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桀是个怎样的帝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夏桀是个怎样的帝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182 更新时间:2023/12/6 3:53:36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桀即位之后,把国都迁到了太康住过的斟寻阝。这个桀天赋很高,就是不务正业。他只把聪明用在吃喝玩乐上。他很勇武,力气大得能把铜钩扳直,把鹿角折断,但他把劲头部用在游猎征战上。他当了夏王不久,就出兵去征讨有施氏(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小小的有施氏哪里抵挡得住夏王的大军,只好卑躬屈膝,请求投降。他们听说桀喜爱漂亮姑娘,就在国内挑选了一位叫妹喜的美女,献给桀。这妹喜生得本来就娇媚百态,再装饰上满身的珠玉珍宝,简直就像仙女下凡一般。桀见了妹喜,只觉得目眩神迷,魂灵都飞出了壳,二话没说,马上下令撤兵回国。

桀得了妹喜这个美女,把她看得像掌上明珠。他觉得原来的宫室太简陋了,就下令征调四方民夫要盖一座奢华无比的王宫。夏桀耗尽了民脂民膏,这宫殿总算造成了。巍峨的殿宇高得让人不敢仰视,好像快要倒下来似的,于是就起名叫“倾宫”。倾宫虽然不是用黄金白玉盖的,但里面有白玉雕的床榻,黄金做的器具,四处还装点着绫罗绸缎、珍珠宝贝,也算是金屋琼室了。

可是妹喜只是怀念自己的家乡、父母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金屋琼室,在她看来不过是一个华贵的牢笼,所以她常常双眉紧蹙,面带愁容。为了讨取妹喜的一点儿欢颜,夏桀的“聪明才智”可有了用场。他见妹喜一听那叮叮咚咚的音乐声就心烦,便让宫女们搬来成匹的缯布,两人对扯,希望那“嘶啦嘶啦”的裂帛声能使妹喜开心。他见妹喜一看那长袖翩翩的舞姿就皱眉,就强令宫女和侏儒们跳些奇形怪状、不堪入目的舞蹈,希望让妹喜哈哈一笑。

这时有个掌记事兼天文,历法太守叫终古,他见夏桀这样荒淫奢侈,实在为夏朝的命运担心,就进宫边哭边劝道:“大王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就要亡了!”

夏桀听了嘿嘿一笑,道:“你说的是什么鬼话!我有天下,就好比天上有太阳一样。太阳能从天上消失吗?如果太阳能从天上消失,我也许会亡国的。”

这个大臣听了这种奇怪的道理,也不敢再多口罗嗦,出宫之后,带着家小就跑到商国去了。

说起商国,那是居住在黄河下游,早在夏朝中叶就开始兴盛起来的一个夷人部落。商人的始祖就是曾经在帝舜时期做过“司徒”的契。帝舜时期,商人还住在蕃(在今山东滕州市),契的孙子相土就迁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商人擅长畜牧,这时又发展了农业,农牧结合,国力立刻强盛起来。相土乘着太康失位,后羿寒浞无暇东顾的机会,迅速扩大势力。上甲以后这一百来年,商国东征西伐,不断地壮大实力,虽然名义上还是夏的臣属,实际上已是严重威胁着夏朝的劲敌了。

可是昏庸的夏桀根本不把渐渐强盛起来的商国放在眼里,夏桀杀死了直言敢谏的关龙逄,别的大臣果然学乖了,正直的卷起舌头不哼不哈,一心想着升官发财的小人就拿出溜须拍马的本事,一面唱着赞歌,一面出些邪门歪道的主意,哄夏桀高兴。这样一来,夏朝的国势就越发不可收拾了。

夏桀这里是众叛亲离,东方的商国却在竭力收拢人心。此时商国的首领名叫汤。商汤见夏朝越来越不得人心,就打定了取而代之的主意。这人很有才能,也很有心机。他知道夏朝已经有了四百多年的天下,在诸国中还有不少党羽,所以不能轻举妄动,而要稳扎稳打,威德并用,逐步把诸国都拉过来或吞下去,最后再对付孤立无援的夏桀。

商汤首先打败了邻近的葛国,接着又征服了薛国、豕韦、顾国、昆吾。夏桀这时才着了慌,决定御驾亲征。可是夏桀享乐惯了,就是出征也不肯放弃享受,后宫美女、乐师舞伎、吃喝玩乐的东西恨不得全部带着,光准备这些就耽误了不少时间。另外,好马坚车先都让给了自己的随从宫女,战士们的器甲车马却是马马虎虎,弄得将士们也怒气满腹。夏军离开都城,东进到鸣条,商汤的大军早已杀到了。双方就在鸣条会战。夏桀的军队士气低落,刚一交锋,阵脚就动摇起来。商汤率领如狼似虎的大军直冲夏桀所在的中军。夏桀见势不妙,带着后宫美人就要撤。这一下,夏军便全线崩溃,不可收拾了。

夏桀带着少数残兵逃过了黄河,投奔一个叫三龙白(在今山东定陶东北)的小国。商汤步步进逼,又移兵征服了三龙白。夏桀在中原无处托身,只好往南逃窜。商汤兵分两路,一路南追夏桀,一路西取夏都斟寻阝。

