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明朝当小吏,腰杆有多直?

在明朝当小吏,腰杆有多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06 更新时间:2024/2/15 21:35:28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min

在刚刚收官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中,我们见识到了基层胥吏的权力。“吏”是古代官府之中的基层群体,其数量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官员。表面上,他们地位卑贱,但却是衙门实权的掌控者。他们越权、窃权、弄权。朝廷内外、国家上下不可一日无吏,而吏上欺官,下害民,成为国家一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重典治吏,为了震慑臣民,他还编制《大诰》这一律令。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当时的社会状况,本文使用第一人称视角,以一位虚构的“胥吏”口吻对明初洪武年间几个真实案件进行讲述,旨在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基层胥吏的势力。

我生活在大明朝,是一位基层临时公务员,当然,我们这会还没有“公务员”这个说法。那好吧,我就是一个在我家县衙门里当差的。为啥是临时的?因为我没有编制。

我们县衙门有“三班六房”之分,“三班”是指皂班、壮班和快班。快班的衙役是负责破案抓犯人的,壮班主要负责看管仓库和犯人,而皂班就是升堂时负责站在旁边喊“威武”的和打犯人板子的。而六房嘛,就是指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对应的其实是中央的六部,我就是这六房里最基层的工作人员,那些有学问的人正儿八经地称我们这一类人为“胥吏”。

用一句话形容我的工作,那就是“我是官府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写材料、登记造册、收发公文、誊抄文书、保管档案,这些事我都得干。干我们这一行的,虽然看着挺威风的,但实际没啥地位,和光鲜亮丽的知县可完全比不了。但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找关系、砸钱想在衙门里当个小吏。毕竟这个差事还算舒服,至少能让朝廷把徭役之类的给免了,每个月还能拿一点银子,时不时还有点灰色收入。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实权啊!衙门里乱七八糟的事儿都是我们干的,可以说是衙门里所有事务的实际执行者。

影视剧中的县衙令。来源/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截图

大明朝刚建立那几年,朝廷缺人,皇上在用人上限制也不多。我们这种小胥吏还能进入官场,甚至能成为高官。有一个叫胡祯的,他就是御史台里的一个小吏出身,洪武八年就做了陕西按察使司经历,四年后便一跃成为刑部郎中,两年后,由五品郎中,一跃而为刑部正二品的尚书。

胡祯是个安分守己的好官,一生清正廉洁、公正严明,死后家里只有几千卷藏书。但有一些人,当了大官就开始搞事儿。比如有一个名叫董演的大兄弟,本来只是兴武卫六合屯军吏,一次因办理公事途经山下,遇到老虎伤人,于是他便挺身而出,将老虎杀死。皇上觉得这人可真猛,让他做了承敕郎。但这人不知好歹,也可能是飘了,总是仗势欺人,后来就被处死了。

洪武朝胥吏任官简表中胡祯的信息。来源/ 叶英萍《民拿害民官吏析》

靳谦也是小吏出身,皇上觉得这人既年轻又聪明,直接让他当了金吾后卫知事,把他当成心腹培养,让他接触机密事务。但这位兄弟也是一白眼狼,当官的几年里一直在犯罪。后来事儿越搞越大,他竟然藏匿卷宗,倒卖公家粮食,皇上实在是忍不了了把这货凌迟处死了。

洪武朝胥吏任官简表中靳谦的信息。来源/叶英萍《民拿害民官吏析》

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事的呢?那当然是因为皇上把这俩人写在《大诰》里。《大诰》就是一部特别刑法,到现在已经连载到第三部了。

朱元璋编写的《御制大诰》 。来源/宋伟哲《从〈明大诰〉看朱元璋的朴素法律观》

但是现在可不比朝廷初建那会,只要是在衙门里当了小吏,基本也就告别仕途了。 如今要想当官只有科举中第这一条路,皇上还直接下令,胥吏不能当御史,不能做官,甚至连科举都不能考。你看,这可真是一个完美的闭环,我们胥吏的地位越来越卑贱,就是再努力,再尽忠职守也只能是一个小吏。我知道就算我去考科举也考不上,不过我要是早生十几年,可能还会幻想有朝一日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现在嘛,还是安心当一个普通人吧。

