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如果秦国输了这场战争,还有可能一统天下吗?

如果秦国输了这场战争,还有可能一统天下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662 更新时间:2023/12/28 2:13:45

[var1]

秦人在西周时期曾经为王室养过马,随着周王室的不断衰落,周王不得不让秦人去守卫边疆,以对抗当时边境上的少数民族。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犬戎趁机攻占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

在其他诸侯见死不救的情况下,秦襄公很有远见的亲率军队救周于危难之际,而秦襄公这一雪中送炭的举动得到新君周平王的肯定。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大军护送周平王东迁到洛邑,秦襄公很快被封为诸侯,从此秦国正式成为东周的诸侯国的一员,随后周平王又把西周的发祥地—歧山以西之地封给了秦国。

因为位置偏僻,秦国在春秋前期发展的并不快,直到秦穆公时期,重用百里奚、蹇叔等人才,击败晋国,灭梁国、滑国等。

秦穆公是《史记》公认的春秋五霸之一,秦国因此称霸西戎,在春秋的这个舞台上小小的威风了一把,从此秦国在春秋时期进入鼎盛时期。

当时间很快来到了战国时期,在战国初期,秦国经常被刚刚三家分晋的魏国欺负,丢掉了世代居住的河西之地,甚至一度不得不迁都以躲避魏国的兵锋。

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之地,而战死疆场后;在老秦人在“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共同理念,坚持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后,迎接他们的是秦孝公继位。

这绝对是整个秦国的大幸,其他诸侯国噩梦的开始。

秦孝公痛定思痛,开始任用商鞅主持变革大业。

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战国后期更成为可以“以一敌六”的超级大国。

为了抗衡其他六国,加快统一六国的进度,当时的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

即与齐国、燕国等距离相对较远,领土不接壤的诸侯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防止这几个国家加入反秦的队伍中;

另一方面与自己接壤的魏国、韩国等国,则加大攻势,采取蚕食与鲸吞,不断削弱着这几个国家,直到完全灭亡,成为秦国领土的一部分。

[var1]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还是缪氏先祖。被《史记》认定其为春秋五霸之一。

再看赵国,赵国是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在进入战国时候后在晋国一部分领土上才建立的新兴诸侯国。

赵国外部疲于应付林胡等少数民族的进攻;内部政权动荡不断,时常发生宫廷政变,这直接导致赵国在战国初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直到赵武灵王登上王位,这是一位天资卓越胆识过人抱负远大的君主。

其在位时期在信宫大朝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在全国开始了影响深远的“胡服骑射”,全国士兵改变传统的宽大战服改为紧小的胡服,这样就方便作战,大大增强了单兵的作战能力;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步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改为骑兵和弓弩兵为主体的军队构成。

经过赵武灵王如此一改革,赵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国力大增。

轻松灭中山国,北拒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大大开拓了赵国的疆土。

赵国后来者居上,在几年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战国末期唯一一个有实力可以与秦国想抗衡的诸侯国。

[var1]

▲赵武灵王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赵雍,不叫嬴雍),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政治家、改革家

说完秦国、赵国的今生前世,那我们来看看长平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桓惠王在与一干大臣商量之后,觉得如果坚守上党,必须驻扎一定数量的军队。

那么一个问题很快就出现:虽说上党是军事要地,但是此地并不产粮食,所以驻扎军队的补给,必须全部从韩国本土运送。

先不说一年上党驻军一年消耗的粮食有多少。就是如果运送的话,就必须借道魏国,本身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直接把已经成为封地的上党直接送给秦国,这样秦国从韩国得到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虽说肉疼,但是把鸡肋一般的上党送出去,相信秦国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去打韩国的主意了。

这样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

可惜事情发展到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偏差,冯亭不愿降秦,不顾王命,直接来了个“一女嫁二夫”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国此时的国君已经不是赵武灵王了,而是赵孝成王了。

他先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不主张接受本已属于秦国的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而是赵国,是想祸水东引,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王一听有点扫兴,接着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这么一说,正中赵王下怀,赵王立即派人和冯亭做了交接,全面接收上党。

秦国知道到了嘴边的肉被赵国抢走,岂能善感罢休?

