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始皇和刘邦两位同年代的帝王,为何总让人产生时间上的错觉?

秦始皇和刘邦两位同年代的帝王,为何总让人产生时间上的错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99 更新时间:2024/1/25 8:41:36

可能很多人还觉得,秦始皇和刘邦是两个年代的人。其实他们两位出生于同一年代,秦始皇仅仅比刘邦大了三岁而已,只是他们分别开创了两个伟大的朝代。那为什么把秦始皇和刘邦两人放在一起,总会给我们产生一些时间上的错觉呢?主要还是因为秦始皇是从战国完成了统一,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无名小辈,和他同期提及最多的人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从这点来看,就造成了秦始皇和刘邦在时间上的错觉。

秦始皇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去世于公元前210年。

汉高祖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去世于公元前195年。

相信无数人初次比较这两位伟大君主的生卒年龄,都会自然而然的讶异。在通常印象中的两代人,其实实际年龄竟只相差3岁,根本就近似于同龄人。

当秦始皇承秦国六世先君之余烈,择能者而委之以责,遣大军攻灭六国,而后始建帝制,虎视何雄哉的时候,刘邦还只是大秦帝国沛县治下一个籍籍无名的平民百姓。

然而,秦始皇登基后,一方面急于求成,滥用民力,不止是原六国百姓,甚至秦国关中本土百姓,也同样不堪忍受;另一方面又过于超前,特别是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将原关东六国精英,全推到了反秦阵营。

秦始皇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开拓南岭,对后世中国的意义和贡献何等重大,但同时也令天下百姓负担极其沉重。

他又为着自己的奢侈享乐,大兴土木,营造宫室七百余所,蓄藏美女万人,还征发超过70万的民众到骊山,为自己营造富丽堂皇、遍布各类机关的陵墓,墓中以人鱼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珠玉珍宝,不可计数。天下各地的石料木材,都通过人力运输到关中,以备其宫室、陵墓之用。

当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被秦始皇征发造宫室和坟墓的,约150万人,加上修筑长城的50万民夫,防御北疆的30万士卒,南征岭南的士卒和移民50万人,以及其他各类苦工杂役,总数不下三百万人,竟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5%以上。

加上秦法严苛残酷,许多平民因小事便沦为罪人,被征发去服各种苦役。而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秦始皇更徵敛无度,对百姓课以重税,举国大地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天下苍生百姓更「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秦始皇的各种征发,将天下民力透支到了极致,因此,不止是新被征服的关东六国【苦秦久矣】,就连秦国统治了六百年的关中本土同样【苦秦久矣】。秦襄公、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多位明君英主苦心孤诣积蓄六百年之久的国力和民心,在短短十几年时间便尽数丢弃。

齐楚燕赵魏韩这关东六国,他们不是王世充窦建德,不是五代十国、不是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独立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真正“国家”。所以战国七雄才能动辄动员超过十分之一人口,出兵数十万鏖战,类似于近代国家的总体战,远非后世那种一战即亡的割据政权所能比。

因此,要吞并与消化这样的国家,也是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秦始皇承令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单位,整顿交通,在全国修建驰道,将天下混同为一。同时在天下广立郡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每十里设亭,各有官员管理治安、监察民众,使中枢命令可迅速传达到帝国每个角落。

这种种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终于将原来彼此隔阂的列国民众,重新捏合成一个统一民族国家的雏形,建立起中国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之后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然而,秦朝统一后的仅仅十余年时间,绝不足以真正泯灭原来六国精英和百姓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

秦始皇不行分封制,不分封自己子孙为王去统治六国旧地,等于是让本可以通过效忠于被分封各地的秦朝皇族,从而间接效忠于大秦天子的六国精英集团,都彻底被砸了饭碗。砸人饭碗如杀人全家,他们怎能不潜藏反心?又怎能不决然投入到九死一生的造反事业中去?