你肯定很好奇,既没地位又没钱,还是临时工,为啥还有这么多人甘愿当胥吏呢?像我刚刚说的那样,我们这种基层人员虽然不像高官那样有钱和体面,但实际上这些地方官员对我们的依赖却很深,我们的隐形权力是不小的,很多厉害的胥吏甚至能操控政务。当然,我不属于厉害那一挂的,再说一遍!我只是想当个普通工薪族,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主要是,前几年发生了几起大案,像什么胡惟庸案、郭桓案,这些案子真的能让人惊掉下巴。听说郭桓那一群人贪污了两千多万石粮食,皇上可杀了好多人呢。这些案子牵涉的人不仅有朝堂之上的大官,还有好多像我这样的小吏,总之他们都难逃一死。我可不想往枪口上撞,我这人胆小惜命,没啥野心,好好活着就行了。

嘿,你这人,别嘲笑我没出息啊。我刚刚和你说的那个叫《大诰》的刑法,可比大明律严厉多了,而且这个法律就是用来告诫我们这些当差的和那些朝廷官员的。皇上在《大诰》中可举了好多例子来敲打我们呢!来,让你见识一下。

洪武十八年,有一个叫李皋的人被派到溧阳县当知县,他到任还没几天,就被一个叫潘富的胥吏带着,用各种乱七八糟的理由搜刮了当地很多钱财。而且这个潘富还用他搜刮来的钱财买了一个漂亮女人送给这位李知县。但是这美女说是给李知县的,实际上却安顿在潘富家中。李皋和这姑娘约会几回后,潘富看在眼里就不乐意了,于是就将这姑娘据为己有。

这事李皋是怎么处理的呢?那当然是选择忍气吞声啊。虽然他是知县,但他是山西人,千里迢迢到了隶属于应天府的溧阳县当官,人生地不熟的。而潘富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在当地的关系网肯定比李皋深得多,小县城哪都有他认识的人。

毕竟朝廷有规定,官员不能在自己家本地任职,但对胥吏却没有这一说。所以一个地方的知县总是一拨拨地换,但是胥吏甚至可以在一个地方干十几年。而且,我们胥吏的职业是可以承袭下去的。我这个职位就可以传给儿子、兄弟,反正和我有血缘关系的男性都能继承。

没想到吧!小胥吏还搞“世袭制”呢。这也正常。朝廷的这些文官只会写诗、做文章,根本没有经受过政务上的训练和培训。不会写报表不会统计账目,遇上了具体的政务,那可是两眼一抹黑,这些活就只能靠我们这些人干了。

我们干的做报表,统计账目这些都算是技术活。这些技术都得有人教才能学会啊。所以让自己家的人接班有利于这些东西的传承,也给朝廷省了不少心。所以不仅是明朝,之前的朝代也是有这种规定的。

接着讲潘富。所以像李皋这种刚从外地到任的新官完全不是潘富的对手。衙门里的胥吏可是个团体,一群在本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油条们抱团,你说能咋办?所以在这个案子里,李皋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中还不自知。让人卖了还得替人数钱。

潘富也正是仗着在自家地盘上没人能拿自己怎么着,在啥事上都要作妖。当然,主要是为了搞钱。溧阳这地方盛产拐杖,潘富就借口要给朝廷上贡而让当地所有人交一根拐棍。人们交上来之后,他又说你们这拐杖不行,让折成银两。可是有人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这钱就是交不上啊。潘富和李皋可不干,没交上钱的就去人家里一通闹,打砸抢烧一样没落下。

当地的百姓实在是受够了,潘富已经在溧阳县为非作歹好多年了,一直没人管。现在皇上正好在整肃官场风纪,眼瞅着这机会,人们就派了一个叫黄鲁的读书人进京找皇上上访。皇上一听当场就炸了,这还得了?立马派人赶往溧阳,下令逮捕这俩恶霸。

知县李皋倒是很快就抓住了,但潘富却一直抓不住。皇上派来的人纳了闷了,潘富不就是一个县衙的胥吏吗,手段怎么这么通天。结果一查才知道,潘富先是被当地富豪蒋世儒联合其他十三家地主送到广德县。等官差到了广德,潘富又到了建平,官差跟到建平后,发现潘富又被秘密送回溧阳了,好一招“灯下黑”啊!

