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为何提拔霍去病来压制卫青这个外戚呢?

汉武帝为何提拔霍去病来压制卫青这个外戚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16 更新时间:2023/12/6 7:29:16

历史上汉武帝要么不打压,要么会直接下手除根,不过从事实来看,确实卫青得以善终,但是他的儿子最后也没有好下场,权利斗争,站在那个位置就免不了引来猜忌,卫青低调了一辈子给儿子铺好了路,最后还是没能保全。我认为,巫蛊之祸卫青只死了一个儿子已经是他手下留情了。后期卫青基本就是文职,本人已经老了,儿子也都是富贵闲人,已经构不成威胁,再加上的确有用,没有必要打压。

武帝自大自负但是也狠辣猜忌,有丝毫猜忌,要么卫青退的干干净净不沾权力,卸下大将军大司马职位,要么身死,就没有第三条路。卫青他虽然位高权重有威信,但是有一点,他没有私兵,没有什么卫家军之类的,后来又转战内朝,所以武帝容得下也自信不用防范。你看岳家军,细柳营,赤焰军,年羹都没有好下场。卫青统领的是诸位将领,而不是军队。

其实如果不是后期发神经,卫伉也没事,但是如果太子出事,其他儿子不知道如何但是作为代表的卫伉绝对活不了,谁让他是他是家主继承人?但是武帝自己已经是留情了,不然也是族灭。等不到复家的。他总是让人感觉纠结,私人其实很重情感但是作为君王却非常狠辣。所以作为君王有丝毫的猜忌就下死手,对威胁不到的就比较宽容多情。武帝是很奇怪的人,无情又有情,如果没有猜忌,并且有对对方感情,一般是会荣养给个善终。如果有丝毫猜忌,亲舅舅都不会手软。

我认为漠北一战,武帝本来就压在霍去病身上,但是不太放心,就把他的两张地牌都打出去了。按照部署,其实如果李广大叔不迷路,他也妥妥的能混个侯位。卫青这个人,当了大将军后就低调的不行,你让他再代兵也跳不起来,霍去病,军队高级干部众目睽睽之下说射死就射死了,骄奢可见一斑,两人性格决定两人作战风格不同。武帝提拔霍去病就有压制卫青的意思,但是武帝雄才大略,倒不会自毁长城。至少匈奴未灭前是不会对卫霍动手的,所以即使霍去病当众杀了李敢。武帝还是保了他。

武帝本来就有意提拔霍去病来压制卫青这个外戚,结果霍去病太好用,武帝对他的重视程度可能不亚于自己亲儿子。如果是压制就不会找霍去病,卫青那时候已经不年轻了,若一味地往战场上扔,估计活不了几年,他后期应该是更偏重于坐镇后方,如果不是必要不会轻易出征。至于说重视程度,我感觉汉武帝是以国家为主,首位的是他的继承人刘据,其次看重的就是卫霍二人,如果说霍去病是纯粹的武将,卫青更像是武将转战内朝坐镇。作为皇帝我觉得可能他不会考虑这么多感情因素吧,毕竟晚年连自己儿子都杀,传位幼子还要杀其母,所以武帝雄才大略,对权利斗争,外戚隐患还是很忌惮的,这也是卫青为什么甘愿隐忍的原因,他太了解武帝了啊。

至于将领,天生就是为了打仗,不打仗就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啊,没有道理能打仗的不用,肯定是能用的都尽可能用。霍去病毕竟不是卫子夫直系亲属,只要不事事依赖卫青,武帝还不乐得让他代兵啊,后来都是精兵强将让他先挑,有点刻意的雪藏的意思。当然,你理解成武帝对卫青惺惺相惜,老一辈的革命情谊,也行。总之,武帝很自信,他自认为压得住卫青,所以不会打压他,如果打压无非是,一,找个理由干掉。二,被病逝,但是看他又长安活了十二年,应该没有。三,卫青非常主动的退休荣养,武帝再三挽留后,很愉快的给他个非常崇高的虚职然后恩封送回家打猎。

而且,大将军领尚书台,不仅仅是武将也是非常重要的文臣。我的观点是,在霍去病崭露头角后。卫青就慢慢的转向文职,后方坐镇,战略部署,帮助刘彻处理朝政,如果不是必要不会去出征,战场交给霍去病。而武帝如果不是情非得已也不会将他派出去,派出去也不是主力和先锋。武帝他一切以国家为主,不会因为私人感情而影响判断,如果卫青有丝毫威胁,又没有主动退的一干二净军政都放手放的干干净净的。不会打压,会直接除掉,斩草除根。

