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之死究竟冤不冤?他本可以获得更好的下场

韩信之死究竟冤不冤?他本可以获得更好的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653 更新时间:2024/1/22 19:30:16

作为楚汉三杰之一,韩信最后竟然被萧何还有吕后合谋害死,韩信最后死的究竟冤不冤?其实韩信原本可以获得更好的下场,只是这番觉悟还是来的太晚了。韩信在当时的确拥有超于常人的作战理念,以及独到的大局观,如果没有韩信在潍水全歼二十万楚军,楚汉之战最后的胜者就不好说了。只是韩信还不太懂统一后的汉朝,对于刘邦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可能他之前立下的功劳越多,反而越危险。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是汉朝最杰出的战将。但两千多年来,对韩信的真正成就一直有人非议。持批评态度的人,往往揪住韩信窝囊地死于吕后之手,指责韩信徒有虚名,说他只不过恰好碰上天下大乱,侥幸在卓越领导者的麾下成就了事业。

那么韩信的真实水平如何呢?既然评价的是一位战将,那么必须从他的军事能力着眼。

首先,韩信有着超乎时代的战略头脑

刘邦被项羽赶入汉中后,汉军不少将领感到东归无望,很多人丧失了斗志,甚至半路而逃。

善战者不善谋局,善谋者短于临阵,大多数都有这种缺点。文臣萧何、陈平,武将周勃灌婴、樊哙等,并没有哪个人提出战略层面的设想。唯独韩信纵观天下大势,提出了抢占关中、消灭故秦三王的战略计划。

事实上东出陈仓故道、进占关中的计划,从后人角度看一点并不复杂,诸臣之所以没有提出来,主要原因在于:精于军事者在政治上丧了气,有政治头脑者又全无军事经验。只有韩信综合两方面之长,为刘邦划出了清晰的进取方向。

后世把韩信白起并称为“韩白”,那么“韩白”有高下之分吗?个人以为还是有的。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战略规划远比冲锋陷阵重要。方向决定了胜利与否。白起的百战百胜,大多是在秦朝君臣商定大战略后具体负责执行。战必胜攻必取固然体现了很好的战术才能,但他并没有系统提出灭赵的战略,与朝廷意见相左后直接撂挑子不干,这就是差距所在。

其次,韩信有鬼魅般灵活的战术

韩信在战场上的对手,先后有章邯、陈余、田荣龙且、项羽等人。在他担任统帅的绝大多数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井陉之战是硬碰硬的决战,赵军二十万对汉军数万,从大势上看是“十则围之”,韩信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但他硬是从看似死棋的危局之中,通过战术变化和大胆的指挥,把敌我形势逆转过来。

韩信探知陈余不愿抄后路的心理,敢于孤注一掷悬军入敌境,这是其一胜;敢于打破“背水而战”的忌讳,大胆地把部队置于绝地,这是其二胜;又敢把处于数量劣势的兵力一分为二,采取拔其根本的战术,当场打崩赵军士气,这是其三胜。

寻常将帅,能使出来一招,就已经很了不起,韩信能连续叠加运用多种战术变化,真是神机天纵。

最后,韩信还是个治军的全才

韩信不仅会打仗,更会练兵。

刘邦曾经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自负地说“多多益善”。这句话稍显狂妄,但确实是韩信练兵能力的真实写照。

汉军除刘邦的主力军外,尚有韩信、彭越、刘贾等多路方面军,各路兵马都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但唯独韩信的实力扩充壮大,成为足可匹敌汉军主力的方面军。

特别是灭赵之后,刘邦把韩信部主力军抽走大半,但韩信仍能以残阵为基干,短时间内重组大军。后来攻灭齐国,战斗力完全不受影响。

要知道,扩建军队并不只是简单的抓壮丁,而是需要建立完整的征召体制、训练体系和临战训练模式,这样新召之兵迅速进阶为能战之兵。然而这还只是第一步。

新组建部队除了训练战斗技术,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提高作战底气。古往今来,有多少军队,扩充时像吹气球一样快速膨胀,但往往因为没有经验和底气,一遇失利就全军崩溃。

然而韩信重组的军队,完全避免了这些灾难。打败齐军固然可以说是出敌不意,但潍水一战全歼楚军龙且部,完全是硬碰硬的主力对决。韩信实力之恐怖,在这场大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至于韩信为何最终不得善终,与他的天纵之才也不无关系。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坐稳了帝位的汉高祖,不再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军,只需要俯首帖耳的能臣。