影视剧中百姓在堂上据理力争。来源/ 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截图

官差回到溧阳,潘富被送到宜兴;官差到宜兴,潘富又被送到安吉县。反正这潘富能耐是真的大,后来他又被人接连送往长兴县、归安县、德清县、崇德县。崇德县有一富豪,叫赵真,这人做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家财万贯、党朋甚众,潘富就藏在他家里。追捕的衙役紧赶慢赶,还是让潘富给逃走了。他这次居然逃到了一个庙里,和尚们也把他当大爷供着,倒是反客为主集结了二百人把朝廷派来的人包围了,还闹出了人命。眼见事情越来越离谱,只能如实禀告于皇上。

于是皇上下令将赵真和他的同伙两百多户人家的家产全部抄没,人也不留活口;而沿路帮助潘富逃跑和躲藏的一百多户人家也一样被抄家,并且枭首示众。这潘富可就是我说的“厉害”人物,竟让这么多人为了帮助他包庇他跟皇帝的人作对。不过,朝廷的刑法比他更厉害。

哎,我“厉害”的同行可不止潘富一个人。余姚县有个叫叶彦彬的同行,他用黄冠符伪造县印,拿着假的批文下乡,诈骗百姓。这事儿被工兵史敬德发现并且举报了,但是各级官府里的胥吏相互勾结啊,大家伙对胥吏私自雕刻和盗用官府印章的事已经见怪不怪了。再加上叶彦彬给大家塞了点钱,官府的人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他放了。但他恨那个姓史的,就找机会报复他。结果他俩开始打官司,这俩人的破事又牵出御史王式文办事不公,这个姓王的倒霉蛋喜提挑筋去指之刑,叶彦彬最后则被处死。这事儿让我觉得很可怕,本来官府印信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权力象征,却能很轻易地成为同行们谋私的重要手段。

我的这些同行们,广泛分布在基层各部门,所以大家为非作歹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一个叫阮贞的胥吏,就把事情搞到司法领域了,毕竟他是在刑部干活的。他为了搞钱,联合刑部主事王进和其他同行一起将工役囚徒的名字改掉。将丁洪僧改成工洪生,把杨添孙改成王太僧,至少帮11个犯人改了名字。毕竟他们作为具体执行者,要在这种东西上做手脚,舞文弄墨是十分容易的。

我讲的这些都是很小一部分,我的离谱同行干的离谱事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是觉得我的这些同行们很有手段,当然,如果这些人不被处死,我可能会有那么一点羡慕他们。

不过就因为这些事,导致我们这些胥吏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都不怎么好,走到哪都被人嫌弃,老百姓、朝廷官员,甚至皇帝都觉得我们没一个好人。可是我们这个群体中,还是有像我这样遵纪守法、默默无闻,而且不滥用职权的人。

或许,这就是大家不知道我姓甚名谁的原因?当然,这也算不得什么坏事,毕竟我这样的胥吏至少不会被当成反面例子写进《大诰》里,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事情,这就够啦。

参考文献:

1、[明] 申时行:《明会典》卷7,《吏部六·吏员》,中华书局1989年。

2、[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明] 朱元璋:《御制大诰三编·递送潘富第十八》,《洪武御制全书》。

4、[明] 朱元璋:《御制大诰·奸吏建言第三十三》,《洪武御制全书》。

5、[明] 朱元璋:《御制大诰续编·故更囚名第四十三》,《洪武御制全书》。

6、李楁:《杭州府志》卷133,《人物四·仕绩二》

7、孟甫:《明代胥吏的历史考察》,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END

作者 | 西洲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古月

*本文经“国家人文历史”(微信ID:gjrwls)授权转载。

“在看”的永远18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方孝孺是读书种子,也是英雄——第四届方孝孺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会由方孝孺研究中心主办,浙江省宁海县委宣传部、上海方孝孺研究专委会联合主办。方孝孺二十四世孙、方孝孺研究中心理事长方成健在会上表示,过去两年时间里,方孝孺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弘扬方孝孺的正学精神,这不仅要依靠老一辈专家学者,更需要广大中青年学者及青少年学子参与其中。赵映林教授表示,我们纪念方孝孺,是

