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儒家不甘为统治者工具的反抗:春秋学派的“存三统”学说

儒家不甘为统治者工具的反抗:春秋学派的“存三统”学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77 更新时间:2024/2/17 15:05:41

[var1]

始终奉行仁德爱民之道的儒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苦苦思考,终于想出了一套解决之法——“存三统”,他们希望通过这套方法,实现朝代的和平过渡,而不再通过战争的方式。“存三统”思想诞生于西汉,由儒家春秋学派提出,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曾产生重要影响,那么它是因何应运而生的呢?

[var1]

一、推翻到被推翻——走不出的困局

走过混沌初开的原始社会,和天真烂漫的夏商周,历史进入了严肃冰冷的秦朝。一整套严刑峻法建立施行之后,秦朝君主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皇帝成为天下全体臣民的共同主宰,凌驾于任何规则之上,不管他们的行为有多么霸道无理,或如何昏庸无道,人们都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渠道加以约束和制止。这就导致了一个可怕的结果——既然无法从政体内部制约皇权,那就只有从外部将其摧毁。

于是历经五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盛极一时的秦朝,因为用权无度,仅仅存在十五年便分崩离析,在巨大的反抗浪潮中灰飞烟灭。更惨的是无辜的百姓,在颠沛流离中承受了数不尽的骨肉分离和生灵涂炭,生在乱世,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var1]

秦朝虽然因为暴政而灭亡,其接替者汉朝却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的体制,汉朝君主仍然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皇权。汉高祖刘邦“伐无道,诛暴秦”的英雄行为,被汉朝当作模范典型大加称颂。同时“起于微末”敢于挑战皇权的刘邦,在其后两千年中也一直成为底层反叛者争相效仿的榜样,而所有的效仿者最终也无一例外地重蹈覆辙,谁都打不破从建立到被推翻的死局。

[var1]

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社会经历了一场繁盛和衰落,文化经历了一场创造和丢弃,秩序经历了一场规范和破坏,人民经历了一场苦难和浩劫,正如诗人张养浩说的那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看似无解的轮回该如何打破?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寻求解决之道,“仁以为己任”的儒家,更是把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看作自己使命,并真的找到了可以付诸施行的方法。

[var1]

二、借势而上的儒家——骨子里并不温顺

儒家学派形成于中国古代思想大变革的黄金时期,奉行春秋大一统思想,致力于神化皇权和推行君臣之道,可是在百家争鸣的嘈杂声中,儒家的主张总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遭到舍弃。

到了汉武帝时期,历经无数个寒冬,儒家学派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真正成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并保持至高无上的“官学”地位两千余年。

[var1]

在我们的印象里,儒家常常是温文尔雅谦虚谨慎中庸低调的,他们讲规矩守礼仪懂仁爱重言诺,古代王朝统治者正是借助于儒家思想的这些特性,为皇权披上华丽的外衣,打着公正仁爱的旗号,行剥削压迫之事实。这样看来,儒家应该和统治者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他们只有为统治者服务,顺从皇权,依托皇权,才能保全自身,进而发展自身。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儒家表面上是温和的,骨子里却是刚硬的,他们并不甘心只作为统治工具存在,而是从诞生之初就秉持着更为远大的理想追求,那就是希望社会能够不断向前发展,最终走向太平之世。

[var1]

早在孔子编写《春秋》时,评价自己生活的周朝,稍早的商朝,和更久远的夏朝,分别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孔子对周朝的礼乐大加赞赏,对商朝颇有微词,对夏朝则毫不留情地批判,以此说明:每个朝代的制度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理想中的太平社会必将到来。

[var1]

后世的儒家继承孔子的思想,依据《春秋》经典的微言大义,发展出“春秋学派”,根据孔子关于社会不断进步的观点,提出了一种看起来略显奇怪的学说“存三统”。

[var1]

三、为理想而献身——儒家的反叛

儒家春秋学派指出,孔子生活的周朝,普天之下同时存在有三个朝代的政体和文化,分别是周天子领导的周王朝,由宋国代表的商朝遗存,和由国代表的夏朝遗存,其中宋国和启国都是由前朝王室后代掌管的小国,保存着前朝的礼仪规范和朝政制度。

三个朝代的统治并行于世,周朝是天命之所在,因此有权治理天下,宋国和启国代表的商朝和夏朝,由于落后而不符合时代要求,逐渐走下历史舞台,退居于小国而存在。每当有新的朝代建立,被取代的朝代也将退居为小国,而最遥远朝代的遗存启国就会永远消失,以此类推。“存三统”学说看起来有些不知所云,那么它到底在说明什么?有什么实际价值?

