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大臣为什么敢怼皇帝?宋朝台谏究竟有多敢说

宋朝大臣为什么敢怼皇帝?宋朝台谏究竟有多敢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72 更新时间:2024/1/23 13:08:11

大家在看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时,肯定都会觉得为什么宋朝的官员连皇帝都敢怼,而且哪怕是冒犯了圣上,皇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难道宋朝官员的地位这么高吗?其实宋朝官员敢言,也是因为宋朝有一个官职就是干这种事的,那就是“台谏”。台谏分为台官和谏官,职务是纠弹官邪还有监督官吏。在唐宋时期台谏非常重要,而且宋朝遵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价值观,所以皇帝在这方面就会宽松一些。

宋王朝的监察官——台谏以敢言著称,是强势的存在,发现政府“一事过举”,立即“议论蜂起,章奏交上,往往以死争之”。当然,说“以死争之”未免有些夸张,因为宋代的台谏官实际上并无“死”的风险。相传宋太祖立有誓约,藏于太庙,子孙继位之初,都要入太庙立誓,誓词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两宋三百余年,基本没有一个台谏官因为上书言事而获杀身之罪,即便出口不逊,受到薄责,很快又获得擢升。

宋朝台谏官的监察权与弹劾权,也对君权与执政团队的行政权构成强有力的制衡。苏轼说:台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待罪”是指执政官若受台谏官弹劾,即停止履职,居家等待君主的裁决,最后往往是宰相引咎辞职。这是宋朝的一项宪制惯例:“执政臣僚苟犯公议,一有台谏论列,则未有得安其位而不去者。其所弹击,又不过一二小事,或发其阴私隐昧之故,然章疏入,即日施行。盖去留大臣,一切付之公议,虽人主不得以私意加也”。

为什么宋朝台谏官敢肆无忌惮地弹劾执政臣僚?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宋朝的台谏系统具有相对于政府系统的独立性。

宋代之前,御史与谏官都是宰相的属官,对政府的行政监察,属于内部监督。到了宋朝,台谏从政府系统中独立出来,成为与政府平行的国家机关,台谏官不再是宰相的属官。宋人说,“人主之职论一相,一相之职论百官”,“百官除授,自执政以下皆付大臣进拟”,意思是说,宰相由皇帝亲除拜,而副宰相以下之百官,则可以由宰相提名,但这“百官”并不包括台谏官,台谏官之进退,宰相不可以干预:“祖宗故事,凡进退言事官,虽执政不得与闻,盖以杜绝台谏私于宰执也。”

宰相不可提名台谏人选。明道二年(1033),经宰相李迪提名,宋仁宗委任张沔、韩渎为御史,但这一人事任命受到言官的抗议:“台官必由中旨,乃祖宗法也”,宰相怎么可以举荐台谏官?仁宗皇帝表示同意,对宰相说:“祖宗法不可坏也。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张沔遂出知信州、韩渎出知岳州。

宰相也不可斥逐台谏官。嘉祐元年(1057)十二月,台官范师道、赵抃因为攻击宰相刘沆之短,被刘沆借故外调为知州,御史中丞张升等言官连上十七疏,表达抗议:“天子耳目之官,进退用舍,必由陛下,奈何以宰相怒斥之?明曲直,以正名分。”刘沆自知不胜,只好提出辞呈,退出权力中枢。

按宋朝的宪制惯例,台谏官之“去取选任,一出上意”,即完全由君主抉择。当然,君主一人目力有限,不可能遍知人才,所以台谏官的人选需要有人推荐。一般来说,台谏有阙,由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现任台谏官举荐人选(惟执政官不可以举荐),然后宰相根据推荐,拟出候选名单,进呈天子,供天子亲自遴选:“故事,谏官皆令两制以上奏举,然后执政进拟。”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宋代有两项人事任命,都是天子亲擢的,一是除拜宰相,一是委任台谏官。除此之外,其他职位的人选,宰相均可以提名。

宰相不但不可以提名台谏官,而且,现任宰相以前举荐过的官员,也不可以充任台谏官:“祖宗之制,凡见任执政曾经荐举之人,皆不许用为台官”;“自今除台谏官,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

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也不可以存在亲嫌关系:“言事官与执政有亲,不以戚疏近远,例皆回避。”如果新除拜的宰相与现任台谏官有亲嫌,或者新擢任的台谏官与现任宰相有亲嫌,按惯例,其中一方必须回避,改任他职。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元丰八年(1085),垂帘听政的高太后委任范纯仁苏辙朱光庭、范祖禹等人为谏官,而执政官吕公著与范祖禹有亲嫌,司马光与范纯仁有亲嫌。知枢密院章惇向高太后提出:“故事,执政初除,苟有亲戚及尝被荐引者见为台臣,则皆他徙,防壅蔽也。今天子幼冲,太皇太后同听万机,故事不可违。”司马光亦上书说:“纯仁、祖禹实宜在谏列,不可以臣故妨贤,宁臣避位。”最后,高太后只好将范纯仁、范祖禹调出谏官之列。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宋朝士大夫提到台谏官任用原则时,往往都会强调这是“祖宗故事”、“祖宗法”、“故事”。换言之,保持台谏系统相对于行政系统的独立性,是宋朝的一项宪制惯例。

