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藩镇兵权是怎么解除的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真的吗,藩镇兵权是怎么解除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65 更新时间:2024/1/21 12:59:30

杯酒释兵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探寻宋太祖赵匡胤为人的重要事件,有人说他对待功臣还是不能放心大胆,所以用了这样一个办法,但至少他没有斩尽杀绝,而且对他们都还不错。不过这个事件难道是真实的吗?当时藩镇的兵权究竟是怎么解除的,真的就是赵匡胤请他们喝顿酒就放下了?真实历史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杯酒释兵权,以前一直认为宋太祖是用这个办法和平解决了武将的兵权,改变了中晚唐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朝廷无力控制带来的军阀割据局面。但按照现在的研究,基本上可以确认,这是北宋中后期才形成的一个传说,事实上并不存在。

关于这个问题,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小楠在《祖宗之法》有比较深入的辨析,是比较可靠的。宋史学界也基本上都是认可的。所以这里扼要介绍一下她的观点。

虽然藩镇割据是中晚唐以来尾大不掉的一个难题,但实际上,从后梁朱温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步削弱藩镇兵权了。原因很简单,随着他逐步消灭其它周边藩镇,他对这些地方也要加强控制,来保证自己的权力和控制力。

藩镇割据局面得形成,依赖于藩镇除了有军队之外,还有镇将世袭的权利,同时藩镇还要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也就是说,藩镇武将以武力为后盾,辖区内的行政人事任命完全自己说了算,辖区内的财政收入也不依赖朝廷,而是自收自支的。

那么从后梁开始,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中央收回行政权,军队将领再驻地与行政系统的文官分开,行政系统由中央直接任命。能够直接收回的就直接收回,不能收回的,就先由朝廷任命通判某某事,将原来的人架空,这也就是宋朝的通判的由来。

其次是财政,地方上的财政收入统一由中央规划和使用,地方上不允许自己截留税收,需要使用,必须经过中央批准。也就是说,从收入和支出两个口子,朝廷同时加强控制,让地方上没机会插手。这样,即便是地方上的军队,也必须依赖于中央统一的财政才能养活得了。

再就是军队。从唐玄宗开始,朝廷补直接控制军队,而是把军队交给各地的节度使控制,中央保留的实际上只有数量不多的皇帝的禁卫军,导致藩镇一旦叛乱,皇帝也只能依赖其它藩镇来平叛,自己没有能力直接消灭不服从命令的藩镇。

因此,安史之乱后期,朝廷就在不断扩大禁军的规模,而且一些原本的藩镇军队,也被纳入禁军体系。这也是一些藩镇军队在中晚唐时期以各种独立的军的名义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这时候逗已经被纳入了禁军体系。但禁军体系的过度扩张,也造成禁军体系到后期失去了原来天子亲卫军的本来意义。

对朱温,李克用来说,他们赖以崛起的军队,在建立政权后,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禁军,所以,这些军队虽然由不同的将领带领和指挥,但聪一开始刘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在中央直接控制之下的。而且,因为他们本身就只是规模比较大的军阀,所以也非常重视加强队军队的控制。

也是再这个基础上,五代时期,中央政权机构也在重组,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机构,就是枢密院,是掌管军队的。一开始只是军阀的参谋机构,军阀化家为国之后,这个机构就要聪幕后走向前台,也就变成了枢密院。枢密院的出现,让军事指挥体系基本上脱离了原来得三省六部制体系的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业有利于加强中央队军队的控制。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五代时期禁军的规模都不是太大,多的也就是十多万人,超过二十万人的不多。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五代时期的中央政权能够实际有效控制的地盘都不是太大,所以军队规模都不能太大,否则就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了。军队规模小了,自然也有利于加强控制。赵匡胤平定全国时,禁军规模也就只有十八万人。灭后蜀的战役,出动的部队只有五万人。

所以,五代后期,对皇权威胁比较大的都不是地方军阀,而是中央的禁军将领,比如赵匡胤就是殿前都点检,就是禁军将领。原来说的杯酒释兵权,释去的也是禁军将领的兵权。虽然这些人这时候也带着各种节度使名义,但这时候的节度使实际上已经变成了现代的军衔一样的东西,主要是用来表明地位个级别,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实际控制军队。很多节度使可能一辈子都没到过自己挂名的节度区。

但这些人能否夺取皇权,其实并不在于他们对军队的掌控程度,而在于复杂的政治斗争。如果出现后周柴荣那种英年早逝的情况,继位的是小孩子,禁军将领不夺权,也很容易出现其他人夺权的情况。也因此,国赖长君是当时的共识,宋太宗继位就显得更加合理一些。

所以说,藩镇割据的局面说在五代时期逐步消灭的,而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措施是地方用武力消灭原来的割据政权和藩镇,同时加强中央直接任命的文官官僚体系对地方行政事务的控制,让军队不能再继续干预地方行政,从而完成军权向朝廷的集中和控制。