[var1]

其实“存三统”是儒家为解决朝代更替中难以避免的战乱和暴力而提供的一种方法。依据这一理论,皇权和天命的拥有者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不同家族之间相互传递,就像夏朝和商朝,它们落后于时代,因而被新的政权取代,但它们可以继续在世上存在,并没有立即消失,只是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已,皇室家族依然是安全的,这就为皇权的和平过渡提供了可能性。

“存三统”学说提出的时候,因为它能够证明汉朝制度是最先进的,又符合神化皇权的需求,确保了汉朝统治的正统性,所以起初皇帝十分赞同这一观念。可是统治者没有想到,“存三统”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作为汉朝取代前朝的理论依据,同样暗示着汉朝一旦落后于时代,也终有被取代的一天,而这一天很快便到来了。

[var1]

汉武帝时代在今天看来是仍一个颇具争议的时代,在当时人们更是把汉武帝当作暴君。在位五十余年,汉武帝大行征伐,横征暴敛,不恤民意,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百废俱兴的国家被他搞得民不聊生,以至民怨沸腾,于是当汉武帝魂归故里,各种唱衰汉朝之声便甚嚣尘上,其中就包括奉行“存三统”的春秋学派代表人物、大儒董仲舒的再传弟子眭翁。

眭翁拿出了“存三统”理念指出,汉室既自称舜之后,就应当具有尧舜禅让的气度,他还结合全国出现的各种怪异现象,比如死亡的枯树发出新芽,倒下的山石重新立起等等,说这些异象都是有圣贤之人从民间兴起的征兆,汉朝皇帝应该顺应天命交出皇权,让位于真正的贤人,主动退居小国之列。

[var1]

虽然眭翁的说法有官学儒学的经典作为背书,看似有理有据,可是将皇权当作私家财产的汉朝统治者,自然是无法接受他的说法,最终辅政大将军霍光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眭翁当众斩首。

从上面故事可以看出,恪守君臣之道的儒家,对统治者并不总是一味地服从,为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他们的反叛同样可以充满悲壮,然而仅凭一个理想化的学说,就想让统治者主动放弃皇权,显然是困难的。不过儒家办不到的事,政治家却可能办到,西汉和东汉的终结者王莽曹丕,之所以能够和平且“合法”地从汉朝皇帝手中接过皇权,无一不是因为借用了“存三统”理念。

[var1]

四、综述

总之,儒家春秋学派提出的“存三统”学说,是中华先民基于当时的社会现状,设想的一种通过和平方式实现朝代更替的合理方法。它制定的皇权平稳退出和过渡机制,既避免了从外部摧毁政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也保全和延续了皇室家族,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只是出于人性对皇权这种至高无上权力的极度渴望,除了王莽曹丕之类的帝位篡夺者真正实践过“存三统”理念之外,没有哪个当朝皇帝会心甘情愿拿这把双刃剑指向自己祖辈梦寐以求的宝座。

更多文章

  • 藩王制度的弊端朱元璋难道看不出来?范蠡一语道破野心家朱棣心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晚年如何制约藩王,朱元璋封藩王的恶果,朱元璋为啥要大封藩王

    这位赤脚贱民出身的皇帝,放过牛、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参加过红巾军的造反运动,其彪悍的人生成长轨迹宛如一部励志大片,冠绝于历代帝王的漫长称帝心路。而朱元璋尚未发迹前,在苛政猛如虎的元朝末年,其曾祖父至父辈作为破产的流民四处乞讨过活,朱元璋的童年就是在这样颠沛流离遭人白眼中艰难度日。比至1343年,濠州

  • 重耳:被亲爹追杀,逃亡19年,饿到讨饭,终成“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重耳的逃亡过程,重耳逃亡的真实例子,重耳逃亡历史背景

    [var1] 今年高考作文题目出来后,大家都在热议“齐桓公”,与其并称“齐桓晋文”的是晋文公,晋文公重耳的道路与齐桓公小白的人生轨迹很相似,都是非嫡长子因内乱流亡国外后回国做上国君,并且任人唯贤、心胸豁达、重振朝纲、励精图治,当上了中原霸主。 而且,晋文公的流亡之路更加坎坷艰辛,在流亡的过程中,重耳