宋王朝很强调台谏官的独立性,孝宗皇帝与经筵讲官张子韶有过一段对话:孝宗说:“台谏不可承宰相风旨。”张子韶说:“以臣观之,非特不可承宰相风旨,亦不可承人主风旨。”只有让台谏官独立于行政官,才可以做到“弹击之际,无所顾避而得尽公议”。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刘备不爱隐士为何还要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真的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刘备三请诸葛亮才成功说服诸葛亮出山,这一下就把孔明的地位给抬高了。不过历史上真的有发生过三顾茅庐么?答案是要打个问号的。实际上,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年是诸葛亮主动找上刘备。而且刘备也不爱隐士,这么费劲的去请一位毫无实战经验的人,也不太现实。在演义中可以把

  • 夏朝的“少康中兴”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夏朝时期的少康中兴还是很有话说的,毕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中兴事件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啥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1.夏朝的建立与衰弱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者是夏禹之子夏启。夏启建立夏朝后,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任用贤能,得到百姓的

  • 朱鲔不仅杀了光武帝的哥,还和光武帝刘秀为敌人,为什么最后还善终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朱鲔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个是绿林军将领,坏球的很,他这个人做过最厉害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亲手杀掉了光武帝刘秀的哥哥,而且还是数次和光武帝为敌,这样的一个人,在光武帝上位之后应该是要死一万遍的吧,但是最后大家懂的,这个朱鲔最后竟然善终了,那么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 王保保为何被称为是天下奇男子?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王保保大家首先知道这个人应该是在电视剧里面的知道的,所以对这个人还是非常的好奇的,但是这些也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人话说被誉为是天下第一奇男子,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称呼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称呼呢?还有这个王保保为什么这么厉害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王保保(?--13

  • 战国后期魏国和赵国是如何再度崛起的?赵国更成秦国劲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春秋时期,卫国、晋国、齐国、楚国算是第一梯队的诸侯国。不过随着三家分晋,魏、赵、韩异军突起,也宣告春秋正式步入战国。当时魏国称霸一时,但在魏惠王时期,魏国一度走衰,被秦国压在身下。但在战国后期,魏国又二度崛起,和赵国成为对秦国威胁最大的诸侯,这两国在当时究竟是如何完成逆袭的呢?这就跟他们各自行事的政

  • 隋唐蛮力四将都有谁?他们都有怎样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力量这个东西,可以说每个生物都有,只不过就是有些力量强有些力量弱。在我国历史上那些力量非常强大的武将都被称之为“蛮力将”,这些蛮力将在打仗的时候不会拥有什么战斗技巧,有的就是强大的蛮力。像这样的武将在我国正史上没有什么记载,但是却在评书演义中有提到过。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

  • 三国最长寿的是谁?每一个都超过九十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长寿,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心中的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寿,但是长寿这件事情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古代人们包括皇帝,都比较迷信有“长生不老”,甚至不惜为此吃那些丹药,这些行为在现代人看来,就是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而在三国时期,却有这样几个人,他们每一个都很长寿,在三国那个

  • 历史上吕雉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她是如何从幕后走向前台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也是皇帝制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实际上后期吕雉的身份,已经不单单是皇后了,更是能够影响汉朝政局的重要人物,那吕雉究竟是如何从幕后一步步走向台前的呢?吕雉不到20岁便嫁给了大他整整15岁的刘邦,而且当时刘邦还有一个儿子。两人婚后的生活也算不上富裕,刘邦经常在外与朋

  • 宋朝人为什么喜欢吃羊?宋朝差点把羊吃灭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羊肉,对于现代人来说,一般都是用来涮火锅的,切成薄片的羊肉,在火锅里面涮一涮,蘸上酱料,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但是羊肉自然也不止有这一种吃法,不仅是我们,在古代,人们就研发出了很多种吃羊肉的办法。尤其是宋朝人,宋朝尤其爱吃羊肉,有多爱呢,羊这个品种差点都被宋朝人吃灭绝了。究竟宋朝为什么这样喜欢吃羊肉,羊

  • 曹操设立的军师祭酒一职,是个怎样的职位?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建安二年的秋天曹操击败了袁术,冬天又击败了刘表和张秀对宛城的骚扰。这个时候曹操以前最信任的一个谋士(戏志才)死了,于是曹操写信给荀彧,让荀彧给推荐一个谋士。荀彧推荐了刚刚从袁绍那里跑来的郭嘉,曹操和郭嘉在建安二年的冬天或者是建安三年的春天进行了一番畅谈。经过这次畅谈,曹操就定下来了:郭嘉以后是我的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