韩信越是能打,刘邦越是担心。从齐王到楚王,再到淮阴侯,最终沦为阶下囚,旷世奇才韩信最终难逃命运的羁绊,无奈地留下一个悲惨落寞的身影。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全盛不及隋朝,隋朝究竟有多富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朝即便是在全盛时期,也是比不过隋朝的,更有说法认为,隋朝时期留下来的粮食,竟然让唐朝吃了五十年。很明显,第一种说法是真是假,还能从史书当中寻找答案,但是第二种说法就很明显不靠谱了,太过夸张。那么隋朝时期到底是多富有,短短一个十五年的王朝,竟然让后世一个数百年的王朝在全盛时期都无法超

  • 真实的官渡之战是什么样?曹操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所了解到的官渡之战,都把曹操当做一个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人,尤其是以少胜多这一点,让很多人都钦佩曹操的军事才能,甚至把他当做了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来看待,有些过度神化了。就比如说真实的官渡之战,袁绍其实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曹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强悍,那么真实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东

  • 宇文邕的儿子有多荒唐?竟然同时立下五个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独孤皇后》正在播出,剧中独孤伽罗的青梅竹马宇文邕,也是让人又爱又恨,但是对他的儿子,后来继承他的皇位的宇文赟,或许就完全爱不起来了。宇文赟在历史上那些昏庸荒唐的皇帝里面,也算是个“有头有脸”的,他做过的事情一件比一件荒唐,尤其是他居然同时给自己立了五个皇后,而且二十一岁就把

  • 张飞为什么会杀了关羽一家?张飞杀关羽一家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张飞和关羽,很多人对他们之间的感情,都认为是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桃园结义之后亲如兄弟,一生都跟随在大哥刘备身边,建立蜀汉。但是《三国演义》也是小说,而且在民间还流传有一种张飞与关羽互相把对方的家人全都杀了这种说法,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张飞关羽真的这样做了吗?这种说法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一起来看看

  • 马稷究竟是不是因违命才被诸葛亮斩?真相可能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是《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因为马稷刚愎自用,擅自违命,导致街亭失守。此前马稷已经立下军令状,诸葛亮为了稳军心,严纪律,只能挥泪斩掉自己的爱将。不过历史上,马稷真的是因为违命被斩么?这段历史还存在争议。刘备生前曾告诉诸葛亮,“马稷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 王平为什么要背叛魏国?王平是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蜀汉大将王平,正是因为一场街亭之战,他的才能才逐渐被显露出来。他劝告过马谡,可是马谡不听,不仅导致了蜀汉北伐的失败,自己的性命也都丢了。而王平就不一样了,他的地位因为这一次的战役而提升了不少,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之一,但是王平也和姜维,他最终有又是一样是背叛了曹魏,转而投向蜀汉的,那能够让王平做一个这

  • 吕布使用的兵器是不是方天画戟?当时真的有方天画戟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中国古代很早便有了“戟”这样的兵器,但方天画戟真的存在么?其实方天画戟只是在戟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装饰,再把顶端改为“井”字形,多为仪设之物,并不会拿来实战。所以说,吕布的兵器不会是方天画戟,这只是小说中杜撰出来的。戟在古时候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兵器,剪头

  • 文成公主嫁给了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和亲在古代往往具有政治目的,一般是指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首领达成的一种联姻,最重要的好处就是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不要轻易开战。历史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的联姻故事就十分有名。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被李世民封为公主,一年后嫁入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这段联姻,也被称为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联姻,为什么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谁说的?三户指的是哪三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历史上对于“三户”的解释还是存在争议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最后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其实这句话代表了当时一种反秦统治的坚定信念,范增见项梁时说,秦灭六国,楚国是最冤的一国。此后抗秦的三大主力,

  • 慈禧太后为什么宠信李莲英?因为李莲英有绝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非常宠信的一个太监,是慈禧时期皇宫的总管太监,地位超然。李莲英从七岁成为太监,一直到逝世,当了五十多年的太监,而又能够在清末重点人物慈禧太后身边侍奉数十年,还能一直得到慈禧的宠信,不得不说李莲英必然是一个极其懂得规矩,懂得讨慈禧欢心的人。那李莲英又是如何做到让慈禧数十年都如此宠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