  • 人们为何热衷与三国而非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与战国的区别,战国历史为什么没有三国出名,战国和三国谁厉害

    [var1]首先,在笔者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如果只依赖史官惜墨如金的记载,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度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配合上民间文学著作的宣传,其传播效果很可能达到妇孺皆知的效果。而对于描述三国时期的《三国演义》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列国志》,不仅罗贯中名声要高过冯梦龙,三国演义的影响力,更

  • 欧冶子铸龙泉宝剑,成就千年不朽传奇:楚王一挥剑,晋国死伤无数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欧冶子八大名剑,欧冶子个人资料简介,欧冶子电视剧

    当黄河上中游最初以部落联盟存在,首先崛起的东进炎黄部落与西扩的蚩尤部族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后,双方在涿州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动,黄帝九战九败始终不是兵强马壮的蚩尤部对手,后来黄帝部族在玄女族的帮助下制造了指南车,并及时抓住战机,一战定乾坤,砍下了蚩尤的头颅,至此以黄河流域为主题文化的华夏民族联盟

  • 白起活埋40万降卒,为何将240个小孩放归赵国?意义何在?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白起坑死40万赵军,白起坑杀40万赵军后赵国的反应,白起杀20万赵军之后还打仗了吗

    [var1]首先,白起之所以要坑杀40万赵国士兵,是因为自己军队之中并没有那么多粮食来养活这么多赵军俘虏,但是又不能轻易将这些士兵放走,因为他们日后必将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因此白起只能选择活埋的方式处理这些赵国士兵,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让赵国知道自己做了这件事情呢?[var1]于是白

  • 秦王没有防备,为何荆轲还是失败,三个失败原因,值得学习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荆轲为什么刺杀秦王,秦王对荆轲评价,历史上秦王是被荆轲杀死的吗

    [var1]但是他是一个失败者,专诸的名气虽然不如荆轲,但是专诸刺杀成功,改写了历史。关于专诸和荆轲的刺杀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荆轲杀的是没有防备的秦王嬴政,而专诸杀害的是有防备的吴王僚。那么专诸能够杀掉有防备的吴王僚,为和荆轲不能够杀掉没有防备的秦王?原因主要有三个。在说原因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专诸和荆

  • 三国最厉害的名将,曹操将他视为韩信,诸葛亮都怕他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与诸葛亮谁最厉害,新三国曹操问徐庶诸葛亮才华如何,韩信曹操

    [var1]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韩馥出让冀州后,转投到袁绍帐下。被袁绍任命为校尉,常年率兵对抗总督北方四州的公孙瓒。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袁绍截获公孙瓒和儿子公孙续密信后,设计大败公孙瓒。公孙瓒自认末日已到,遂杀妻儿、姊妹后,引火自焚,时北方最强大诸侯从此陨落。校尉张郃因在攻打公孙瓒时屡立战功

  • 曹操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还有下半句,骂此人儿子是猪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是谁,吴桐和仲谋大结局

    相信非常喜爱三国这部名著的大家一定都听过曹操那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但不知大家知不知道这溢美之辞的后面还有半句骂人的话。说起这句话的出处,还要从曹操率军攻破孙权营寨的那次说起,当时他们各自率军,战况胶着了一个多月,曹操其实是一个挺客观的人,虽然是敌人,当他看见他们安排的训练有素的军队、战船,精良

  • 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是蜀汉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为何不自己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备死后诸葛亮活了多久,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有权力吗,梦想三国诸葛亮刘备

    1.合法性:刘备借自己是汉室后裔,以匡扶汉室之名,合法理由称帝。刘备死后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就只能是刘备的后代,刘婵才是蜀汉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三国志·蜀·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乾祗降祚,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考省《灵图》,启发谶、纬

  • 刘备进川为何弃用诸葛亮,却带着庞统?你看庞统对刘备说了句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备进川为何带庞统,庞统和庞统,为何刘备入川只带庞统不带诸葛亮

    我们来看蜀中之妙: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时有管弦之乐。所产之物,阜如山积。蜀中人物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地形能守能功,民生富足和美,人才济济一堂,拿下蜀中,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刘备心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