标签: 汉武帝汉朝卫青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揭秘:朱标为什么能成为历史上最有权的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明朝,历史解密

    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子”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他们作为国之储君,具有超乎寻常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无数的文武百官都会巴结、讨好这位未来的继承人。但由于封建王朝的专制制度,太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当朝帝皇帝威胁最大的人物。所以,在封建王朝皇帝对太子都是作重点防范的,防范太子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限制他们手中的

  • 明清大臣对皇帝的区别有多大 前者是职责,后者却要被杀头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清朝,历史解密

    大臣其实在朝廷里占着非常大的地位,而且他们的举动也意味着国家的未来。其实很多时候,一个国家是否会兴盛,也会和这个国家朝廷上面的大臣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大臣能够给皇帝一些有理据的意见,同时还有是否及时的阻止皇帝的冲动行为。这些都是大臣们的作用。就拿明朝和清朝的大臣们来说吧,他们两个国家的大臣态度非常

  • 此人替皇子稳住局面,皇子称帝后却想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颜竣,南北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颜竣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颜竣是南朝刘宋皇子刘骏的秘书,刘骏对他特别信任,凡事都交由他打理,颜竣也不负所望,对于所交办的事情都处理得很好。颜竣当秘书固然是把好手,但要想脱颖而出,仅有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机会。颜竣在当了几

  • 燕国搞禅让制内乱,齐宣王为什么不出兵攻打?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形形色色的人,拥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信念,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例如,宋襄公在战场上行所谓的“仁义”,不忍心杀敌,结果面对强调的楚军而损将折兵,自己也受重伤,他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拒不认错,没多久就因为病伤而死。还有一个更奇葩的故事是燕王哙,他仰慕古代圣人

  • 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最后结局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香君,明朝,历史解密

    在秦淮八艳之中,陈圆圆有美貌,柳如是有才情,董小宛总的来说也算有个好归宿,但是排在这几人之后的李香君,应该是八人之中最没有名气的。李香君所出生的时代,与前几任人相比,这是一个更混乱的时代。明朝南迁以后,在南京又建立起了南明政权,这是一个不被中国政府所承认的时代,因为政权存在了18年的时间,皇帝懦弱无

  • 荆轲刺秦王失败了 为什么还能排在古代四大刺客之首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国,荆轲,历史解密

    在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许多刺客侠士的故事,他们信奉“士为知己者死”,做着行侠仗义之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其中有四位比较出名,后人常把他们称为“四大刺客”,分别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排名不分先后)。而在这四人当中,虽然荆轲刺秦王失败了,却常常位列古代“四大刺客”首位

  • 爱新觉罗·永琪第五子 清朝多罗荣恪郡王绵亿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永琪,历史解密

    爱新觉罗·绵亿(1764-1815),又称多罗荣恪郡王,是和硕荣纯亲王爱新觉罗·永琪第五子。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八月十五日戌时生。母侧福晋索绰罗氏,左都御使观保之女。个人生平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封多罗贝勒。嘉庆四年正月,封多罗荣郡王。二十年(1815)去世,谥恪。绵亿少孤,身体孱弱,但聪敏异常,工书,熟

  • 三国时期的秦朗是谁?他和曹操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朗,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曹操虽然很疼爱秦朗,但是并没有让他担任显要的职位。曹丕继位后,也没有特别关照秦朗。一直到魏明帝曹叡继位,他很喜欢秦朗,并且让秦朗担任了骁骑将军、给事中,经常跟随曹叡的车驾出入皇宫。按照辈分,秦朗应该是曹叡的叔叔,不过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叔叔。秦朗的出生年份已不可考,也没有多少可以推算其年龄的依据。目

  • 相关执金吾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有关于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执金吾,历史解密

    参考文献《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汉官》:“执金吾缇绮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期搂壮矣。”光武帝微时,有“仕宦当作执金吾”之语,原因即在羡其威仪。执金吾一词命名之意有三说。其一,应劭谓:“吾者,御也。掌金钳,以御非常。”其二,颜师古谓:“金吾,鸟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

  • 猛将程咬金,他做过哪三件厉害的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程咬金,唐朝,历史解密

    说起隋唐猛将程咬金,恐怕人们都会想到,《隋唐演义》中的那位“福大、命大、造化大”的福将。以至于民间的这个福将程咬金,都取代了正史中的那位猛将程知节!所谓:风起于青萍之末。那么好端端的猛将程知节,怎么就突然变成了只会三招半的福将了呢?其实,只要看看正史中,程咬金的这三件事便能明白,因为件件不简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