夏桀身旁的卫士一边跑,一边溜,后面的追兵却是穷追不舍,夏桀一路上风声鹤唳,真的和丧家犬一样狼狈。等他选列南巢(在今安徽寿县东南)的时候,商汤看他已成了孤家寡人,而且身处蛮荒,不能再有什么作为了,这才停止追逐,只派了一部分士兵监视着他。

商汤的主力大军西进夏朝都城,毫不客气地把夏桀宫室中的美女珍宝、黄金美玉囊括一空,夏都的百姓,多数也成了商国的奴隶。

夏桀在南巢成了软禁的囚犯,没过几年,这个暴君就像只野狗一样,孤寂地病死在南巢。

历时四百多年的夏朝,终于被另一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取代了。

标签: 夏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探花和状元榜眼有着什么异同?才能哪个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探花,状元,历史解密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

  • 江忠源的去世为什么和楚勇的衰败有关 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江忠源,清朝,历史解密

    之前编给大家讲述了楚勇是怎样成为太平军早期的劲敌,在楚勇和太平军作战的四年时间中,可以说是达到军事战绩的顶峰:苦战桂林,防御33天;蓑衣渡一战中,冯云山死亡;长沙保卫战中,萧朝贵炮伤不治死亡;守卫南昌城;保卫庐州(今合肥,虽然失败了,但是小编一直觉得如果不是巡抚开城投降,江忠源是可以等到援军到来的,

  • 曹操杀了杨修,为什么却放过了司马懿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曹操在谋划大业的时候,虽然广纳贤才,但是用人家的时候,也都防备着人家。当时杨修、司马懿都在其门下,都是有才能的才俊,甚至这两个人都有着不甘人下的野心。这一点曹操是非常清楚的。那为什么他对杨修下杀手,却对司马懿防松了戒备呢?这里面就要说说这两个人身上最大的不同,那就是个性。杨修有才,学问渊博,一直被重

  • 清朝时期流通的货币有哪些 分别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铜钱,历史解密

    清朝通宝币清朝从顺治时期开始造顺治通宝,一共有五种样式之多,一种是顺治时期元年造的,很像仿古一样的币,正面写有顺治通宝,背面什么都没有。然后没多长时间就造了第二种币,正面也是顺治通宝,反面是雕刻的汉字。第三种是顺治10年造的,一厘钱,反面铸有一厘和钱居明。第四种和第五种币都是在顺治时期年间造的,正面

  • 春秋时期鲁国的卿家贵族:季孙氏的历史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季孙氏,春秋,历史解密

    季孙氏,春秋战国时,鲁国的卿家贵族。作为三桓之首,季孙氏凌驾于公室之上,掌握鲁国实权。 三桓,是凌驾于公室的鲁国贵族,出自鲁桓公,包括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其中,季孙氏的始祖季友,谥成,史称"成季"。季孙氏起于桓公之子季友。关于季友,有个传说,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卜,卜得"

  • 大明最有名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他们也有害怕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锦衣卫是大明最有名的特务机构之一,朱元璋最初开设锦衣卫,叫做亲军都尉府。因为锦衣卫直属皇帝管辖,权力过大,刑罚过于严苛,受到全体大臣诟病,于是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取消了这一机构。史料记载“二十年,以治锦衣卫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系囚,送刑部审录,诏内外狱咸归三法司,罢锦衣狱”这种特务机构各朝代虽

  • 袁绍彻底覆灭后,为何曹操才发布《求贤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三国,袁绍,曹操,历史解密

    很有意思的是,曹操虽然比刘备等人的起点要高,但也没有显赫的身世,他也不是士族出身。为此在刚开始打天下的时候,他绝对不可能碰士族阶层的利益,因为如此一来,只会把这些人推向袁绍那边,他想要存活下去都是相当困难的,想要建立帝王基业,就只能是痴心妄想了。更何况这时在他手下效力的,正是以荀彧为首的士族,他还给

  • 回纥帮唐朝续命百年,唐朝为何要倒打一耙?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公主,历史解密

    755年(唐朝天宝十四载)12月16日,唐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叛军势如破竹,仅用七个月时间就攻占了唐朝京师长安,大唐王朝命悬一线。在此危急时刻,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拥护下于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新皇登基给忠于唐朝的文臣武将们多

  • 古代诛九族会杀女性吗 为什么不杀未成年男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诛九族,古代,历史解密

    在电视上看到历史上因为造反、争权失败被株连九族、杀全家的时候,都是不分男女老少,直接押赴刑场处决,连审判程序都省了,甚至连刑场都免了,直接在家里全部像切菜一样杀光。不管男女老少,丫头、仆人、马夫、家丁,也都在可杀之列。但近来查了一些资料,历史上,灭三族、灭五族、灭七族、灭九族,等株连全家的大刑之中,

  • 乾隆办“千叟宴”,请3000老人为何突然去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满人以数十万兵马横扫中原,并以此建立起以满人为首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在王朝建立之后,却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满人相对于汉人,在人数上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可以说是严重威胁到了满人统治的江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皇帝便在制度上设置一道道条令,一边拉拢人数较多的汉人,一边又通过法令抬高满人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