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代人来说,给自己的朋友取个外号,不但显得亲密无间,又能达到相互调侃的目的,也算是生活中的一项乐趣。古人们也是如此,外号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特殊文化”。在武周时期,武则天总是闲不住,处理完政事后,就想着找人解闷,而他最喜欢的两个大臣,一个是郎中张元一,一个是左拾遗魏光乘。这两个人别的本事不出色,给人家取外号可是出了名的贴切,并且总是喜欢拿着人家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而他们的目的也无非是博武则天一笑。
由于都是朝堂中的文化人,故而两人给别人起外号时都很有“说服力”,甚至不少外号让现代人听了都能捧腹大笑。两个人给别人起外号依据有两条,第一条是按照被戏谑之人的生理特征,第二条则是依据该人的日常行为。唐朝有个著名的大臣叫做娄师德,此人在历史上还留下了一句成语,叫做“唾面自干”,意思就是说别人在他脸上吐口水他都不擦,只是任由口水风干,形容过度的宽容与容忍。娄师德本人长得五大三粗又皮肤黝黑,脚还有些毛病,走路只能拖着,故此张元一毫不留情的称他为“行辙方相”,“方相”为避邪门神,“行辙”为在轨道上行走,合起来就是行走在车辙轨道上的门神。
身为武周朝御史中丞的吉顼,身材长得比较高大,又在朝廷中颇受武则天宠信,故此总是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本来此人也算是无可挑剔,可张元一却依然能把“望柳骆驼”的外号,扣在他的头上,仔细想想,“望柳骆驼”形容的还真是贴切。张元一最得意的杰作,还得是给大学士马吉甫所起的外号。马吉甫有个生理缺陷,就是一眼大一眼小,张元一根据这个缺陷为其量身定做了“端箭师”的外号,意思就是说他成天一眼大一眼小的时刻瞄准,想来也是够损的。魏光乘在当时属于国家监察部官员,反腐工作搞得不怎么样,起外号却是一点都不逊色于张元一。御史姚元崇因为长得高大威猛,走起路来忽忽生风,脖子又显得细长无比,故此魏光乘称之为“赶蛇鹮鹊”,意思就是说他像一只觅食蛇类的细脖子大鸟。
武则天内侍大臣姜皎,不但长得黑而且又肥胖严重,成天就想着怎么伺候武则天的饮食,魏光乘二话不说,嘲讽其为“饱椹母猪”,形容他是天天扎在食物堆里的一头老母猪,人身攻击的意味很强,总是让人感觉两人有着很大的矛盾。有句话说得好,叫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元一总是热衷于给别人起外号,结果自己也因为长相问题被别人给安了个外号,叫作“逆流蛤蟆”。正是因为他长了一个“大啤酒肚”,又胳膊短腿短,眼睛外鼓,活脱脱一个超级“大蛤蟆”,又由于他总是与朝廷官员唱反调,故此才有“逆流蛤蟆”之称。
他的结果还算是好的,而魏光乘可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给朝中的官员乱起外号,得罪了不少人,故此他被众人弹劾,直接从京官贬到地方去做了知县,为自己的一时口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对于起外号这件事来说,属于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可要是拿人家的生理缺陷开涮,那可真的就是不好的行为了……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