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人看到流星会是什么反应?流星在古代有什么寓意?

古代人看到流星会是什么反应?流星在古代有什么寓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285 更新时间:2024/3/5 21:11:18

如今我们对于流星的出现会感觉是一种好运,大家都会在看到流星后许愿,觉得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其实流星也只是一种很常见的天现象,不过在古代的时候可能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毕竟古代没有那么多的科学理论,一切的自然现象都会迷信话,认为是不好的东西可能会遭天谴。那古代人看到流星后会有什么反应呢?流星在古代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不知何时起,饱腹之余,我们远古的祖先在夜晚的篝火旁,开始了仰望天际,思索未知的历程;这是个美丽的偶然。

透过观察星空,人类逐步理解星体的运行法则,掌握规律。就民生价值而言,日月星辰轨道的偏移,透露了时节的更替,物候的递嬗,与农业的兴起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天空中偶尔令人出乎意料的一些迹象,或许暗示了某种吉凶灾变的可能性,对古人来说,这也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一件事,不可不多加留心。

在〈甲古文中的古代流星雨〉这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彗星近地运行后所遗留的大量星尘穿过大气层,进而形成了流星雨,一场绚丽的天文奇观由此产生,并保留在古人的文字记录中。除此之外,还有些有意思的材料值得补充。正如前人早已意识到的,有一种天体的性质无异于流星,却又特立独行,运行更加规律,那就是耀眼的彗星。它们早已见于各类文献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在古籍中,彗星通常被称为星孛、蓬星、长星或简称「彗」。它的出现往往被负责的史官详加记录下来,《春秋.经文公十四年》曾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从现代的科学知识了解,这是哈雷彗星在中国被目击的最早记录,时值公元前613年。而对这件事,周国的内史叔服做出观察,见于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他判断:「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则隐隐透露出禨祥灾异的思想。

在民间,彗星则多被称为「扫帚星」、「扫把星」,这是因为当条件允许时,人们仅凭肉眼即可观察到彗星的彗发、彗尾,其型态与扫帚相当近似。《左传》中又有这样的记载:「且天之有彗也,以除秽也。」(昭公二十六年),把污秽扫尽,这就在意义上联系起扫帚的扫除功能了。这里可以介绍一条材料,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马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是一部卜筮之书,其中附有当时人描绘彗星的手绘图,非常罕见,如下图所示:

这几幅图画清楚地描绘出古人对彗星型态的观察,各种型态也象征了随之而来不同的灾异,例如左边第二星的说解:「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

说的是出现了这个扫帚星,当年农获将丰收,然而会有内乱。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彗尾的部份大多雷同,确实相当近似以竹草编扎而成的扫帚形象,事实上,这种形象就是古人造「彗」字的象形根源。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彗」字,是北京大学的唐兰先生所考证出来的,如下图所示:

这个字从甲骨文演变到楷书的过程还是比较清楚的,没有太多问题,又可在两之间加上小点,作或,表示出尘埃之形。甲骨文「雪」字结构上是由「雨」所构成,是个形声字,有人说表示的是如羽般落下的概念,其实这是把「彗」跟「羽」字弄混了,古人造「羽」字所根据的物象是鸟或虫类的羽翅之形,羽字早在商代便已被人们拿来假借作同音的翌日之「翌」。至于本来是象蔧草束扎之形,合并两

而成彗,所以彗和帚在意义上可以相通,古书里头常说「拥彗前驱」,指的就是恭敬地为贵人扫地前行之意。甚至严格来看,两者字形来源也是一致的,帚字作

或,所从的上部和是同一物,其实就是古人打扫环境所使用的蔧草,这种材料往往可由其他各式木枝、粗草所取代,端视生活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今日我们仍常挂嘴边损人的「扫把星」一词,其实具有非常久远的使用历史,这个俗语的文化源头可以一路上推到商代。

到了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人对彗星的认识已经颇为深入,这从《晋书天文志》「彗星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的记载可略见一斑。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见「彗」在商代卜辞中用作天体彗星的例子,大都假借为人名,因此很可惜尚未能得知商代人对彗星的吉凶观。

不过,它倒是另有一种引伸为治愈疾病动词的用法,颇值得注意。西汉扬雄撰写的《方言》便提到「彗」与「愈」「瘳」等词都表示疾病的痊愈,同时在古代文献中「彗」也确实存在表示「治愈」的用法。而甲骨文中有如下的辞例:

