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傅恒在临死前向乾隆提出一个建议,若采纳,鸦片战争不会输!

傅恒在临死前向乾隆提出一个建议,若采纳,鸦片战争不会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52 更新时间:2024/2/5 3:31:07

乾隆时期,傅恒深受乾隆重用,乾隆曾这样评价过傅恒:

“及崇爵再加,坚让不受,尤足嘉焉”。

也就是夸傅恒这个人特别谦虚随,从不邀功,这点很是受乾隆赏识。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得中国领土被分割,巨额的赔款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大量的白银外流。鸦片继续销售,吸食者不断增加,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削弱了中国军事和经济力量,使中国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上述种种无疑都深深地伤害了当时的清朝,题目中说如果当年乾隆采取了傅恒的建议,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了。那么傅恒到底提出了什么意见呢?

1769年,傅恒被乾隆任命为云南总督,在阿桂、明瑞等人辅佐下,带领数万骑兵到达了云南边境,展开了清缅之战。

清缅战争是十八世纪末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双方交战多日,互有死伤,可是在这场战争中,清兵损失尤为惨重,伤亡总计1万多人,死亡人数达到4000多人,其中还包括众员战将。

本来在这场战争中,清兵是准备去以大欺小,好好教训一下缅甸人的,起初还带着一点天朝上国的小傲娇情绪,不太屑于跟缅甸方打,认为他们是一群粗鲁的莽夫,绝无可能性跟训练有素的清兵对抗。

然而他们却忘了在云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潮湿,善于骑射的清军在那里没有一点优势,还有自己的武器也是非的落后,无法与装备更加先进武器的缅军抗衡,再加上对敌人的轻视,清军在战场上屡屡受挫,以战败收场。

最后富恒也在这场战争中受伤,染上了疾病,回京后不久就卧床不起,病入膏肓之际,傅恒还是尽了自己的责任,用尽最后的一口力气皇上进言。

傅恒大概意思是说,通过这场战争,我发现我们的火器太落后于别人了,缅甸的火器威力很强大,让我们在这次战争中心有而力不足,缅甸人也不生产这种武器,而是从西洋人手里买回来的。那我们呢,就应该也向西洋方面购买这些武器,然后雇佣人家武器制造人才,引进消化吸收,进行更新换代,增强我们的国力,这样才能维持我们的繁荣昌盛,以防备后来的战争隐患。

不得不说,傅恒吃亏之后,还是接受了教训,也展开了反思,他的建议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好建议。

但人家乾隆只是安慰他:“好好养病吧!等你病好了咱们再议”。

没过两天,傅恒就去世了,享年50岁。

傅恒提议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升级改造自己军队和兵器的建议最终并没有引起乾隆的重视。

失败本来并不可怕,失败是成功它妈嘛。通过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人就可以知耻后勇,敢于改正自己错误,再上一个新台阶。失败不见得一定是坏事。

可以乾隆为代表的清廷上下依然刚愎自用,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自嗨中浑然不知,为清王朝后来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很显然,傅恒已经首先意识到了清军的落后以及西洋的强大。缅甸不过拥有一些先进的枪械就变得如此强势,更况制造这种武器的欧洲人?对于西洋的威胁,亲处一线的傅恒是有亲身了解的,否则也不会临死之前也要拼命向皇上进言。

如果清军以缅甸战争失败为契机,大力制造、购买先进装备,放弃落后的骑射功夫,按照当时武器代差不大的情况,也许用不了十年二十年,完全可以扭转现状。或许历史就将改变,鸦片战争也不至于因为武器落后而输掉。

更多文章

  • 乾隆赐刘墉跳河自尽,刘墉接旨后却洗了个澡,事后才知其高明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乾隆让刘墉去跳河刘墉全身而退,刘墉老婆打刘墉,刘墉下南京太后救刘墉

    刘墉1719年出生在书香世家,家中出过11位进士、7位二品以上的大臣,父亲是乾隆年间的重臣刘统勋,1751年刘墉考中进士,顺利进入殿试环节。殿试由武则天所创,皇帝亲自出题考进士的能力,拔得头筹者为状元,刘墉在殿试上的表现本来是状元,可那一年的乾隆要提拔一位平民,他身为官二代不符合条件与状元失之交臂,

  • 一个段子从蒙古高原出发,被汉人改编后,成功推翻了大清朝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段子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群体,叫做“八月十五杀鞑子”,之所以我把它定性为段子,是因为它本来就是段子,而且是新鲜出炉无非才一百多年的段子,打着朱元璋、刘伯温的旗号而已。也就是说,朱元璋那个时代,尽管朱元璋的确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八月十五分发月饼,月饼里吃出一张小纸条,号召

