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家族虽然比不上一些世代三公的豪门世家,但也是世代为官的地方大姓,然而到了汉末,由于黄巾作乱,地处青州的琅琊被破坏地非常严重,很多人都选择了逃离。由于很小就没了双亲,14岁诸葛亮随着叔父离开琅琊,带着家族往南避难,来到了隆中这个地方,当地长官刘表接纳了他们,三年之后,其叔父病逝于荆州,于是诸葛亮不得不带着两个姐弟亲自耕作为生。
在古代,从事农业工作并不会像如今这样会感觉低人一等,反而它是排在了社会的第二阶层,仅次于''士'',也就是官僚群体,这是因为在古代,农业生产十分地重要的。很多还未出仕的白衣,如果家中没有余财供养自己,就会一面耕作,一面等待被朝廷征召的机会,诸葛亮就是如此。他虽成了一介''村夫'',却也不是多丢脸的事情,反而会为自己加分。
诸葛亮在南阳也不是光顾着耕作了,因为仅仅靠耕种并不能让统治者看上自己,所以他必须为自己积攒名气,为此他做了三件事,第一就是博览群书,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结交当地名士,他的好友名单中徐庶、司马徽等人,都是当地甚至整个汉朝都很有名气的人物,经过好友间的''商业互吹'',他的名气也就不断地上升,并因此得到了沔南豪族黄氏的青睐,通过联姻,诸葛亮一下子与荆州权力层搭上了关系。
古代的荆州并非今日可比,它的面积十分广大,几乎囊括了两湖地区和当今的河南西南部,为何诸葛亮单单选择了隆中这个地方呢?要知道,这里当时属于南阳郡,而州治所在襄阳,而这里还有张绣盘踞,局面并不安定,其实这里要提到古代的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南阳。
首先它的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地处真正的''中原'',四通八达,往南是荆襄,往北是洛阳,往西是关中,往东则是江淮,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关口武关。据有关史料记载,南阳在东汉时已成为全国第一大郡,它的人口规模甚至超过了都城洛阳的一倍,它的各项产业在当时都十分发达。由于以上原因,汉末动乱时,来自各个方向的流亡民众都纷纷涌到了南阳地区,由此也带来了南阳的进一步繁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迁徙人群当中,有很多都是各地冠带世族,他们纷纷聚集于南阳,比如司马徽、弥衡等等,诸葛亮留在这里,可以结交更多的名士,同时也可以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口中得知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局势,这也是他为什么还未出仕就已经知晓了天下局势。
结语:诸葛亮选择留在战乱时全国中心南阳,并不是他自己所说的只为躲避乱世,而是在积极的迎接乱世,他在这里打听到了很多时局消息,结交到了不少豪杰志士,也对各路诸侯有了一定的了解,最终他选择了刘备,当时看起来让人很不解,因为刘备既无兵马,也无钱粮,后来人们才知道了诸葛亮眼光之独道,他不失时机的抓到了一支潜力股,让人他不得不钦佩其把握时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