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的名人那么多,为什么金庸先生,只给袁崇焕写了一篇人物评传

明朝的名人那么多,为什么金庸先生,只给袁崇焕写了一篇人物评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942 更新时间:2024/1/25 3:01:41

第一个消息,是曾扬言六万人就可以把女真铁骑干趴下的王化贞,被女真人痛打一番之后,赶出了辽西。

第二个消息,是刚来兵部不久的一个小主事,突然人间蒸发了。

女真自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到“满万不可敌”的女真军队占据辽西,前面其实已经经历过了两次打仗。

公元1619年,距努尔哈赤正式和大明叫板已经过去了两年,大明的抚顺已经在留下上万人的明军尸体后,成了努尔哈赤南侵的跳板。眼瞅着努尔哈赤还要“得寸进尺”,大明在“百忙之中”抽调了一支多国部队,开始正式北伐女真。

这支部队有大明自己的十八万人,努尔哈赤的世仇叶赫部出兵二万,当时还是大明属国的朝鲜也派了二万人,当时努尔哈赤的手里大概总共有六万能战之人。从纸面实力看,大明怎么也不可能输。

但是,努尔哈赤成天抱着《三国演义》看,那里面以弱胜强的战例可不少,而且核心的战法也很简单,不过就是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在局部战场上,以优势兵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当时的大明兵分四路,努尔哈赤只逮着西路打,结果未战已定。

大明和女真的第二次交锋,是沈阳、辽阳之战。当时经略辽东的本是熊廷弼,他在辽东时,勉强把那个烂摊子刚拾掇好,他就因为一些文官的“饶舌”而被迫离开,接替他的是擅长水利的东林党人袁应泰。

袁应泰是个好人,在水利上也很建树,但是他对于军事远不如熊廷弼,他本计划主动出击,然后收复抚顺,结果他还没出门,就被女真拿下了沈阳,又把他给堵到了辽阳。面对兵临城下的女真人,袁应泰很有气节地选择了自焚。

等到熊廷弼再次被用时,东林党又派出了他们的嫡系王化贞,前去“配合”熊廷弼。当时熊廷弼建议朝廷谨慎用兵,但是王化贞却口出狂言,结果大败而回。

有人在梳理这三场大战时发现,这三场大战的负责人,全部都是进士出身,也就是说他们都不算是“正经”的武官。而且有心人还发现,这三场大战之所以失败,除了他们本人不争气之外,和大明整体不给力有一定关系。

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明朝自万历以后,皇帝们要么比较短寿,要么不够勤勉,总之一句话,大明的当家人根本就没有当家人的样子。皇帝都对自己的家业不在乎,光顾着自己享受,那么“打工”的大臣又能有几人用心做事呢?

大臣一旦松懈了,那么基层就更不用想了,据熊廷弼给皇帝的奏章说:

当时边镇的守兵,因为后勤补给跟不上,导致他们一个个穿得都像是乞丐,手里的武器也是残缺不全,以至于他们根本就没什么斗志。一些骑兵甚至为了能不上战场,竟然把自己的马给弄得半死不活,以他们现在的状态,就是孙武再生也很难奏效。

那么大明的敌人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满万不可敌”,详细一点说呢,就是人家的部队大部分是骑兵,而且他们身上的装备,已经都是制式武器,而且人家当时的军备生产已经产业化。女真的当家人努尔哈赤,曾经在明朝守边大将李成梁手底下带过,自己有非常善于总结,当时的女真可以说是要士气有士气,要实力有实力,要经验有经验。

以大明的体量,如果从上到下开始奋发图强,各级领导干部团结一心,那么大明也不是没有希望,但是当时的大明皇帝都出自深宫,他们没经历过大场面,比较近的祖辈又都不怎么争气,所以偶尔有一个好苗子,也未必能起多大作用。

而此时的大明官场中,不光谈不到团结一心,还纷争不断,谁也见不到别人好,尤其是立有军功的人更容易遭到同僚的“仇视”,就是皇帝也不会对在外领兵的大臣完全放心。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个兵部的小主事“消失”了,他不是怕回家躲太平去了,而是单身匹马地跑去了边关一线,他跑去看了一圈之后,并没有被边关的现实情况吓到,反而对上级信心满满的说,自己出马一定可以守住边关,当时没人愿意揽这活,于是大家就把这个出力未必讨好的活给了他。

这个小主事的名字叫袁崇焕。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没有人真的相信袁崇焕能守住边镇,更不会对这个进士出身的文人有什么期待。但是,他经营辽东之后,势不可挡的女真铁骑开始止步不前了,然后朝廷接连又收到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的喜报,就连神一般存在的努尔哈赤,也间接的死在了他的手里。

以他的盖世功勋,朝廷怎么封他都不为过,但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他不得不带着愤恨辞官回家。等到朝廷在立了他又陷入危机之后,他再次被征调,他没有反对,而是毅然决然地赶去了一线......然后悲剧上演,他被人诬陷,自己身首异处,家人也受到了牵连......

