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此将领功绩赫赫,征战半生伤痕50处,其中一个令他被后世忽略

北宋此将领功绩赫赫,征战半生伤痕50处,其中一个令他被后世忽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206 更新时间:2024/2/6 8:17:11

纵观历史,文官争于朝堂,武官战于沙场。如果说文官可以用笔墨来记载荣耀,那武将身上的伤疤就是无言的“军功章”。在冷兵器时代,将士们基本都是近身搏斗,刀剑无眼,身手最好的将军也不可能一辈子在战场上都全身而退,越是勇猛的将士就越是冲在前头,受的伤就越多,相应的功勋自然也就越大。

比如唐朝初年,有人诬陷大将尉迟恭造反,后者不辩不语,在大殿上把上衣一脱,满身伤疤都是为李唐江山付出的铁证,众官低首无言,太宗大加赏赐,登府言谢。相比威服四方的大唐,宋朝总是给人一种孱弱之感,被辽、金、西夏欺负得几乎无力还手。说起来,这一弊病与宋朝得国太易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篡位,才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因而对武将特别提防。

有宋一朝,始终是重文抑武,甚至还以文官统制武官,所以真到打仗的时候,武官也就不那么给力了。好不容易有岳飞这样的强将,也在皇帝的猜忌之下含冤而逝。不过今天子渊要说的这位将领,打了一辈子仗,却依然备受皇帝信任。他就是北宋初期的抗辽名将——秦翰。从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起,秦翰就开始参与统一全国的战争。由于作战勇敢、文武兼备,秦翰在太宗时期出任兵马都监,灭北汉攻大辽。

宋辽“高粱河之战”,宋军大败,太宗赵光义本人被围。危难之际,正是秦翰率领一支奇兵,绕到围城辽军后方展开突袭,一举斩敌上万,才使局势急转,太宗顺利得以脱身,立下了救主之功。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澶渊之战中,面对接连获胜的辽军,秦翰毫无畏惧,坚持在守城一线,曾连续七十多天没有脱下盔甲。辽军攻城时,他率领军队严阵以待,自己更是亲自在城头督战,其部下张环射杀辽国大将萧达凛。主将一死,辽军气势大灭,遂转而与宋进行和谈,随后才有闻名后世的“澶渊之盟”。

驻守西北之时,秦翰依然立下赫赫功绩。他见西北党项部族崛起,于是乘其内乱之际,还出兵占领西北要地夏州,随后又向宋廷申请追捕党项首领李继迁。由于皇帝的短见,秦翰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虽然他反复强调夏州对于稳定西北局势的重要意义,但皇帝仍命他放弃夏州。直到十余年后“宋夏战争”爆发,皇帝才想起秦翰当初的远见卓识,无奈已悔之晚矣。客观地说,秦翰对党项的打击仍然使西夏政权建立推迟了数十年之久,称得上居功至伟。

几十年的战场搏杀,使得这位名将浑身伤痕累累,史料记载其“前后战斗,身被四十九创”,忠诚勇武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他身上其实共有50个疤痕,除去战场上所受49处伤口之外,另一个则是给他带来巨大伤痛又不愿别人知晓的难言之隐——秦翰受过宫刑,是一名太监。说起来,秦翰身形魁梧、举止大方,战场上更是悍勇异常,不知情的人根本不会想到这是一名受过宫刑的人。这是他一生无法言说的伤痛,也是他被后世遗忘的原因所在。毕竟古代文人对于宦官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偏见,所以对他的战功有意地轻描淡写。英雄不问出身,后世史家对于这位名将显然是有失公允了。

参考文献:

《宋史·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续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二》

更多文章

  •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郑和下西洋郑和是太监吗,朱棣为什么要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郑和的贡献

    从这件事我们就能看出来,从明成祖到明宣宗,两位皇帝对郑和而都是非常支持的。明成祖这边不用说了,航行的想法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对于完美贯彻自己命令的郑和态度一直非常好。而明宣宗这边待郑和也不薄。郑和因为建造“龙船”受到了明宣宗的赏赐,准许了他修建净觉寺的请求。至于郑和没有被后来的皇帝针对,这其实不难理解

  • 赵匡胤扭转了五代十国武将篡位的局面,仅仅只靠杯酒释兵权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夺取统治权,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历史小故事

    赵匡胤最成功的地方不是当了皇帝,因为皇帝在五代十国时期根本不值钱,三五年就换一个,赵匡胤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终结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篡位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节度使要是权倾朝野,他要是不篡位大家都替他着急,比如李嗣源、石敬瑭、郭威等,他们都是权势大到一定地步之后造反或者篡位建立新朝,为什么赵匡胤能够