  •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宋太宗到底是不是凶手?司马光一语道破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赵匡胤即使能力再强,死后之事也无法进行干预,其弟赵光义成为了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后来野史上便出现了“斧声烛影”的故事。斧声烛影暗示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赵匡胤辉煌的前半生 赵匡胤是河南省洛阳市人,其父是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也就是后来的宋宣祖,

  • 徐皇后临终时,明成祖朱棣问她有何心愿,她的回答让他落泪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徐皇后哪一年结婚,徐锦云朱棣,朱棣皇帝简介

    见到朱棣以后,虚弱的徐皇后根本没提自己的病情以及任何私事,她反倒不放心地叮嘱朱棣说道: “如今虽然天下已定,不再有战乱,但是民生还没有得到全面恢复,希望圣上能够多加体念!”朱棣看着病体沉重的妻子,他们曾经共同走过三十多年的岁月,携手经历了很多重大时刻,她曾经给予他极其可贵的支持,他十分珍爱和尊重她。

  • 大唐名将李靖:征战一生无败绩,被李渊父子猜忌了一辈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大唐李靖的三大战绩,李渊儿子李靖,为什么说李靖是大唐第一战神

    从青年到老年,李靖几乎一生都奔波在战场上,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地为大唐王朝开疆拓土。同时,他还将领军作战的经验梳理成文,为后人提供参考,是一位响当当的军事家。但战斗能力如此强大的李靖,其实每天都活得战战兢兢。李靖,字药师,出生于官宦之家。舅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帮助隋文帝杨坚打下了江山。受家庭熏陶,李靖

  • 怎么看待明朝早期享有中华五大盛世之一美誉的“仁宣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三大盛世排名,仁宣之治简介,永乐仁宣后人现状

    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宣德时的太平合称为“永宣盛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

  • 700万人只剩10万,金人差点灭族,靖康耻后南宋的复仇有多狠?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割地赔款,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清朝其实宋朝也没少赔,不一样的是宋朝是赔给我们自己人。清朝则是赔给西方蛮夷,而且与清朝一直挨打不同南宋也曾辉煌过,一口气灭了金国近700万人。南宋与金国有何仇恨,为何会如此疯狂地复仇?这事儿还得从靖康耻说起,话说北宋时期金、辽、宋三国鼎立,辽国最强隐隐有压着宋、金两

  • 五胡十六国时期,士人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贾南风祸乱后宫使得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这是中原政权乱世的开始,也是皇族内耗的开始,以至于引发了后来的五胡乱华,少数民族逐鹿中原、战火丛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不仅老百姓遭受战火之苦,就连门阀世家、士大夫阶层也饱受战争的折磨。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使然,更是诸多门阀世间首要考虑的事情,尤其是在战乱不断的年

  • 开宝末年,宋太祖赵匡胤打算迁都洛阳。他的弟弟开封尹赵光义上奏道:“京师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太祖赵匡胤资料简介,赵光义妻子符蓉,赵光义成语

    后来赵光义在入宫觐见时,又当面劝阻赵匡胤迁都洛阳。赵匡胤说:“迁洛未已,久当迁雍(长安)。”赵光义询问理由,赵匡胤说:“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之故事以安天下也。”赵炅听后却只说了一句:“君子立国,在德不在险。”赵匡胤默不作答。等到赵光义走后,赵匡胤对身边人说:“晋王之言固善,姑

  • 突厥在南北朝后期击破柔然,北齐、北周均与之和亲,隋唐曾对其攻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突厥的崛起突厥汗国在我国北朝后期崛起之后,势力发展很快,在承圣三年(554年),击灭了柔然汗国,做了蒙古草原的主人,其后又“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突厥汗国的版图,东起大兴安岭,西至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铁门,南自长城塞上,北包贝加尔湖,东西万里,南北五六千里。大汗的牙帐,设于鄂尔浑河畔的于

  • 杨广迁都洛阳,李治恢复两京制,恢复长安正统地位是关陇贵族之需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建立以后,李渊把都城定在了长安,也就是隋朝的大兴城。这也没啥毛病,毕竟唐朝基本继承了隋朝的所有官僚体系,只是换了个皇帝家族罢了。大家都是关陇贵族。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留下的东都洛阳该怎么处理呢?唐太宗李世民上台以后,将东都改称洛阳宫。这地方相当于降级成了皇帝的众多行宫之一,再也没有都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