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在历史各个王朝都是头等大事,涉及国本和国运,历代君主也都十分重视。我们大多历史书籍都是平面政治历史,很少从民众的角度去书写历史,这是我们历史书籍的短板之处。所以,看待历史,应该有透过历史记录的眼光,或者说正确的历史观,来考量问题的真相。立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王朝的延续,试问哪个郡王不愿意立一位优秀且能持续保障王朝延续的后继之君?
问题来了,皇帝的儿子众多,谁优秀?谁能在位之时能够大展宏图,真的很难一时判定。所以,自古以来,立储之事也是最为伤皇帝脑筋的事。因为人是多变的,而且还会演戏,有的人耿直,有的人圆滑,有的人世故,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立储立长便成了章法,免得众皇子为了皇位挣得头破血流,大不了多花点时间来培养和训练这个长子。因为如此,也诞生了无能的或者优秀的长子,不一而足,那就看上天的造化了。
后来,到了清王朝,康熙一代,九子夺嫡造成了很大的内卷,雍正皇帝吸取教训,改用秘密立储的方式来确定继承人,这种方式的改良,却也基本保障了后续之君的英明,所以,大清大多数皇帝,从历史所有的记录来看,都还是比较英明的。但是后来由于皇室血脉不足,被某些阴谋家所利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历史都是后世而修。按道理,无论是何朝何代,皇帝的教养应该都是精英性质的,所以,除部分皇子烂泥扶不上墙外,大多数应该还是很优秀的,只不过一个王朝成立久了,各个阶层的利益开始固化,就像一潭水,没有了流动性,便开始腐朽,利益阶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用皇权开道,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危机,新的势力打破旧的秩序,开始新一轮王朝更替。史家便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将这一切过错推给那个倒霉的皇帝。
所以,不管什么王朝,利益阶层对利益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分析任何历史现象的核心因素,人或者事皆是如此。
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门生故吏也是遍布朝野,在康熙和雍正手里,张廷玉都能得势,但是到了乾隆那里,是不是还能够一帆风顺,一朝天子一朝臣,真的很难说。而他最为关注的,当然是自己的既得利益。因为包括康熙皇帝在内,都曾向他保障,自己死后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是臣子最高的荣耀,在一个王朝里,没有几个人会有这样的荣耀,不仅仅是为他自己,还包括他的子孙。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老了的张廷玉是非常害怕自己的利益被剥夺的。
而这一切,很可能就在皇帝的遗旨里面。空口无凭,有了皇帝的旨意,留下了字据证明,自己的利益才是最好的保障。当然,张廷玉也有点迂腐,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皇帝要真想动你,会找到一万种办法治你,皇帝不想动你,也会找到一万种办法保护你。张廷玉的这种做法,似乎是对乾隆皇帝的不信任,所以,他在乾隆那里也没讨到什么好处,最后被乾隆皇帝所不肖。
张廷玉根本没必要心急火燎的让太监找另外一道密旨。干了两朝了,思维在固化,新的势力在诞生,最好的办法是退让,随着旧势力的淡化走出历史舞台,这样,还能得到新势力的尊重。像乾隆皇子这样的智商,还看不出你那点小九九?我都看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