秦朝短暂统一即灭亡,便证明了没有同姓宗王分封来过渡,想在广大的关东大地,一步到位到郡县制,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50岁的秦始皇去世后不久,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关东六国旧王族纷纷复国,天下各郡县云集响应,众多草莽英豪纷纷起兵,攻杀秦朝官吏。

昏君胡亥、奸臣赵高等人紊乱朝纲,杀害忠良,自毁柱石,如大将蒙恬、上卿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左丞相李斯相继被杀,大将章邯被逼率二十万大军倒戈降敌。

48岁的刘邦则投身义军,率领两万偏师孤军破武关,一人一军之力,便荡平了几百年世人眼中难攻不落的秦国本土,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竟连将势力收缩回关中,保住八百里秦川故土亦不可得,仅仅三年后便宣告亡。

刘邦更约法三章,尽废秦朝苛政,便收得关中父老民心,秦朝短暂统一二世而亡后,竟无一个半个故秦子民,更有复秦之念。这点甚至远远不及此前被秦国攻灭的六国。

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不忘“约法三章”之初心,继续他的种种轻徭减赋、与民休息举措,将之推广到全国:

将那些因躲避战乱而逃亡山泽之百姓,尽数召还安抚,并归还他们良田宅邸;

解放那些因饥荒沦为奴婢的百姓为平民;

告诫地方官吏当以律法训导教化百姓,不可随意鞭笞污辱;

将秦制极重的“泰半税”改为极轻的“十五税一”(秦税:1/2=50%,汉税1/15=6.66%),

废止了自秦朝以来沉重的徭役,更曾因宫室修得稍显壮丽而训诫大臣,连大汉王朝的都城长安城,都是他儿子汉惠帝时期才修好的。刘邦:【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

也正是刘邦这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秦始皇完全南辕北辙的政治方略,经历了几百年战乱后,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太平盛世终于降临到华夏神州。

同时,刘邦一方面继续以郡县制治理秦国故地,一方面通过战争和谋算双管齐下,削平了彭越、英布这样的异姓诸侯王,同时昭告天下,"白马之盟",非刘不王,分封自己的刘氏子弟为王,君临六国故地。这种郡县和封国并行的“郡国制“,就有效地将原来六国的精英集团,容纳进新王朝的统治中枢,更通过近百年时间,消化各国的精英人才。

等到汉武帝时,各个诸侯国的国家意识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都有了身为新的大汉王朝国民的身份共识了,自然就有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实现真正大一统了。

从几千年之后的后人的角度,我们当然可以称颂秦始皇的功绩对后世中国何等伟大,然而这功盖八荒、声雄千载的功业,纯粹是建立在当时亿万普通百姓的累累尸骨之上。

在骊山、在长城、在天下各地,劳累下惨死的百姓,严刑酷法下惨死的百姓,会感念这样的文治武功么?

刻石诅咒“始皇帝死而地分”的人,心心念念"伐无道,诛暴秦"的人,会感念这样的文治武功么?

秦始皇驱御天下之万民为其仆役,靠着人民血肉成就的那些历史贡献,真正的英雄,是万千个无名无姓,以血肉之躯去筑就长城、筚路蓝缕去开拓五岭的人民!

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气吞六合的辉煌功业,仅传二世及身而灭,反而是刘邦这位起自平民的布衣天子,万众归心如百川汇流,开创了令每个汉人为之骄傲的煌煌四百年大汉王朝。

刘邦比秦始皇更高明的地方,恰恰就在于他顺应时势的妥协和远见卓识,是“上善如水”的大智慧。

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不止是一个王朝如此,小到一个家族,甚至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同样这般。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只有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