旬有咎。王疾首,中日

壬子卜,貞:雍目有

其实也都是关于疾病痊愈与否的卜问,上辞是说:「卜兆显示,接下来的十天会有祸患。果然王头痛,到了中午就平复了。」下一条则卜问:「雍这个人的眼疾,将会治好了吧」至于为什么「彗」具有这类的用法呢

杨树达先生早已指出,这是因为「彗」为打扫用的竹帚,职司清扫污秽,古人将之引申出「去除」之义,用在占卜疾病上,就表达去除病痛(治愈)之义了。我们认为他的说法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

古人对异常星体的兴趣尚不仅于此,除此之外,在甲骨文中又有这样的记载:

辛未,有埴新星。

这是一条记载应验现象的「验辞」,在这版牛骨的正面,商王问了这一旬(十日之内)的吉凶,卜兆所显示的可能不太好,果然,在后来的「辛未」这一天发生了「有埴新星」这样的异象。「埴」(

,象敲击插土中的锥子)上古可读为「异」,表示「奇特、怪异」;这条验辞指的就是在辛未这天,天空中出现了奇异的、从未见过的新星,或许预兆了某种祸患即将来临。

我们现在知道,早在商代,专门负责观测天象的史官业已存在,许多记录了夜半凌晨时分天象的卜辞证实了这一点。

试想,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史官眼中,天体星辰的正常布局与运行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符合时令节气的天文预示了人间的和谐。此时,一颗「不守规矩」的新星横空出世,扰乱了常规,观测者想必受到很大的震撼,「这究竟是吉是凶」

他们做如是想,忧心忡忡,在卜辞中的体现,便往往将此类异象作为反映占卜结果的证明,例如占卜一旬之吉凶,商王亲自观卜,得出「有咎」(将有祸害)的结论,果然,后来发生的天文异象证明了商王的「睿智」判断。

这种「异星」乃相对于习见的星辰而言,所以称为「新」(

,象以斧斤劈柴取薪)。有时也会在「新」之后加上形容词「大」,直接称作「大星」,例如下面的例子:

…大星出…南。

「大」字前面有残缺,此辞可能表示南方天空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大星。这种新星的出现位置往往可透过相对其他星宿来了解,例如下面这条辞例:

…七日己巳,夕向〔庚午〕…有新大星并火…

说的是在占卜过后的第七天己巳日,当晚与庚午日交界的半夜时分,天空出现了耀眼新星,位置正好邻近(

,象两人肩并肩并立)着大火星,也就是现代所称的心宿二,天蝎座α。由于商人观察大火的运行作为制定历法的参考,任何有关于主要星宿的变异都将引起注意,因此,此类特异的天文奇观正反映着占卜的某种不吉,这其实与后世所谓「客星见于房」、「荧惑守心」等认识是十分类似的。

关于天空中出现的异象,除了星体之外,还有日、月食的发生,同样给古人带来深深的困惑。目前所知,商代人们尚不具有预测日月食的能力,因此每当日月非时而亏,尤其是天地为之变色的日食降临,给商人带来的震撼恐怕相当巨大。

可惜的是,我们目前仍未发现记有确切日食记录的卜辞,曾有些学者透过解读某些残断的卜辞以及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试图找出商代日食的发生时段,最后皆因文本的不足,以及超过3000年的自转岁差等因素无法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算是件憾事。

目前我们可以掌握的有甲骨文中五次月食记录,可以下面这条卜辞作为例子:

癸未卜争贞:旬无忧三日乙酉夕,月有食,闻。八月。

所卜问的是,在癸未日这天接下来的一旬十天,不会发生祸事吧

然而后来所应验的,是在三天后的乙酉日夜晚发生了「月有食」一事。甲骨文的「食」作

等形,可能表现出以口就食或加盖于盘簋上的意涵,古人应该就是认为日月被某种东西所吞噬了,至于是不是「天狗」那就另当别论。某些学者认为,这条卜辞最后的「闻」(

)字假借为上古同音的「昏」,表示因月食导致月光泯灭,天地昏暗之意。

由此可见,商代人确实将月食当作一种令人担心害怕的现象来看待,偶然观测到便慎重地加以记录,一方面也显示出当时天文学推谱知识的局限性。值得一提的是「闻」这个字的结构,它又写作