电影《天下无贼》有句台词说的真好:黎叔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为了争夺地本属于韩国的上党,秦赵大战一触即发。

[var1]

▲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从大战之初,秦军就主动进攻赵军,力求速战速决。

赵国在接连吃了数次败仗之后,赵国的主将廉颇不得不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以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但是,赵孝成王很快沉不住气了,他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被秦国打怕了,几次派使者责备廉颇,要求廉颇尽快出兵退敌。

作为一代战神的廉颇自然有自己的作战计划,来了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此时的秦国也没有闲着,接连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自然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极其反感廉颇不听指挥,拥兵自重。遂一道王命,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长平之战结果很快就知道了,那就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小朋友碰上了战国四大战神之首的白起,而且白起同志没有大意,装病,怯战一样都没有少,丝毫没有看轻这个小朋友,该用的计谋一个也不曾少过,诱敌深入,最后用脚趾头也能想到结局是什么样的。

赵国败的一塌糊涂,面临被秦国一举吞并的危险。

[var1]

▲秦灭赵之战,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战役。

说完长平之战整个过程,让我们反过头来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假如赵孝成王听从平阳君赵豹的意见,不接受上党郡,还会不会引发秦赵之间的战争?

答案是肯定。

即使这次可以避免秦赵之间发生冲突,但是秦赵之间的来一场大战已经不会避免,是早晚的事情。

因为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就已经制定了取路云中,避开秦国重兵把守的函谷关,自九原突袭咸阳,吞并秦国的方案。

虽说后来赵武灵王被困死在沙丘宫,可是这个作为赵国的军国大计已经在赵国国君一代代传下来了。

秦赵之间进行的这一次生死决战,为什么从一开始本土作战的赵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赵王如此沉不气,一再催促廉颇出战,之后甚至不顾兵家大忌临阵换将?

我们不妨先回到赵武灵王开始谈起,刚才上文已经谈到赵国在赵武灵王赵雍大大拓展了疆土,意满志得的赵雍为了一心一意投身赵国的军事,遂传位于次子赵何,自号主父。

无官一身轻的赵武灵王在退位后,要跟随使者去秦国亲自见一见早就已经名满天下的秦昭王与宣太后,他想亲自了解这对母子的为人,以利于以后对秦决策。

里面有点对话很是经典:

赵雍见到秦王,两个一代雄主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秦王宫如期见面了。

赵雍自信满满的对秦王说,赵国地大物博,然后把赵国的郡如数家珍的掰扯了一遍:什么代郡、雁门郡、云中郡。。。

秦王笑了,很淡定的回应着赵雍,秦国的北地郡、陇西郡、上郡,这三郡足可以与赵国北部三个郡相比了吧?秦国有咸阳,赵国有邯郸这个暂且不说,那请问秦国的沃野千里的巴蜀及汉中地区,赵国又有什么地方可以与之相比呢?

秦王这句话直接把赵雍问的哑口无言。

廉颇高挂免战牌,他倒是想把秦国拖死,可惜我们通过秦王与赵王的对话可以知道,秦国的底子远比赵国厚的多。

那请问四十万赵军这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

因为是本土作战,运输倒是不是个大问题,但是得有的运才行啊,赵国直接拖不起,这才是赵王沉不住气的根本原因。所以赵王才把不听指挥的廉颇换掉了,这也是赵括一来就主动出击的原因。

我相信那时的赵王宁愿士兵死在冲锋的路上,而不是活活饿死。

虽然不能怪赵孝成王太贪心,那也是他太急于求成,明明不具备和秦国一决死战的实力,偏偏让阏与之战的胜利烧昏了脑子。

就连赵武灵王定的进攻计划也仅仅是突袭,而不敢长时间这么对峙。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两个国家打仗,有的时候真的不是看谁的武器更厉害,而是看谁能在战场上坚持的更久。

[var1]

▲秦灭六国示意图

那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到底在争什么呢?是仅仅在争夺上党一地吗?

不可否认上党的战略位置确实很重要,但是值得两个国家陈兵百万,一决生死吗?

是的,两个国家争夺的正是以后由谁去统一天下。

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统一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谁在这场战争胜了,谁就基本上具备统一中国的资格;反之,失败者将直接淘汰出局,可能比其他五个国家灭亡的更快。

这也就是当秦赵两国在长平开始对峙后,赵国在基本耗尽了国库的粮食后,不得不向魏国、楚国、齐国等国求救,得到的答复都是再等等。

因为其他国家都知道,即使帮助赵国,击败了秦国,接下来又能如何呢?

