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11月13日,掌管大清朝60多年的康熙皇帝在北郊畅春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对于康熙来说,他这一生是“绝对值”的,几多欢喜几多愁,身后的事情,康熙双手一摊,也交给了自己的儿子们。 康熙的儿子有很多,但在他死时,真正伤心的却没有几个。 不少皇子在康熙死后甚至还会长舒一口气,顺便说句:终于还是死了。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有个疑问,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一个皇帝的死不是很正常吗,康熙又不是神仙,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为何他的有些儿子却盼着他早点死,甚至还能把“终于”二字给用上呢? 这是因为 康熙活得实在太久了,康熙的四皇子胤禛自从被确立了继承人之后,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而胤禛的兄弟们,尤其是有能力争夺皇位的那些兄弟,也希望在康熙死后来一场正面的较量,毕竟皇位很香,香到可以让人迷失心智。
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接下来会一败涂地,并将度过生不如死的余生,或许他们反而会迫切地希望康熙可以再活500年。 不管胤禛的这个皇位来的正不正,他最终还是登上了皇位,并且在这个位子上坐稳了,此后我们更习惯称之为雍正,而他继位之后,就对自己的兄弟们来了一次特别的关照,有些被安排去守陵,也有些被软禁,还有些直接丢掉了自己的小命。 所以在雍正心中“兄弟骨肉”等词语那是高危雷区,可以说是触之即死,而雍正继位之初就被一位臣子揭了伤疤,不过震怒过后却反夸此人:我也佩服他胆子大。 这位大臣叫孙嘉淦(音gàn),他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看。 孙嘉淦:一群懦夫,看我直言进谏。 胤禛继位之后,总感觉背后有人议论,但凡这些大臣一碰头,胤禛就觉得是在议论他的皇位得来的正不正,为了把自己皇位得来的正统昭告天下,他就想了一个办法。 皇帝继位之后,为了显示出与前朝的不同,往往会为自己起个与众不同的年号,而胤禛继位后对自己的年号,倒是没费多少心思,他直接定年号为雍正,这个年号的意思就是我雍亲王得位很正,你们这些喜欢嚼舌根子的人,就洗洗睡吧。
不过也正是因为雍正即位是经过一番血战的,所以导致了他即位之初脾气很怪,对于康熙留下的臣子们也是将信将疑,有了这样一位皇帝,底下臣子自然也是心惊胆战,但是大多都选择了忍耐,想不忍耐也行,那就得提着脑袋去进谏。 还别说, 中国自古就不缺少这样的人,孙嘉淦就是其中一个,当雍正向臣下征集治国方针的时候,他就对雍正提了三个建议——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雍正:翰林院还能容得下此等狂生? 雍正看着臣子所提的不痛不痒的建议感觉很是困乏,不过当他看到孙嘉淦的奏折时,那是暴跳如雷,仅仅“亲骨肉”三个字,就让雍正坐不住了,因为这让雍正认为是在揭他的伤疤。 雍正对自己的兄弟什么样,我们上文已经提到,可是说兄弟之情,是雍正的雷区,别说大臣,即便是雍正的妃子也不敢轻易说这方面的话。 雍正的怒火要释放,他就召集大臣来开会,差点就把孙嘉淦的奏折扔在了翰林院掌院学士(孙嘉淦的上级领导)的脸上,并且直言:翰林院还能容得下此等狂生?
气氛很是严肃,臣子无人敢说话,就在这时候身为辅臣的朱轼在旁边说话了,他说: 孙嘉淦此人确实狂妄,但是我却佩服他的胆量。 雍正听了朱轼的话,沉默了一会,渐渐地气也消了,于是大笑说: 朕也佩服他的胆量。 就这样,孙嘉淦的敢言直谏在雍正一朝算是出了名,而雍正事后也召见了孙嘉淦,并把他从七品官员提到了四品官员。 御前太监:皇上的御笔你也敢动? 如果单说这一件事,或许孙嘉淦有些赌博的心理,还不足以说明他的耿直,我们接着来看孙嘉淦的另外一件事。 有一次雍正就让手下大臣举荐优秀的人才,孙嘉淦自然义不容辞,也为雍正举荐了一个人,雍正就把此人招来,看看他的水平到底多高,不过考察一番,他发现孙嘉淦举荐的人其实也不怎么样。 当他把自己的意见告诉孙嘉淦的时候, 孙嘉淦却不乐意了,坚持说自己举荐的人是人才,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和皇帝顶嘴,这不是找着让皇帝难堪,并且告诉所有人雍正看人不准,这下可把雍正给气坏了。
他就责问孙嘉淦,此人你敢不敢保他。 孙嘉淦倒也不示弱,直接回到:敢保。 雍正更加怒不可遏了,直接把自己桌前的笔扔了下去,而孙嘉淦倒也不客气,直接把雍正的笔给捡了起来,这下所有人的脸色都不对了,因为皇上的笔是臣子不能碰的,那叫御笔。 当孙嘉淦拿着皇帝的笔要在保状上签名的时候,一位御前太监高呼:大胆,皇帝的御笔你也敢动? 这一嗓子把孙嘉淦给喊愣了,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礼,于是就把御笔双手举过头顶,检讨:皇上的御笔,臣下不敢握。 雍正气得直呼:你还知道有君父啊?
所有人都知道孙嘉淦这次是真惹祸了,而刑部也按照大不敬的罪责定了孙嘉淦死刑,并且把这一决定呈报给雍正裁决。
开始刑部的人左等右等也没等来雍正处决孙嘉淦的回复,等到刑部的人去问的时候,雍正却回答说:孙嘉淦这人确实狂妄,但是却正直,这样的臣子我喜欢,放了他吧。 就这样孙嘉淦成为了雍正心目中的铁骨诤臣,雍正死后,孙嘉淦继续为乾隆效命,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之后得以善终,享年71岁。
而从孙嘉淦的生平事迹上来看,我们也不难看出,雍正其实也有明君的一面,只不过被他后来的暴虐所掩盖罢了。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清史稿·孙嘉淦传》等。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