其实,这个过程个汉初中央逐步加强对各诸侯国的控制的情况是类似的。汉朝采用的办法也是逐步用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员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开始是任命诸侯国的丞相,后面又逐步扩大到下面的郡太守。同时,中央剥夺诸侯国的军事动员权利,由中央任命的文官直接控制。这样,诸侯国逐渐就没有能力对抗中央了。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隆中对最大的战略败笔是什么?诸葛亮有一点始终没有想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当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隆中对时,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策略就是“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兵”。只有同时拿下荆州和益州,刘备才能形成鼎立之势,随后采用两路出兵的策略方可复兴汉室。不过任何战略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其可行性,诸葛亮只是根据当时曹魏还有东吴的实力加上刘备

  • 宋朝士兵为什么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小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古代人的生活习惯与现如今的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不同时期的人们,生活方式也是和现在人们很不一样,体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而在打仗的时候,不同于寻常,能够保住性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南宋时期,士兵们宁肯饿死,也不愿意吃小米去保命,这是为什么?小米在当时是什么地位,什么含义,为何大家都不愿意去

  • 曹操会武功吗,历史上的曹操武力值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历史上的人物,其实都是会习武的,尤其是那些会领兵打仗的将领,毕竟他们自己也上战杀敌,没有武力值是活不下去的。那如此说来,很多人可能就比较好奇,汉末时期,曹操是不是也会武功?在他还没有成为我们所熟悉的那个曹操的时候,他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经历也还是相当丰富的,那他自己是不是也会武功,历史上曹操的

  • 马谡想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什么就真死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丢失街亭,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而又有些可笑。马谡想要像项羽、韩信那样,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把自己、军士放在一个险境里,还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很合适的,居高临下。然而却没想到,最后竟然真的就败了,自己回去也抬不起头,军令处置真的死了。那为什么马谡就没办法成功?他所做的选择,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 天下没有杀韩信的刀?那吕后是如何杀掉韩信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韩信是刘邦能够一统天下的重要功臣,但是韩信最后却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害死,这也是吕后诛杀功臣,为刘邦稳固政权的开始。项羽死后,韩信首先被解除兵权,立他为楚王,但后来韩信又遭奸人陷害,贬为淮阴侯。吕后趁刘邦在外,与萧何联手把韩信骗到长乐宫,最后夷了韩信三族。都说“天下没有杀韩信的刀&rdquo

  • 清朝和元朝鼎盛时期,谁的领土面积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因为清朝和元朝统治时期,把中原和草原都结合到了一起,所以这两个朝代的国土面积算是最大的。那清朝和元朝鼎盛时期的国土面积,究竟谁的会更大一些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论,不过元朝鼎盛时期对西北还有西南控制领域更大,所以总体面积应该还是元朝会更大一些。不过算元朝的领土究竟要不要把蒙古帝国给

  • 朱祁钰夺了皇位,为什么不杀了朱祁镇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兄弟俩,在明朝历史上也算是奇观。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沦为瓦剌的俘虏,朱祁钰继位,这时候朱祁镇虽然还活着,但是也被迫成为太上皇。但是后来朱祁镇平安归来,朱祁钰却不愿再将皇位还给朱祁镇,而是将他软禁起来。但是,既然朱祁钰不想放弃皇位,又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杀了朱祁镇?只要朱祁镇活着一天,

  • 汉匈百年战争最后究竟谁赢了?汉匈百年战争起因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汉匈百年战争是指,从西汉初年刘邦开始,对匈奴展开的一系列战争。期间双方军队各有胜负,最后在汉宣帝时期对匈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西汉国力强大,但是对付匈奴也耗费了几代人的时间,虽然最后汉朝取得了胜利,但国力却逐渐走衰,只是匈奴的整体状况更加薄弱一些,所以对匈奴造成的影响更大。汉匈百年战争的起因总结起来就

  • 宋仁宗为什么是宋朝最伟大的皇帝?他究竟有哪些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一共有42年。宋仁宗在位期间,为宋朝开启了仁宗盛治,这段时期在历史上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所以宋仁宗也被称为是宋朝最伟大的皇帝。宋仁宗在位期间,使得宋朝各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全盛时期,这都跟宋仁宗心情宽厚,懂得时刻约束自己的权利有关,历史上像宋仁宗这样

  • 曹丕登基之后,曹植的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在很多民间故事中,曹丕、曹植这对兄弟之间,总是有一些隔阂,因为继承人的身份,或者因为甄夫人。人们的想象力总是无穷无尽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故事听的多了,或许就以为是真实了。不过,真实的情况,还是得从真实的史书上去寻找,究竟历史上,在曹丕登基之后,有没有为难过曹植,曹植到底过得怎么样?真的像《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