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武宗为什么一心想着灭佛?对佛教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

唐武宗为什么一心想着灭佛?对佛教有着怎样的深仇大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39 更新时间:2024/2/4 20:00:35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一心想着灭佛。想着称霸世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位皇帝就是当时的唐武宗,唐武宗是当时唐朝的一位皇帝,唐武宗大肆的推行道教,却对佛家进行打压,据相关献记载,当时唐武宗在位期间,是摧毁了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达到了上千所,为什么唐武宗会这么记恨佛教呢?到底唐武宗对佛教有着怎样的深处大恨?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后,一直是蓬蓬勃勃发展着。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筛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勒令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期拆毁,寺产收归官府所有,拆下的木材用来建造官署,铜像钟磐都用来铸钱。至这年八月,武宗宣布全国共拆毁寺院4600所,还俗僧尼26万人,山野中的小寺庙拆去4万余所,收得良田数千顷,寺院奴婢15万人。

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旧唐书》说:“武宗想学神仙方术,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归真得宠后,每次与武宗谈话,就一直讲佛教的坏话,说佛教不是中国的宗教,只会蠹耗生灵,应该全部铲除。武宗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佛教传入中国后,一方面和儒家思想常有冲突,另一方面又和土生土长的道教也矛盾重重。为争取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佛道两家常常进行激烈的辩论,两教的地位也常发生变化。根据这种说法,道教和佛教之间的严重矛盾,道士在武宗面前攻击佛教,促成了武宗灭佛。

从一些材料看,这种说法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佛教的教义在理论深度上远远超过道教,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内容很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因此道教在教义上无法与佛教相争,于是道教就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武宗宠幸赵归真后,朝官屡屡进谏,武宗说:“我在宫中没有什么事情,常常与他谈玄说道来解除胸中烦闷。”看来赵归真的话对武宗的影响越来越大,武宗灭佛是重用赵归真等道士开始的。他刚做皇帝时就召赵归真等81人入禁中,同时进行崇道活动。赵归真一方面挑起了武宗要求长生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排斥佛教,使武宗的崇道思想不断增强。武宗还任命赵归真为右街道门教授先生,使赵老道一下子成了风云人物,连宰相德裕也看不下去了,对武宗说:“听说近来赵归真的家门,车马毕集,希望陛下好好警诫他。”因此,持这种观点者认为道教利用政治上的优势排斥佛教,是武宗灭佛的直接原因。

另一种说法认为灭佛事件的发生是朝廷与佛教的经济矛盾所导致的。武宗对全国发布的《拆寺制》中,列举了佛教的一系列罪状,其中最主要的是“蠢耗国风,诱惑人意”,“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他认为“寺字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使得“物力凋瘵,风俗浇诈”。自己灭佛的主要目的是“惩千古之蠢源”,以“济人利众”。早在即位前,武宗就曾说过:“穷吾天下,佛也。”灭佛的结果,确有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用,大批僧尼还俗,寺院奴婢编入税户,把寺院钱物收归官府,铜铁佛像铸为钱币与农具等。

灭佛的主要参与者是宰相李德裕,早在敬宗时他在浙西观察使任内,就提出要限制佛教的发展。徐州节度使智兴泗州置僧坛,很多江南人北渡落发为僧,李德裕就提出要禁止这种做法。他提出如果不禁止,江南就会损失60万丁壮的租赋。当时连敬宗这样昏庸的皇帝也看到了佛教在经济上对政府造成的损失,“即日诏徐州罢之”。武宗灭佛后,李德裕对武宗的做法大加称赞,认为武宗“独发英断,破逃亡之数,皆列齐人;收高壤之田,尽归王税。正群生之在惑,返六合之浇风。出前圣之谟,为后王之法。巍巍功德,焕炳图书。”佛教势力的发展,必然影响政府的财政来源,武宗灭佛是佛教势力日益膨胀的必然结果。武宗之前的皇帝之所以没有灭佛,主要是矛盾的发展还不到最尖锐的程度。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佛教与朝廷的矛盾有唐一代始终存在,历代反佛的士大夫很多,他们对佛教耗财蠹国的攻击十分猛烈却从未受到帝王的重视,除武宗外,再也没有一个皇帝废佛,相反崇佛的君主却是一个接着一个。唐武宗灭佛后,对道教极度崇信,曾举行长达一百多天的道场,连续五个月修建宏伟壮丽的仙台,厚赐道士,从经济角度看,唐武宗对佛教有清醒的态度,那么他为什么又马上会沉溺于道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皇帝为何给明朝皇帝扫墓?还在墓前行三跪九叩之大礼?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南京明孝陵前刻着有“治隆唐宋”四个字的石碑,这是清朝皇康熙对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赏。看到这里读者朋友可能会奇怪了,为什么身为清朝皇帝会对前朝的皇帝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其实不止如此,康熙还六次为朱元璋扫墓,并且在墓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话说清朝灭了明朝,不抹黑明朝就不错了,为何