  • 明朝究竟亡于哪一年?史学界众说纷纭,但肯定不是1644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1644年明朝虽然首都北京失守,崇祯皇帝上吊自尽,但是明朝还掌握着中国大部分的领土,只是北方被大顺军和入关的清军占领,天下究竟鹿死谁手,1644年绝对没有分出胜负,不管是李自成、多尔衮还是南明都有机会。历史上多次有过国都沦陷、政府南移的先例,比如西晋、北宋,政府南移后又有了新的政府,虽然从后人的角度

  • 此人本是明代大汗之妻,却主动下嫁7岁曾孙,铁血统一蒙古草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代蒙古三大部落,明代最重要的蒙古史,明代蒙古将军

    众所周知,明朝建立后,蒙元势力仍妄想卷土重来,明军在进行数次北伐后才将“黄金家族”赶回草原,继续过着放马牧羊的生活。此后大明王朝一直秉承着“分化打压”政策,使蒙古内部四分五裂,久久不能统一。不过在一位彪悍女子的努力下,草原上实现了元朝灭亡后的唯一一次大一统。她就是明朝时期的蒙古女子满都海。满都海,一

  • 摧毁大明拿到主角剧本,李自成怎么还是败了?看他称帝后干的好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大明末年李自成,大明是怎么败给李自成的,大明对李自成的评价

    “月夜贪看击剑晚,星辰风送马蹄轻。”李自成虽然屡屡战败被擒,但一直不改意气风发,最终就在一鼓作气之下攻破北京,灭亡大明。李自成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犹如昙花一现,仅在位42天就走到末路。他究竟为何失败?01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占据西安后,集结了所有兵力开始向北京进军,这次他

  • 朱棣得宁王8万人马援助时,答应和他平分天下,事成后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和宁王借兵,朱棣抢了宁王多少兵马,朱棣对宁王的态度

    其实宁王当初之所以帮助朱棣,压根就不是相信了平分天下的承诺,而是为了自保。如果未来的时候朱棣把朱允炆灭掉了,那么自己肯定会死得非常惨。相反,如果自己选择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多半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估计是鸟尽弓藏的结局。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最后宁王还是选择帮助朱棣。在朱棣成功夺取天下之后,相信大家肯定以

  • 宦官专权哪朝强?既不是东汉,也不是大明,北宋更是排不上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到明朝后期宦官是如何专权的,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宦官专权严重的三个朝代及特点

    东汉宦官专权的情况比较严重,自章帝之后,东汉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外戚与宦官的相恨相杀,其中最出名的是十常侍乱政——张让等人把持朝政,君昏奴奸,最终葬送了汉家基业。张让等人把持朝政,也要靠汉灵帝这个著名的昏君来配合,张让等人靠着种种计谋,蒙骗皇帝,实现自己的目的,皇帝一死,没了靠山,就轻易的被外臣剿灭了。

  • 此人本是北宋宦官,靠模仿皇帝笔迹受到重用,还自称是苏轼亲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苏轼三父子资料,北宋最著名的大臣,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众所周知,宋徽宗曾提拔了一位有名的太监将领童贯。此外,他还培养了一位隐蔽在皇宫中的太监宰相——梁师成。梁师成本身并没有什么才华,除了聪慧狡黠以外,只有一点点基本的写作能力。当贾详死后,梁师成接班,专门负责外出传达圣旨。有意思的是,梁师成长相老实,不熟悉他的人,还以为他是个忠厚之人,实际上他却是非常奸

  • 朱棣说了四个字,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大学士,被埋进雪中冻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永乐第二十二年朱棣都做了什么,朱棣评价永乐新政,朱棣永乐

    解缙在文学上的贡献是很大的,他有自己的著作,除此之外还是《太祖实录》和《列女传》的总裁,更是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但这样的一位大学士,在官场上的表现却一言难尽,动不动就被贬出京城,动不动就遭人嫉恨,最终更是因此丢了性命,解缙死得很惨,他是被灌醉后直接拖到外面被埋进雪里冻死的。说起来,解缙小的时候就

  • 为何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却是太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元璋赵匡胤,赵匡胤和朱元璋的历史评价,刘邦朱元璋李世民赵匡胤谁厉害

    在这不长不短的几句话里,一般都会说这个人生前对社会,家庭做出的贡献,并赞扬他性格中好的一面。逝者为大,这种做法没什么问题。古往今来,为表达对去世者的尊敬,都是按照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来的。无论是生活在草屋里的平民百姓,还是高居庙堂的九五之尊,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都遵守了这个规定。不过君主毕竟和普通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