金庸先生在写完《书剑恩仇录》以后,想到了这个含冤而死的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说《吸血剑》,金庸先生虽然书里没有详细写袁崇焕,心里却一直都把他当作主角。

书成之后,金庸先生感觉自己对袁崇焕的感情过于含蓄,于是写了一份《袁崇焕评传》附在了书的后面。金庸先生对袁崇焕如此推崇,并不仅仅是袁崇焕的赫赫战功,而是他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所表现出来的可贵精神。

因此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说:时代不断在变迁,道德观念、历史观念、功过的评价也不断改变,然而从高贵的人性中闪耀出来的瑰丽光彩,那些大大小小的火花,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之中,也照亮了人类历史的道路。

更多文章

  • 封禅这么酷的事儿,为啥宋代以后没人干了?有一个帝王刷新了下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代以后为什么不封禅,封禅次数最多的帝王,封禅的帝王列表

    封禅的帝王那么历代封禅的帝王都有哪些呢?历史上封禅的帝王总共有六位:第一位是统一六国、混一华夏的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当之无愧;第二位是征伐漠北、击溃百年匈奴之患的汉武大帝,以汉军克游骑,打出了中原王朝千年的底气,封禅实至名归;第三位是中兴汉室的位面之子汉光武帝,这位要不去封个禅,跟上天交代一下,实

  • 鲁智深坐化后,宋江对武松说了四字,兄弟情义就此全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鲁智深谈宋江武松,宋江鲁智深和武松关系怎么样,宋江武松鲁智深有哪些共同点

    宋江对武松说了四字,兄弟情义就此全无 梁山好汉们因为义气而聚集在一起,许多好汉都是出身草莽,他们只知道为民除害,打劫贪官,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根本没有想过未来,比如鲁智深、武松等人,他们不在乎什么功名利禄,只潇洒过完一生就好。 而宋江明显不是这种人,他一直怀有报效国家的热血,得不到施展。因此这两类人

  • 《水浒传》的背后,为何打宋江需要1000人,而打方腊则要150000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宋江征讨方腊108好汉只剩多少人,宋江带着多少兵打方腊,水浒传中谁打过宋江

    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中,宋江并没有方腊那么“有名”,因为根据记载,宋江的队伍,被宋军仅用了1000余人就给摆平了,而大宋朝廷为了征讨方腊,却足足派去了15万人,那么他们俩的差距,为何会这么大呢?我们先来看有关宋江的记载。有关宋江的宋代史料非常稀少,而且也没有太多的连贯性,不过零零碎碎的资料,隐约的能拼接

  • 西夏党项人现在是哪个民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西夏党项后人今何在,西夏党项民族图片,西夏消失的党项

    当年西夏国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曾覆盖了现在的宁夏,甘肃,内蒙,蒙古,青海,西藏等地,常年与北宋发生战争。尽管西夏的国土和北宋不在一个量级,但两者打仗一般平分秋色。最后双方为了保持了和平状态,西夏向北宋称臣,但是宋朝要每年给西夏钱来维持和平。不过自从西夏被蒙古所灭之后,党向族在历史上就像消失了一般,有传言

  • 宋朝最华丽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为欧阳修,批量选出了一堆牛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朝第一牛人,宋朝名人录欧阳修,欧阳修当主考官

    而在这一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当中,有一榜科举考试的结果,非常华丽,其选出的人才质量之高,数量之众,可谓空前绝后,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宋代时期,仁宗嘉祐二年的那次科举考试,这场考试可谓是整个科举考试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以文治国的宋朝,在重文抑武的思想观念之下,宋代文风浓郁,经济繁

  • 朱棣得宁王兵马时,发誓与其平分天下,最后是如何对待宁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和宁王,宁王为什么支持朱棣,朱棣对宁王的态度

    据《明史》记载,宁王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手下有八万精兵,而且个个都骁勇善战,经常出塞作战,多次击退敌人,很受朱元璋的重用。但自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就开始了削藩的动作,想要减少这些藩王对他皇位的威胁,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叔叔朱棣早就有了反叛之心,他首次派的兵去镇压叛乱,竟然被朱

  • 他刚升总兵,便可独挡李自成大军,就差一点,明朝的历史就能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李自成当驿卒的情况,谁是李自成的克星,李自成总兵力有多大

    或许他再活得久一些,明朝也不会那么快在历史的舞台之中退出,一切的事情都会被推倒重写。自小出生在东北的周遇吉,早早便显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在武术上的天赋。他在射箭方面的水平极为高超,在进入了军队之后,每次的冲锋陷阵他都冲在最前面,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勇气,他很快被上司所器重,后来的他也如愿登上了

  • 明朝有一采花大盗,凭一技能十年祸害千余少女,皇帝亲自下令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个采花大盗是明宪宗时期出现的,名叫桑冲,桑冲是街面上的浪荡子,天天出入妓院等地,可是他觉得总是这样太费钱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听说大同府有一个名叫谷才的奇人,这个人精通于男扮女装,练了一手的好绣活,常常扮了女装以教授后宅夫人针线活的方法趁机行奸污之事,而且十多年都没有失手过,桑冲这下可是找到了师父

  • 蒙古族本是金国臣属,为何多数人不承认元朝正统,反而承认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元朝的蒙古族是现在的蒙古吗,金国就是元朝吗,金国与清朝

    这要从元朝的出现说起。蒙古部落本来是在金国的统治之下,可是金国的国力日渐衰弱,而蒙古人的势力不断崛起,蒙古先是被一个部落首领铁木真统一并且建立了大蒙古国,铁木真被称为了成吉思汗,大蒙古国在成吉思汗得带领下征伐四方,这其中被攻占的就有金国。而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征伐的脚步踏遍了欧亚两个大陆,建立了强

  • 免死金牌真能免人一死?凡是明朝发出去的免死金牌,几乎是催命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免死金牌为什么在明朝也可以用,古代的免死金牌暗藏玄机,明朝免死金牌图片

    “免死金牌”其实是民间的说法,官方的名字叫“丹书铁券”。最早的丹书铁券出现于汉朝,是汉高祖刘邦给功臣封赏的凭证,大概相当于现在立功后颁发的奖章。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有了免死的功能,不过次数有限制。一直到了唐朝,出现了可以免除子孙三次死罪的丹书铁券。但是丹书铁券起作用也只是在本朝代。比如唐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