有多少帝王天子恋繁华,到头来兴亡盛衰不由他。只看那始皇大业千秋梦,转眼秦砖换汉瓦。莫道是沧海桑田多变化,到头来楚河汉界由谁划。只看那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天涯。成也罢,败也罢,千古英雄浪淘沙。水能载舟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越国为什么能打败吴国,不只是因为卧薪尝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卧薪尝胆,这可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个成语,长久以来,人们都十分敬佩越王勾践的意志力和耐力,为了复国吃尽苦头,最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不过,人们在传颂勾践卧薪尝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难道偌大一个吴国被越国打败,靠的就只是卧薪尝胆这件事情吗?战争的成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越国究竟为什么可以打败吴国,

  • 古代蛮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何中原各国会打不赢蛮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古代,凡是除华夏族以外的民族都被称为蛮夷,蛮夷各方面的发展都比不上中原,但蛮夷却能让中原各国陷入苦战。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国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大的了,但他们还是需要建造各种防御措施来抵御蛮夷的入侵。为何资源丰富,文化发达的中原各国,会打不赢各方面都落后自己的蛮夷呢?实际上,这也和当时中原内战太多有关,

  • 文人为什么偏爱宋朝?宋朝有哪些利于读书人的国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都说宋朝是文人最喜欢的一个朝代,当时的读书人的确很吃香,光是地位就高人一等,而且能力强者可以考科举,一般的学者也能找到各种谋生的方式。最主要的是,宋朝有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供百姓读书学习。那宋朝究竟是如何建立起这样一个良好氛围的呢?这就和他推行的一些国策离不开关系了。宋朝重文轻武,有利也有弊,只能说

  • 商朝迁都过几次,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商朝时期,是我历史上一个很奇特的时期。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旦国都定下来了,就基本上是固定在这了,除非发生很大的政治事变,不得不迁都。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个奇怪的朝代,商朝,整个商朝一直都在迁都,前后一共进行了十三次之多。那究竟是为何,为什么商朝会进行如此多次的迁都?商朝的迁都究竟是为了什么?1.商朝的都

  • 清朝皇帝是如何过春节的?仪式感简直爆棚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春节应该算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不管平时在哪个城市生活,只要到了春节就一定会回家团聚,这也是中国千年以来的一个传统。不过最近几年,我们总是抱怨春节的年味越来越少,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七天假期,完全没有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气氛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可能我们会比较羡慕古时候的春节,他们的新年

  • 嬴政为什么杀嫪毐,只是因为他与赵姬有私情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认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之所以没有立皇后,原因之一就是自己的母亲赵姬的所作所为,让他对女子有一种防范或者说抵触,那赵姬又做了什么?她原本是商人吕不韦献给还在赵国做质子的父亲嬴异人的姬妾,然而在父亲死后,赵姬却与吕不韦和嫪毐都有染,还与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嫪毐最终还是被秦王政处死,不过他的死因却并非

  • 三国期间曹操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这其中的原因让人不可思议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曹操的魏国可以说是最为强大的了,然而实际上最先名存实亡的却是最强的魏国。关于曹操一手打造出来的魏国是如何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灭亡了,而这就要从曹操的最强谋事司马懿说起了。也许司马懿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谋朝篡位之人,然而他的儿子司马昭的心思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了。关于魏国到底是

  • 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朱元璋其实大家都是的他的儿子还是挺多的,古代的皇帝们儿子多也是比较正常的情况,但是话说朱棣这个人在造反的时候没有见到他的儿子们,那么他的儿子们都去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是怎么回事吧!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其中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死了,但儿子大了,继位了;

  • 民国时期为什么要废除春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春节这个节日自从有了开始之后,那只要是华夏儿女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那都是要过不过的,话说就算你在月球上也是需要的,所以这个春节代表了中国人是不过分的,但是就在民国时期,这个春节却被废除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时

  • 李世民晚年为何迷恋仙药?李世民的死因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千古一帝李世民,晚年却迷恋上了仙药?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死于疾病。不过此前李世民曾长期服用天竺的长生药,这才是导致他暴疾的原因,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李世民根本就没办法被抢救过来。其实当皇帝的都有一个长生梦,哪怕是李世民也有这样的愿望。不过李世民患疾后的确也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只能寄托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