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阙特勤碑是什么?在历史记载中,“阙”是人名,“特勤”是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突厥人在公元7-10世纪,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于漠北竖起许多座石碑。其中,阙特勤碑就是他们为了纪念阙特勤,而建造的一块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后突厥汗国创立者毗伽可汗,与他的弟弟阙特勤的事迹。
碑文内容丰富,又反映历史发展,却一直无人发现。直到1889年,俄罗斯考古学家雅德林采夫,他在蒙古鄂尔浑河旧河道,突然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等鄂尔浑碑铭。1892年,俄国又出版了碑文图录照片。图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关注。随后,丹麦人汤姆森宣布释读出双碑,他将翻译之后的文章,发布在《鄂尔浑和叶尼塞碑文的解读》中,引起了全世界历史学家的关注。碑文上竟然记载了唐玄宗与突厥人的故事。
国内学者对此更加激动,开始对《阙特勤碑》的研究和拓印。王国维甚至在《观堂集林》卷20《九姓回鹘可汗碑跋》中,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岁月悠悠,虽然一千多年过去了,但阙特勤碑的出现,却让国内的文物专家,以及自称突厥后裔土耳其国的专家,点燃了新一轮研究历史文化的热血。
阙特勤碑写了什么?阙特勤碑的具体内容,叙说了突厥复国的征战和对唐朝的关系。首先,我们要知道,唐朝虽然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但周边并不是一直处在安稳、平和当中,突厥一直活跃在蒙古地区,以游牧为生。他们也会和边境人民有冲突,甚至发生征战。但唐玄宗时期军力同样充沛,突厥并没有成功的机会,两国保持友谊才是最聪明的做法。在这个背景下,才有了碑文故事的发生。
《阙特勤碑》碑圭首上,镌刻着“故阙特勤之碑”几个楷书汉字。因为碑文是唐玄宗御制御书的,所以碑文字体、大小都有讲究,整体为隶书,有十四行,看起来非常工整。在碑文中,唐玄宗首先认了阙特勤为儿子,表达他们之间的关系:“受逮朕躬,结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载橐,尔无我虞,我无尔诈。”,紧接着,唐玄宗强调中原与突厥在历史上虽然有过征战,但是也有很多和平的记录,所以他希望从此以后中原和突厥,可以一直是“好朋友”。碑文也记录了这段内容:“沙塞之国,丁零之乡,雄武郁起,于尔先王,尔君克长,载赫殊方,尔道克顺,谋亲我唐,孰谓若人,网保延长,高碑山立,垂裕无疆。”
最后可以看到碑阴侧三面是突厥文,碑文是用毗伽可汗的口气写的。不仅表达了毗伽可汗与弟弟的深厚感情,还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如阙特勤弗在,汝等悉成战场上的白骨矣。今朕弟阙特勤已死,朕极悲惋。朕眼虽能视,已同盲目,虽能思想,已如无意识。”后面甚至有些懊恼,看来,突厥的这位首领心有不甘。
不过史册记载,毗伽可汗在位期间,与唐朝的关系非常好。唐玄宗也很尊重他们,两国之间有许多贸易往来。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开始修建阙特勤碑,用来当作是两国友好的象征。为了表示诚意,让这块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突厥人在修建阙特勤碑时,特意将它修建成当地钞票的一部分,所以在考古学家看来,阙特勤碑还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
虽然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唐玄宗和突厥的故事早已记录在史册里,看似与现实生活无关了。但鄂尔浑峡谷仍然着矗立着阙特勤碑,仿佛在告诉后人,这段值得铭记的前尘往事。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