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公九卿到底是有多少官职?三公大还是九卿大

三公九卿到底是有多少官职?三公大还是九卿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362 更新时间:2024/3/8 22:55:49

三公

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已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为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已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标签: 三公九卿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仁宗出游要喝水看到龙辇上没有水为什么不吭声,回宫之后一次性喝了几壶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仁宗,宋朝,历史解密

    “拿着鸡毛当令箭”,古来有之,绝非今人之发明。这里讲几个似是有关的小故事,以博一乐。宋仁宗出游,屡屡回头在龙辇上找饮水物什,没找到,但也不出声。回到宫里,端起水壶,就“咕咚咕咚”喝了几壶水,看来一定是渴极了。宫人问:皇上,你都渴成这样了,路上干嘛不说一声呢?仁宗回答:如果朕说了,一定会有人因此获罪(

  • 揭秘:知识分子为何曾经被称为“臭老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臭老九,元朝,历史解密

    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种人”,这要追溯到13世纪的元帝国时期。中国虽然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但历朝历代的政府并没有象印度那样明文划定公民的社会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国公民社会等次则是元帝国的独创。蒙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

  • 古代皇帝死后嘴里为何要放东西 这个风俗有什么讲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古代,风俗,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风俗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驾崩后,古人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东西?这里边有什么说法吗?不管是古代还是我们现在都免不了跟自己的亲人分别,离世其实是我们最能接受也是最不能接受的一件事情了,毕竟这种事情是我们没有办法阻拦的事情。在古代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一些

  • 勾践灭吴称霸后,如何对待战败者与智囊团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在范蠡和文种的辅佐下,勾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第二次战胜吴国,昔日强大的吴国如大厦一样倾倒。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面对如此骄人的战绩,勾践自是洋洋得意,不过在处理战败者夫差的问题上,他似乎还是很慈悲的。对待敌人夫差:心慈手软按理说,对待让自己卧薪尝胆吃尽苦头的夫差,勾

  • 针对荆州之地,庞统与诸葛亮有何不用的见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三国,就不得不提到荆州.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主张刘备势力首先需要“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尼克松访华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秘密 中途期间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尼克松,中国,历史解密

    关于尼克松访华已经有诸多的文章说明过,今天对于这部分内容就先不说。但对于尼克松之行背后的故事,还是很值得各位了解一下的。美国总统访问任何一个国家,都一定会有先遣人员先期前往,除了安全事务外,还包含了前期的外交、新闻、住宿、饮食等方面的准备。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一样如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西方新年开始

  • 蓝玉的死是因为自己作死吗?朱元璋为什么要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为明朝的建立与发展屡立战功,但他最后却以谋反罪被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次,蓝玉见朱元璋乘舆远远经过,便指着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怀疑我了!”此话一出口,大祸即来。锦衣卫听到了这句话,立刻告及朱元璋说蓝玉谋

  • 一生辅佐三位帝王的帝师,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生辅佐三位帝王的帝师,最终结局如何?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经过“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后,唐德宗变得小心翼翼,对吐蕃的无理要求一再满足,给钱给粮,“许每年与赞普彩绢一万段匹者”,原本就不富裕的国库更显囊中羞涩。当唐德宗决定把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迳州、灵州四地让给吐蕃

  • 明镜高悬断伞的故事具体说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明镜高悬断伞的故事具体说的是什么?这个故事发生在平遥古城,时间得追溯到康熙年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旧

  • 长板桥的时候,曹操的猛将为何不敢挑战张飞?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刘备没有西川根据地之前一直是属于“四海为家”的状态,经常被曹操追得到处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应该就是新野之战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不过即便如此,刘备仍可以得民心,这其中就不得不夸奖刘备的民心所向的理论了,这一理论在当时有着得民心这得天下的道理。刘备在得知刘琮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