入战国时代的分水岭。当然晋国的灭亡肯定不是一时造成

  • 秦始皇一统六国还要感谢君王后?君王后为齐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君王后是齐襄王王后,齐襄王去世由他长子田建继位,但早期齐国真正的决策者是君王后。也正是在君王后的带领下,齐国保持了四十余年的和平,同秦国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不过有人认为,君王后虽然给齐国带来了一时的和平,但也间接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君王后的强势,导致齐王建存在感太低,而且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