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708年,李隆基任潞州别驾的时候也带上了王毛仲。身在潞州的李隆基,身边常常跟着两个保镖,即王毛仲和李守德,两人保护李隆基的安全,也替他去做各种事情,尤其是王毛仲,人比较机灵,看到李隆基喜欢结交别人,他就没事的时候也帮李隆基结交当地的一些人,将他们笼络到李隆基身边。
李隆基在潞州很结交了一些人,这些人对他将来成事都起了不小的作用。不过李隆基在潞州的时间并不长,710年,唐中宗决定在南郊举行祭祀,李隆基等李唐王室成员都被召回京中参加这次祭祀,这对于李隆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他带着自己的亲信回到长安,举行了祭祀,并在长安城中住了下来,还没有等到离开的时候,京中就乱了,这一年的六月,唐中宗去世了,韦后临朝称制,真正的动乱到来。没有人愿意再来一个武则天,况且韦后实在比不得武则天,既没有武则天的能力,也没有儿子,无论怎么看,韦后都是不可能成功效仿武则天的。
所以在韦后准备控制朝廷的时候,很多大臣们也有了别的心思,尤其是李唐王室,怎么可能容许韦后坐上那个位置呢?李隆基自然也有了别的心思,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自从李隆基回到京城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划,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贴身小跟班,自然尽心为李隆基办事,比如和万骑结交,比如对李隆基结交的人格外看重,谨慎对待。
很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就达成了共识,将韦后等人除掉了,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其过程自然也是凶险万分的,毕竟李隆基的实力并不是很强,而在他们搞事情的时候,王毛仲却怂了。
他这个一直跟随李隆基的随从却在关键时刻害怕了,躲了起来,没有跟随李隆基进入禁苑,等李隆基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因此并没有派人去找他,而是加紧行事速度。
等到韦后等人都被除掉了,京中稳定下来后,王毛仲才出现了。李隆基觉得王毛仲一直以来还算听话,能力也不错,虽然这次没有跟着,但毕竟也没有将事情透露出去,于是依旧如从前般对待王毛仲,还让他做了将军,后来李隆基在登基这件事上,王毛仲是出了大力的,这也不枉李隆基对他甚好。
王毛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李隆基养马、牛、羊等,他非常尽心,不仅将这些牲畜养的膘肥体壮,还增加了数量,并且他让人种植牧草饲料,不仅为李隆基节省了很多钱,还增加了收入,这让李隆基很是高兴,而王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很多人都害怕他,不敢冒犯他,那个时候,他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官员。
李隆基对他也是很好,不仅赐给他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加开府仪同三司,他的两个妻子也都被封为国夫人等等,随着李隆基对他的宠爱,王毛仲渐渐开始骄横跋扈起来,看不起宦官,和他结交的人很多人行不法事,而他自己还想做兵部尚书,只不过被李隆基拒绝了。
王毛仲的儿子出生后,李隆基很看重,在娃的三日宴上,特意让高力士到王毛仲的府上,赐了很多的金银财帛,还给了这娃子一个五品官职,这赏赐不可谓不重。但王毛仲似乎并不觉得这赏赐很重,他还让高力士到近前去看他的儿子,指着娃对高力士说:”此儿岂不消三品官?“
当时的高力士正好是正三品的官职。也不知道王毛仲是在嘲笑宦官高力士还是觉得李隆基给的这个官职太小,总之,他就这样问了高力士这句话。高力士看到这样放肆的王毛仲,心里很不高兴。
高力士本就很不喜欢王毛仲,回去自然好好将这句话告诉了李隆基,而且还让李隆基知道王毛仲就是觉得这个官职太小,觉得自己的儿子应该得个三品官。李隆基那叫一个气啊,他是这样说的: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
翻译过来就是,当初除掉韦氏的时候,他害怕失败了会被杀,所以躲起来不参加,我并没有怪他,现在他居然敢这样,他想干什么?没点数吗?
高力士自然乐意见到李隆基和王毛仲之间有隔阂,眼看着李隆基对王毛仲不复从前,高力士趁热打铁对李隆基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于是李隆基更加不信任王毛仲了。
而王毛仲还不知道收敛,他居然找太原军器监索要武器,严挺之将这件事告诉了李隆基,李隆基怕王毛仲有了别的心思,就下旨将他贬官外放,同时被贬的还有王毛仲亲近的人以及他的几个儿子。
而王毛仲被贬之后也并没有蹦跶几天,就在永州被缢杀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怪就怪王毛仲实在不知道收敛,不懂得为人臣子的本分,仗着自己是李隆基的宠臣,生出了很多不该有的心思,却对李隆基的疏远毫无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