  • 曾国藩的湘军是如何攻破太平天国天京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曾国藩的湘军其实也还是有很多的话可以说的,这个队伍非常的厉害的,最近也是有人表示其实在1864年的时候是有攻破太平天国的,那么有的网友说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曾国藩这边真的很厉害吗?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1862年4月,曾国荃开始围攻南京,于东西南三面设围,只有东北角钟

  • 历史那些有名的太上皇,他们的最终命运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中国古代的皇帝,不得不提另一个特殊的人物“太上皇”,也就是皇帝的亲爹。我们一般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比较多的都是“太后”,太上皇出现的很少,因为一般都是一个皇帝死后,新皇才登基。不得不说“太上皇”的地位确实有点尴尬,皇帝身为国

  •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哪个更辉煌成就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几个之治也还是看得人非常的舒畅的,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你们说古代人为啥非要打来打去的,好好的搞一个太平盛世不好吗?最近也有人表示如果把古代的几个之治拿来对比着看一下的话,那么谁的更加厉害呢?就好比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这几个吧,到底谁更加辉煌一点,谁的成就更高一点?下面就着这个

  • 在古代有的城池久攻不下,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在看有的历史电视剧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城池简直就是被围困了好几个月啊但是就是打不下来啊,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难道非要这个城池吗?这个城池不行我们去下一个城池啊,城池周边的地域那么广阔为什么选择绕道而行呢?其实这都是有玄机的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看看吧!在古代战争中

  • 明朝做皇帝忙不忙?朱元璋父子:忙成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现在可能觉得古代当皇帝的人真是好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个天下都是自己的,那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可是皇帝之中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懒鬼,有的却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便是明朝皇帝中有名的工作狂人——朱元璋父子,他们工作之勤奋可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方,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休息?放假?不存在

  • 汉景帝小时候用棋盘砸死吴王刘濞的太子,这到底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汉景帝想必大家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了,最大的成就有什么文景之治,评定的七国之乱等等,其实给他搬一个和平奖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汉景帝小的时候啊也是非常的顽皮,他竟然用棋盘把吴王刘濞的太子给砸死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心理,是故意的还是说是无意的有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

  • 王亚樵为何不怕黄金荣和杜月笙?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王亚樵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人也还是很有个性的一个人被誉为是暗杀大王了,但是有的网友可能不知道了,在当时的上海还有一位流氓大亨黄金荣和一位什么土皇帝杜月笙,这三个人在上海可谓是呼风唤雨了,那么作为王亚樵他为什么怕黄金荣和杜月笙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旧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杜月

  • 皇帝死后留给孙子三十万大军,为何孙子死都不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话说传承这件事一直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古代帝王死后都会做出一系列安排,确定自己的继承人能顺利承接皇位,希望自己的国家能绵延千秋万世。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最为疼爱的长孙,他父亲朱标死的早,朱元璋就立他为皇太孙,并且留了三十万大军给他,希望它能安稳的继承自己的皇位,可是直到朱允炆去世,始终没有动过这

  • 唐武宗李炎有哪些子女?唐武宗子女都叫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每个朝代的兴衰荣辱都与当时的统治者有关,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唐朝,说到唐朝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唐朝在当时也被称作是大唐盛朝,经济和政治都是非常强大的,不过,到了唐朝中期。很多的皇帝因为时局社会都非常的稳定,所以放松治理朝政的,觉得不会出现什么,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这也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