  • 1928年清理乾隆墓室时,为何在泥水里漂浮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乾隆墓中百年不腐的女尸,乾隆墓里有黄袍女尸吗,乾隆墓里发现的女尸

    当初裕陵地宫葬的是乾隆和他的五位后妃,分别是: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乾隆的原配,1748年去世,当时37岁;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生子永琰,1775年去世,当时49岁,生前最后的位份是皇贵妃,20年之后,永琰被立为皇太子,令妃被追封为孝仪皇后;慧贤皇贵妃高佳氏,1745年去世,当时不超过40岁;哲悯皇贵妃富

  • 顺治皇帝有多器重洪承畴?从数次赏赐就可见一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皇帝评价洪承畴,洪承畴简历,美人计劝降洪承畴

    甲申年(1644年),清军进入北京,洪承畴入院办事。顺治二年(1645年),洪承畴前往南京任职,顺治皇帝特地赏赐洪承畴朝帽、玉带、貂蟒、披领、大蟒貂皮大衣,还有外褂和鞋子袜子、骆驼等物品,以示荣耀。此外,还命沿途的官府衙门为其提供随行人员服务,命令各个部门给缎袍、靴帽和马六十多匹。洪承畴在南京三年,

  • 北洋军阀的自我定位:认不清自己,看不明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洋军阀割据解说,北洋十大军阀,北洋军阀时期史话

    在北洋史上,军阀们其实也算是有自知之明,毕竟连玉帅吴佩孚都曾说过“军不称尊,何以成阀”之言。不过相较于这种功名禁锢之下的妄言,大多数军阀中的“草头王”更倾向于“刮地皮”这样的实际利益。所以在“真实的北洋军阀不都是卖国的”一文中,曾看到“现在才明白在那些北洋军阀中同样有狰狰男儿,同样有忧国汉子,同样有

  • 有哪些汉人的传统文化在清朝时期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的传统文化,清朝算不算汉人灭国,清朝历史上的汉人

    那么后来我们稍微长大一点后,了解了历史,发现历史老师说的也是对的,1644年确实死了很多人,某种意义上确实是一路死尸。尤其是等到后来大清颁布剃发令之后,那更是杀的人头滚滚“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残酷的屠杀,这个其实就因为他的这个政策,这个剃发令严重影响了当时汉人的儒家传统文化——

  • 吴三桂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控制西南,为何能威胁康熙皇帝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吴三桂怎么被康熙灭掉的,康熙吴三桂电视剧,真实历史吴三桂

    然而随着吴三桂的权力越来越大,军队人员越来越多,清廷觉得吴三桂是个威胁,开始对吴三桂进行打压,据说当时吴三桂手里握有6万的军队,清廷借口说自己国库紧张,要求吴三桂裁军减员,要求吴三桂军队裁员到2万人左右,并且朝廷只拨送这一部分人的军事费用。但是,吴三桂仅裁去了2万人,并且留下的4万人都是精英主力。由

  • 崇祯死后明朝立新皇帝,多尔衮大怒,写信给史可法,信中都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多尔衮和崇祯谁大,多尔衮将崇祯三个儿子杀掉,多尔衮为崇祯披麻戴孝

    朱由崧,原本是明朝的藩王,崇祯末年继承了福王的王位,在崇祯皇帝死后,朱由崧被凤阳总督马士英和江北四镇军阀拥立为新的皇帝,继承了明朝的大统,并且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人为内阁大学士,入阁办事。明朝得以延续,但是这并不符合清朝的利益,所以清朝对南京朝廷拥立新君十分不满。按说此时的明朝

  • 历史的另类脸谱:此人为光绪修陵风餐露宿,为陵区植树不惜耍无赖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上真实的修陵人,光绪守陵人图片,清朝守陵人的真实故事

    宣统二年,大清江山风雨欲来,有“晚清第一幕僚”之称的梁鼎芬再次出山,赴京拜谒时任直隶总督的陈夔龙。老骥伏枥的梁鼎芬得授三品京堂候补之职,不久被调任广东宣慰使,此时的南方哪还需要什么清朝宣慰,早已被南方军代劳。梁鼎芬无法上任,只能跑到清朝崇陵去和光绪谈天,老爷子在崇陵前大哭不已,感叹物是人非,要知道慈

  • 前有周公后有召公,成康之治频传佳话,周朝有这些圣贤才兴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朝的周公和召公,成康登基下集,周朝的成康之治中康是什么意思

    上篇图文中,老龙和大家说到了周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周公旦,由于他是一位治国理政能力非常强的朝中重臣,并且还是一位德行高远的圣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一个事例看得出来。据说在周公代成王摄行国政的年月里,有一年,年幼的成王得了病,周公十分着急,连忙向老天爷为成王祈祷说:“国王年纪轻,还没有做什么事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