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藩王制度的弊端朱元璋难道看不出来?范蠡一语道破野心家朱棣心思

藩王制度的弊端朱元璋难道看不出来?范蠡一语道破野心家朱棣心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825 更新时间:2024/1/15 19:58:15

这位赤脚贱民出身的皇帝,放过牛、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参加过红巾军的造反运动,其彪悍的人生成长轨迹宛如一部励志大片,冠绝于历代帝王的漫长称帝心路。

而朱元璋尚未发迹前,在苛政猛如虎的元朝末年,其曾祖父至父辈作为破产的流民四处乞讨过活,朱元璋的童年就是在这样颠沛流离遭人白眼中艰难度日。

比至1343年,濠州城严重的天灾瘟疫肆虐,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和母亲陈氏等人先后在灾难中撒手人寰,幼小的朱元璋不得不和二哥用破门板抬着父亲的尸体到处寻找葬身之所,以至于“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成为多年后能吃饱饭的朱元璋最深情的回忆。

[var1]

也正是由于朱元璋饱尝人情世故的酸甜苦辣,因此,起兵称帝后的朱元璋对待家族亲人极其优渥,甚至由衷地发出了:“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的感叹。

在他看来,早年亲人间的痛苦经历塑造了朱元璋极度重视骨肉亲情的政治传统,他认为只要是朱氏子孙定能戮力同心保卫大明江山传诸于万世。

为此,他一口气将朱氏大家庭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了边疆做起了塞王,以确保大明万世稳固。

朱元璋虽是草民出身,然而,在他戎马半生的征途中,他也逐渐通览历史掌握了儒家文化要义,因此,他不可能不明白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和晋朝的“八王之乱”皆因分封建藩问题而引发骨肉同门的血腥厮杀,致使帝国疆域山河破碎的道理。

而英明神武的洪武大帝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亲情的束缚,依旧将大明万世基业托付给了皇孙朱允炆和儿子们共同治理。这种多元政治格局在强调大一统的古代封建社会是极端危险的政治举措。

为此,朱元璋手下的大臣叶伯巨一针见血地指出“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乱。愿陛下及诸王未至国之先,节其都邑,减其卫兵,限其疆域,以待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世为屏藩,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宗社,莫先于此。”

[var1]

朱元璋不仅没有虚心接受叶伯巨的提议,还将其下狱处死,并抛出“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的言论,可见此时亲情在朱元璋内心已经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而不久分封诸王已毕的朱元璋得意洋洋地告诉皇储朱允炆“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朱允炆反问道“‘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朱元璋也看出了门道便把“皮球”踢给了朱允炆问“汝意如何?”,朱允炆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思索良久也确实想不出更合适的办法只好长叹一声“是也,无以易此矣”!

由此来看,朱元璋很早以前就已经察觉出了藩王制度的弊端了,只是他始终坚信骨肉亲情大于一切,诸王必定同心协力捍卫大明万世江山。然而,权力就是一种会令人上瘾的“鸦片”,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人会枉顾唾手可得的既得利益,朱元璋显然是刻意忽略了权力本身所带来的血腥本质。他宁愿不拿骨血开刀也要维持这种多元并立的政治格局。

为了苦心经营生前确立好的多元并举的政治布局,朱元璋做了两件事。

[var1]

第一件事情就是巩固百年之后皇太孙的帝位大统。为了防止诸王串联对抗朝廷,朱元璋规定凡诸王进京必须单独觐见,不可同时入朝。老朱御殡归天前,甚至禁止各地藩王回京吊唁,燕王朱棣不顾朱元璋遗诏风尘仆仆赶赴南京结果被侄儿朱允炆以一道诏书劈头盖脸挡了回去。

不仅如此,朱元璋驾崩前还密受驸马梅殷辅佐新军建文帝,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梅殷最终还是投降到了朱棣麾下。除了作出以上政治布局和人事安排,朱元璋面对朱允炆强藩环伺的处境给他留下了耿秉文这样明朝初年血腥大屠杀中残留的守城名将耿秉文,但从事后的情况来看,耿秉文也没能守住朱棣的燕然铁蹄。

朱元璋做的第二个维持多元政治格局的便是巩固藩王的政治地位。洪武二年(1369年),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大明开国初期依照太祖的意图制定了《皇明祖训》,意在千秋万世遵照朱元璋的初衷治理国家。这部典籍的杀青意味着确立了明朝建国后历代皇帝的行动轨迹和治国方向。

然而,在《皇明祖训》中却有“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样坑害子孙的教条。也正是有着如此奇葩的祖训,朱棣起兵时冠冕堂皇地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并藉此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最终令仁政爱民的朱允炆神秘失踪。

除了坑孙害子遗祸百年的《皇明祖训》,朱元璋还实打实地给各地藩王配备了战力不俗的甲兵锐士,特别是对戍守边疆带兵十万的朱棣赐予了“节制沿边士马”孤悬于朝廷之外的绝对权力。朱棣也正是凭借着老皇帝的信任一路纵情疯狂做大北部军马,燕军战力更是爆表无敌于天下。

[var1]

朱元璋这种生前模棱两可的多元政治布局,在他死后很快如一枚“定时炸弹”诱发了震惊寰宇的大爆炸。朱允炆也在如坐针毡的皇帝宝座上战战兢兢,于是听从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一口气削掉了五个藩王的封国,各地藩王人心惶惶全国各地很快陷入了不可逆转的恶性局势。

眼馋皇帝宝座多年的野心家朱棣此时看到了行将到来的混乱局势,索性祭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而在北方战场上的朱棣也凭借燕然铁骑打得耿秉文和李景隆的百万之众溃不成军,即便是在白沟河之战和夹河大战中险些命丧沙场的朱棣,却也出奇凭借着几阵怪风扭转了战局,让本来造反险遭不测的燕军起死回生。