都是一样的命运,很有可能会被赵国统一掉,那还不如作壁上观,坐收渔利呢。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文:咸丰十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胡服骑射”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可以迅速的让赵国“开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胡服对赵国的评价,赵国骑射发展史,战国时期胡服为什么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君主,其知名度跟粉丝数量明显不及同时代的其他君主,但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梁启超评价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现代的“非主流历史学家”甚至认为他是战国时期唯一能阻挡秦灭六国之人。这评价够高了吧,原因很简单,他办了一件大事——胡服骑射。[var1]图1赵雍(约公元前340年—

  • 一根长约21厘米的战国青铜矛,中部和骹部有规则花纹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青铜矛,带花纹的青铜矛,战国镂空双耳青铜矛

    这是一个战国至秦代的“青铜矛”。长约21厘米。战国青铜矛,出自中国战国时期,它是战国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在青铜矛的正反两面,中部和骹(音:qiáo)部,有多处小片的规则花纹。[var1]这是一个战国至秦代的“青铜矛”。长约21厘米。战国青铜矛,出自中国战国时期,它是战国时期一种常规长兵器,在青铜矛的

  • 春秋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霸主,为何会落到饿死宫中的悲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最厉害的霸主,春秋霸主唯我独尊,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霸主

    没错,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春秋首霸--齐桓公。那么为什么齐桓公最终会落得惨死宫中、霸业消亡的下场?很多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说这个课本上就有啊,是因为齐桓公宠信易牙、坚刁、开方三个奸佞小人,所以造成了齐桓公最终惨死宫中、霸业消亡的下场。真相是这样吗?[var1]▲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易牙、坚

  • 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眼中只有士大夫,而没有百姓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孟尝君小编这样讲,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因为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两个人,这俩人是鸡鸣狗盗之徒,但是这俩人并不代表着普通百姓。这具体的故事要从孟尝君从秦国逃走开始说起,秦国秦昭襄王要杀掉孟尝君,孟尝君为了活命向秦昭襄王的爱妃求情,结果这个爱妃提了个要求,就是想要那件白狐裘,孟尝君让手下人夜入皇宫偷

  • 扁鹊行医包治百病,简直就是当代的全科医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扁鹊行医秘方大全,扁鹊行医史,扁鹊治病最好方法

    [var1]全能型人才一直是备受推崇的,古往今来历来如此,最近听闻医生领域对于全科医生的缺口有近50万人,可见人数之多,但也不用担心,现在我们国家如此富强,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在历史上作为全科医生的扁鹊大师兄也为后人做了很好的榜样。据史料记载,这位扁鹊大师兄医术天下闻名。他在

  • 杭州农村发现战国墓,一文物让考古专家激动40分钟,大叫“国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杭州战国墓全景图,杭州发掘出来的文物,杭州考古古墓图片

    [var1][var1][var1][var1]1990年10月,整个杭州上空蔚蓝如洗,秋风阵阵,天气十分不错,有一位名叫杜正贤的年轻人,刚刚参加考古队工作没多久,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能在考古工作中挖出举世闻名的国宝,改变了他的一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的一群农民在附近的小山坡上

  • 楚怀王被张仪用割地六百里的瞎话欺骗真的只是因为愚蠢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仪骗楚怀王,张仪用6里地骗楚怀王,张仪骗楚怀王是真的吗

    [var1][var1][var1]后世在回顾“张仪诓楚”的时候,一般认为是楚怀王个人过于愚蠢和天真,才上了张仪的恶当。但在本鬼看来,楚怀王之所以会被张仪割地六百里的瞎话欺骗,其中是有其特殊的战略背景和考虑,并不仅仅是楚怀王个人的愚蠢和天真。战国初期,楚国基本独霸长江流域,就连当时最强大的魏国也无法

  • 纸上谈兵的败军之将,赵括属于被低估的败将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括率领先锋军被围,大本营还有相当一部分赵军主力。赵括的意图是他和大本营一起夹击短路的秦军实现中心开花。然而大本营赵军不出击,他就被围死了,不得已而强行突围。长平胜仗就该狭胜军之威打下邯郸灭掉赵国,而不是回师之后又要出师攻打赵国,其实从军事角度来说,白起拒绝是对的,毕竟败仗的几率太大,他

  • 战国最后的名师:弟子成为秦朝、西汉丞相,门下名家辈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春秋战国秦朝著名人物,战国时期秦国杰出人物,战国时期有名相士

    此人就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荀子来到了齐国,因为这里有着天下最具影响力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由于荀子学问渊博,他先后三次成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主持学宫的工作。可是后来荀子受到了别人的诬陷,他于是来到了楚国。随着楚国的春申君被杀,荀子定居兰陵,最后终老于此。[v

  • 纸上谈兵-赵括?事实上长平之战并没有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var1]最开始,秦国没打算跟赵国过不去,它的主要目标是韩国。论实力,韩国在当时已经是二三流国家了,所以连战连败,放弃了大片的土地。最可怕的后果是,秦军把韩国切断,把一个叫上党的地方给孤立了。上党是韩国的一个边郡,在今天山西省的东南一带。因为上党这个地方地势很高,所以战略位置重要,号称“天下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