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下场惨吗?不惨。
魏征死了之后,唐太宗李世民是“登苑西楼,望丧而哭”,在楼上看着魏征出殡,然后眼泪哗啦啦地流。
流完了眼泪,还说了句: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历史上很多皇帝自诩礼贤下士,自诩有容人之量,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像李世民这样做到这一步?几乎可以说没有。
魏征能把李世民骂得脸红脖子粗,能把李世民骂得说不出话来,能把李世民骂得几次三番要把魏征拖下去砍了,可是魏征每次骂完了之后,却总能全身而退,却总能安然无恙地回家吃饭睡觉。
李世民这样的胸襟在历史上也是凤毛麟角的,恐怕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拍着胸脯意气风发地说一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他能够容得下天下人,容得下夷狄,又有什么理由容不下一个魏征?
对于魏征这样的诤臣、谏臣来说,一般确实很难有好下场,毕竟他骂的是皇帝,得罪的皇帝,皇帝一生气,小命难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是魏征并非如此,他是诤臣、谏臣不假,可他却很懂人心,或者说他很了解李世民的为人,所以他也从一开始便以“直臣”的形象出现在李世民的眼前。
魏征虽“直”,但胜在懂人心,也知道如何“直”。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去见魏征,责问他为什么要煽动李建成、离间李家兄弟感情,魏征怎么说?他说,李建成如果当初听我的劝早点下手的话,哪会酿成今日之祸?
魏征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是李建成这小子傻,听不进别人的劝,所以才会被你李世民给杀了。
还有一层言外之意便是,李世民呀李世民,你听不听得进去劝呢?魏征的意思当然是,我希望你不要像李建成一样听不进劝。
听得进谁的劝呢?那当然是魏征的劝。
魏征这么一说,不仅让李世民觉得他是个敢说真话的直臣,还听出了他的投靠之意,所以改变了杀他的想法,反倒有心重用他。
魏征之“直”,也“直”在他会借力打力。
他原本是李建成阵营的人,现在李建成死了,李世民不但没杀他,反倒还要重用他,那李世民阵营里的“老人”当然会不开心,你寸功未立,凭什么能够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所以很不服气,想要整魏征。
他们怎么整魏征呢?跑去找李世民打小报告,说魏征结党营私,可能要图谋不轨!
李世民听完了之后也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刚刚收了魏征,信任度还没那么高,所以他便让温彦博去调查魏征结党营私之事。
温彦博奉了皇命去调查魏征,当然也不敢怠慢,这儿查查,那儿看看,可是查来查去查到最后查出了什么呢?“案验无状”,没有结党营私这回事!但温彦博在向李世民汇报工作的时候刷了个小聪明,他说:皇上呀,魏征身为人臣,却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注意避嫌,从而招来非议,虽说他没结党营私,可也应当受到责罚。
李世民一听,觉得温彦博说得挺有道理,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要真没错的话,这麻烦还能自己找上门?所以让温彦博去责骂魏征。
温彦博责骂完了魏征之后的第二天,魏征来了,劈头盖脸一顿“骂”,不带一个脏字,你一个皇帝不心存公道,老想着揭露我的言行举止干嘛?这样下去会亡国的,你怕不怕?
李世民被骂得脸色煞白,还得向魏征道歉:我知道错了。
李世民认错了之后,魏征又借力打力地顺势说下去,皇上呀,我希望你能让我当个良臣,别让我当忠臣。
李世民一听又不高兴了,你不想当忠臣,难道有异心?所以就问为什么,忠臣、良臣有什么分别?
魏征便说了,忠臣死得惨,良臣才有好下场!你看比干是忠臣吧?死得多惨,国家最后也没了,空有一个忠臣之名!再看皋陶那样的良臣,不仅自己得了美名,也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多好呀!
李世民听完,嘿,还真是这样,于是大手一挥,赏了魏征五百匹绢。
实际上,魏征还真没说出,乱世出奸臣,也出忠臣,但是忠臣的结局往往会惨不忍睹。
明君需要的是良臣,只有昏君才需要忠臣为他摆正方向。
李世民当然是想当明君!
看到了吧?魏征这老小子虽然是个出了名的“直臣”,可是说起话来那真是一套又一套,总有一套能够套住李世民。
魏征很“直”,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却懂得如何“直”,每次都能抓到李世民的需求、痛点和底线,所以才能无往不利。
也是因为这样,魏征才能在“直”这条路上一走到底,才能为李世民所容。
魏征也确确实实纠正了李世民的不少错误和一些臭毛病,魏征这个良臣、直臣有力地强化了李世民的明君形象,对于这一点,李世民心知肚明,所以他内心是真正地感激魏征的,所以才会在魏征死了之后忍不住哭了一把。
魏征的结局并不惨,只是因为魏征将自己和李世民之间的“君臣对话”写成了书拿去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想让褚遂良将事情记录到史书之中,让李世民觉得魏征是在揭他李世民的短,是在沽名钓誉,所以才一怒之下让人砸了魏征的墓碑而已。
不过,后来李世民也后悔了,又赶紧让人去重新给魏征立了碑,然后好好祭祀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