多年之后,朱棣回忆起了这两起连续发生在惨烈厮杀战场上的“神风”,也不得不由衷感叹道“此天授,非人力也”,而反观朱允炆喊出的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成就了朱棣刀枪不入的保命“护身符”,以此来看朱允炆的迂腐可谓登峰造极,套用范蠡的话来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而从整个靖难之役的进程来看,朱允炆神一样操作的人事编排能力恰好开了一代雄主永乐大帝的传奇帝王生涯。

参考资料:《明史》、《皇明祖训》

更多文章

  • 重耳:被亲爹追杀,逃亡19年,饿到讨饭,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重耳的逃亡过程,重耳逃亡的真实例子,重耳逃亡历史背景

    [var1]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大家都在热议“齐桓公”,与其并称“齐桓晋文”的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的道路与齐桓公小白的人生轨迹很相似,都是非嫡长子因内乱流亡国外后回国做上国君,并且任人唯贤、心胸豁达、重振朝纲、励精图治,当上了中原霸主。 而且,晋文公的流亡之路更加坎坷艰辛,在流亡的过程中,重耳

  • 人们为何热衷与三国而非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与战国的区别,战国历史为什么没有三国出名,战国和三国谁厉害

    [var1]首先,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如果只依赖史官惜墨如金的记载,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度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配合上民间文学著作的宣传,其传播效果很可能达到妇孺皆知的效果。而对于描述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列国志》,不仅罗贯中名声要高过冯梦龙,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更

  • 欧冶子铸龙泉宝剑,成就千年不朽传奇:楚王一挥剑,晋国死伤无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欧冶子八大名剑,欧冶子个人资料简介,欧冶子电视剧

    当黄河上中游最初以部落联盟存在,首先崛起的东进炎黄部落与西扩的蚩尤部族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后,双方在涿州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动,黄帝九战九败始终不是兵强马壮的蚩尤部对手,后来黄帝部族在玄女族的帮助下制造了指南车,并及时抓住战机,一战定乾坤,砍下了蚩尤的头颅,至此以黄河流域为主题文化的华夏民族联盟

  • 白起活埋40万降卒,为何将240个小孩放归赵国?意义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起坑死40万赵军,白起坑杀40万赵军后赵国的反应,白起杀20万赵军之后还打仗了吗

    [var1]首先,白起之所以要坑杀40万赵国士兵,是因为自己军队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粮食来养活这么多赵军俘虏,但是又不能轻易将这些士兵放走,因为他们日后必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因此白起只能选择活埋的方式处理这些赵国士兵,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让赵国知道自己做了这件事情呢?[var1]于是白

  • 秦王没有防备,为何荆轲还是失败,三个失败原因,值得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荆轲为什么刺杀秦王,秦王对荆轲评价,历史上秦王是被荆轲杀死的吗

    [var1]但是他是一个失败者,专诸的名气虽然不如荆轲,但是专诸刺杀成功,改写了历史。关于专诸和荆轲的刺杀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荆轲杀的是没有防备的秦王嬴政,而专诸杀害的是有防备的吴王僚。那么专诸能够杀掉有防备的吴王僚,为和荆轲不能够杀掉没有防备的秦王?原因主要有三个。在说原因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专诸和荆

  • 三国最厉害的名将,曹操将他视为韩信,诸葛亮都怕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与诸葛亮谁最厉害,新三国曹操问徐庶诸葛亮才华如何,韩信曹操

    [var1]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韩馥出让冀州后,转投到袁绍帐下。被袁绍任命为校尉,常年率兵对抗总督北方四州的公孙瓒。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绍截获公孙瓒和儿子公孙续密信后,设计大败公孙瓒。公孙瓒自认末日已到,遂杀妻儿、姊妹后,引火自焚,时北方最强大诸侯从此陨落。校尉张郃因在攻打公孙瓒时屡立战功

  • 曹操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还有下半句,骂此人儿子是猪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谁,吴桐和仲谋大结局

    相信非常喜爱三国这部名著的大家一定都听过曹操那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但不知大家知不知道这溢美之辞的后面还有半句骂人的话。说起这句话的出处,还要从曹操率军攻破孙权营寨的那次说起,当时他们各自率军,战况胶着了一个多月,曹操其实是一个挺客观的人,虽然是敌人,当他看见他们安排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战船,精良

  •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是蜀汉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何不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死后诸葛亮活了多久,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有权力吗,梦想三国诸葛亮刘备

    1.合法性:刘备借自己是汉室后裔,以匡扶汉室之名,合法理由称帝。刘备死后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就只能是刘备的后代,刘婵才是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三国志·蜀·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

  • 刘备进川为何弃用诸葛亮,却带着庞统?你看庞统对刘备说了句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进川为何带庞统,庞统和庞统,为何刘备入川只带庞统不带诸葛亮

    我们来看蜀中之妙: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阜如山积。蜀中人物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地形能守能功,民生富足和美,人才济济一堂,拿下蜀中,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刘备心动是

  • 刘禅已经登基多年,诸葛亮为什么不放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诸葛亮死后刘禅为什么抄他的家,刘禅放权,阿斗刘禅诸葛亮

    第一个原因,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禅年龄还小,年仅17岁,虽然在古代来说,已经算很大了,但是刘禅的经验阅历很少,这也是刘备托孤的原因,刘禅目前还需要大臣辅佐,才能将治理国家这个重任给挑起来。而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托孤,指导着刘禅如何治理内政,亲贤臣,远小人。而此时的诸葛亮也不得不代替后主刘禅,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