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段子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群体,叫做“八月十五杀鞑子”,之所以我把它定性为段子,是因为它本来就是段子,而且是新鲜出炉无非才一百多年的段子,打着朱元璋、刘伯温的旗号而已。
也就是说,朱元璋那个时代,尽管朱元璋的确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八月十五分发月饼,月饼里吃出一张小纸条,号召大家聚而起之杀死“鞑子”的事实。
这个段子被清朝中后期的白莲教首先草创的原型,清朝后期的义和团运动期间推广,辛亥革命前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全面爆发,是这三次运动为了推翻清朝统治者(义和团运动中还适用于八国联军)而进行的内部思想宣教程序。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对庄稼是这样,对人们造反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思路,秋天收获完粮食,你的手里才有余粮,这也是造反搞事情的必备前提。
秋天也是个肃杀的季节。
1813年,当时是嘉庆年间,北京城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天理教,又称八卦教,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这次起义的组织者是林清。
该教门手中有一本“天书”,“天书”上说:“八月中秋,中秋八月,黄花满地开放”,有人说这句话是受到唐末农民起义者黄巢的原创咏菊诗句启发,有人说是全真七子之一的孙不二曾经也写过类似的一句。
林清他们就选在了闰八月的八月十五日,在宫内太监的配合下,一二百人攻进了紫禁城,后来虽然因为地方太大迷路被关门剿灭,但成功的在隆宗门的匾额上留下了一个箭头,算是刷了一次存在感。
存在感的确是有了,但林清的确也是搞错了,当天是九月十五,他们却认定它是闰八月十五,时间上的迷糊也可能是最后人数有点不成气候的主要原因。
1898年,令北方的朴素农民们感到颤抖的芦汉铁路修到了他们的家乡涿州,在拳民的心目中,这种西洋的怪物是反人类的。
很快,他们在铁路即将开挖的土中埋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一些谶语:
“这苦不算苦,二四加一五;满街红灯照,那时才算苦。”
二四得八,就是八月,一五就是十五,请原谅他们的文化功底,他们只能用这种浅显不着调的词汇来传输表达,虽然精于词句的刘伯温会在坟墓里痛哭,但这不妨碍在大家的传播中,他才是谶语的原创作者。
义和团、红灯照的如火如荼,当然要拜刘伯温所赐,反过来,如火如荼的义和团、红灯照又不断反哺大老刘,只要是运动兴起之处,总是不难不断出土大老刘的各种石碑谶语,继续推高刘伯温大仙的知名度。
这次世纪末的狂欢,不仅是起初针对清朝统治者的狂欢,后来又演变成“扶清灭洋”、针对洋鬼子的狂欢,在运动群众的心目中,这些红毛绿眼的洋鬼子不是标准的“鞑子”,又能是什么呢?刘大仙总没有错!圣母和大师兄大师姐,自然统统都没错!
辛亥革命前的武昌,更是把朱元璋的原话奉为直接的讨檄口号,“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段子在武昌城中热烈传播,虽然最后拖了四天(十月十日已经是旧历的八月十九),但这未尝不算是给段子在空中多飞行一段时间提供的时空窗口。
很短的时间后,一是革命形势逐渐好看,二是革命者们在意识到了这个段子的局限性和劣根性之后,为了追求五族共和、更有利于革命的进展,他们宣布放弃了这个段子改良而来的排满口号。
那段历史过去了,但段子却仍然继续流传下来了。
以为本文就要结束了?绝不!
前面我说了,白莲教首先草创的原型,清朝后期的义和团运动期间推广,辛亥革命是顶峰,我总隐约觉得,似乎还差了一个过程。从1813年草创到1898年的推广,是不是时间有点太久?
对了!
这中间明显还缺少了一个发酵的过程。
当然有!
而且,这个发酵过程是在内蒙境内,十九世纪的蒙古高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成吉思汗统一天下,自然英明神武,到了元代末期,他的子孙却元顺帝不争气,非常迷信喇嘛教,为了供养喇嘛,他把喇嘛分派到中原各地,让每十名汉户供养一名喇嘛。这帮坏家伙欺负汉民成瘾,还好色成性,以剥夺汉户少女和男童的初夜权为乐趣,汉民不堪忍受,最后相约在闰八月十五动手,明王朝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
故事还没完呢,朱元璋攻破元大都后,俘虏了元顺帝的女人弘吉剌哈屯,并强行占有了她,留在了自己身边。问题是弘吉剌哈屯早就身怀元顺帝的骨血,她当然没敢声张,后来就生下来一名英明神武的男孩,他无法不英明神武啊,人家是元顺帝的骨肉先不说,人家后来当上了永乐大帝!没错,他就是朱元璋的四子朱棣。
就时间顺序来说,这个蒙古段子的产生时间远远早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有足够理由证实,在段子的内容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十户供养”、“欺男霸女”还是“八月十五”具体时间,都建立了最后成型的段子的坚实框架。后世的汉民中的段子,人家才是正经原型,你后世的段子无非是把喜当爹那段给省略、把喇嘛换成了鞑子而已。
就时间背景上说来,这个蒙古段子流传的背景十九世纪,当时已进入清廷对蒙古高原的统治稳定期,这种稳定主要靠的就是喇嘛教的推行,在这种推行过程中,蒙古族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喇嘛这个群体又不干活只享受供养,给蒙古族人民带来了许多财政负担,再加上喇嘛寺庙偶有仗势欺人之举,大家敢怒不敢言。
不敢言现状,只好玩影射,蒙古人民于是只好借助汉民的“痛苦”来表达对喇嘛的厌憎,用朱棣的出身来释放本民族的荣誉感,你就说说看,跟乾隆老是被汉民传说成陈阁老生的有啥区别?
清朝统治者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蒙古段子如同长了翅膀,经过蒙汉两族人民的接力渲染,后来又落到他们的身上。
这一点,八国联军也同样没有想到,作为西方“鞑子”,他们只有被动“中枪”的份儿。但这一点也不妨碍,这帮“腿都不会打弯”、“眼珠能勾魂摄魄”的家伙们最后成功破了义和拳民的护体神功。
最后重申,八月十五的这个假托朱元璋、刘伯温的段子成型于清朝晚期,整个明朝二三百年未见记载,绝非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