,仔细看看他伸手在口边,夸张耳朵及嘴巴的模样,将一个人「听闻」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是不是十分符合这个字所想表达的原意呢

总而言之,对古人而言,头顶上本应遵循规律运行的天体,突然发生不可预测的异变,无论怎么想都是件可怕的事,到底是自己做了什麽才导致变化的发生呢

商王或许会这么地问着吧,想知道答案,便透过占卜去试图窥探这些未知。而如此的疑惧,这样的质问,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延续呢喃,3000多年的余波依旧未曾停歇。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萧何为什么出卖韩信?难道只是为了自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之死,一方面有他自己的因素,军事能力非常厉害,可是到了政治上却玩不过别人,另一方面,很多人也都认为,是当初极力向刘邦推荐他的萧何出卖了他,与吕后联手害死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这个意思。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萧何要出卖韩信,韩信死了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萧何真的只是因为自保才这样做的

  • 莫须有悲剧明朝再现,大将于谦死得比岳飞还冤!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南宋著名爱国英雄岳飞,大家都会惋惜,如此精忠报国的名将,竟然被奸臣秦桧所陷害,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被杀。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种事情却还是继续发生,三百年后,明朝的爱国将领于谦同样以这种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杀,然而这一次却用了另外三个字“意有之”。历史好像一个循环,同样的剧情屡

  • 李世民一生中有没有为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而后悔?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开创的“贞观之治”创造了大唐的繁荣与昌盛。但是人无完人,李世民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的地方就是他当年为了夺取皇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大

  • 姜维是被谁害死的?即便是死也不肯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姜维虽然后来为蜀国出过很大的力,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北伐,可是他却并不是蜀国人,而是魏国人,原本也是魏国的将领,只不过被诸葛亮看中,定为自己的接班人,这才花费大力气将他从魏国带了回来。姜维也不负诸葛亮的厚望,连连挫败魏国,只不过最终还是打不过路人皆知的司马昭,颗牙即便是死,也坚决不肯投降。姜维到底是被谁

  • 唐朝时期的玄武门之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宣武门之变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宣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唐朝时期的一次流血政变,宣武门之变最主要的人物就是李世民了,宣武门之变也被称作是一场宫廷政变,当时李渊成立了唐朝,但是,李渊却把长子立为了储君,这让特别能够打仗的李世民是愤怒不已,于是,便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宫廷政变,杀死了自己的哥哥,逼的

  • 吕布在曹营独斗典韦等六将能全身而退,如果换成是赵云也能全身而退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吕布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人也还是很有意思的,感觉经常性的一个人能单挑别人好几个人,这其中就是三英战吕布也有其一个人独自到曹营斗了敌方六员大将,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古之恶来典韦等人,有的人要问了,那如果这一次换成是赵云的话,那么赵云也能全身而退吗?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吕布的战绩

  • 盘点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四位皇帝:每一位都身经百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王朝不断的更迭,各朝各代出现过许多与众不同的皇帝,有的擅长治国,有的善于舞文弄墨,但是其中不乏能征善战,能亲自领兵杀敌的皇帝。小编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选出四位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他们每一个都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见识一下吧。在中国古代汗青

  • 为什么姜维能够继承诸葛亮衣钵?姜维明明是魏国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如果是一个肩负重任的人,要选择自己的接班人,很大程度上不太会选择一个原本是自己敌方阵营人,就算他投降了过来,可是难保以后不会背叛。然而诸葛亮却就是选择了一个这样的人,姜维。他原本是魏国之将,后来投降蜀国,很多人可能都不能够完全相信这样一个人,可诸葛亮却将他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在培养。那么为什么

  • 明朝的国姓是“朱”,那百姓要杀猪怎么办?朱元璋想到一个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皇帝的威严至高无上,因此很多方面都有忌讳,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所以明朝的国姓就是“朱”,在很多事情上都要避讳这个姓氏,比如老百姓杀猪,因为语音相近,所以是不能说的,可是人们日常生活又经常遇到,那怎么办呢?为此,朱元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

  • 为什么古代人打仗是先单挑后混战?有哪些习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一则有趣的消息,那就是古人打仗为什么总是先单挑后混战?因为看过三国演义或者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一般两对打仗都是分为两方阵营,首先都是由代表出来迎战,当打不过了的时候,便会派出队伍前来迎战,其实,最开始的单挑就是一个熟悉对方军事实力的过程,我们今天就具体的来看看古代打仗为什么都要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