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观心铭史慈禧将侄女嫁给皇帝,在皇帝死后,侄女才迎来高光时刻

观心铭史慈禧将侄女嫁给皇帝,在皇帝死后,侄女才迎来高光时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332 更新时间:2024/2/7 22:45:54

按照惯例,皇帝大婚一般在14岁左右,而慈禧太后为了能多些时间掌控朝政,将皇帝大婚的日子一推再推。

因为皇帝大婚以后,就意味着皇帝可以亲政了,所以光绪帝一直盼望着大婚之日。

然而皇后的人选,并不能由光绪帝自己做主。

当然,权力在握的慈禧,则希望皇后将来能对自己言听计从。

于是,慈禧选择了亲侄女静芬,也就是慈禧弟弟家的二女儿。

本身光绪帝就是慈禧亲妹妹的儿子,论辈分来算,静芬则是光绪帝的亲表姐,两人年龄相差3岁。

婚期迟迟不定,被耽误的人还有静芬。

正当静芬盼着过21岁生日时,等来的却是一场意外。

寒冬深夜,宫里突然着起了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而皇后进皇宫的门正是太和门。

赶制宫门的话,时间根本来不及,因为此时距离大婚的日期,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慈禧当机立断,让工匠们连夜赶工,搭建纸质的太和门,只要颜色能以假乱真即可。

就这样,静芬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

从临时搭建的太和门进入紫禁城,成为钟粹宫的一宫主位。

与此同时,还有瑾嫔和珍嫔也一同进入后宫,只不过她们是从神武门进宫的。

这一年,瑾嫔15岁,而珍嫔才13岁,她们是亲姐妹俩。

三人同一天入宫,却只有珍嫔得到了光绪帝的宠幸。

虽然姐姐瑾嫔也不受光绪帝的宠爱,但是她不像静芬这般,与皇帝疏远陌生。

起初入宫时,静芬认为是自己的相貌平平,而不能讨得皇帝的欢心。

时间久了,她也能够理解光绪皇帝对自己的冷漠态度了。

因为慈禧经常让侄女静芬监视皇帝的言谈举止,光绪皇帝对她早有防备了。

为此,她在后宫中,虽然是皇后,却是举步艰难的。

对上不敢得罪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两位嫔妃,就连对太监宫女,她都只能和善相待。

比较之下,她最难面对的则是太后,这个本是自己的姑母的人,却让她每天提心吊胆。

这种毫无生机的日子,她过了11年。

八国联军攻入京城时,她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往了西安。

她没有想到的是,在临逃难时,慈禧太后却将珍妃(即当初的珍嫔,后晋封为珍妃)扔进了后宫的井中,这让静芬更加害怕慈禧太后。

珍妃死后,静芬依然不得宠

,她便不抱有任何幻想了。

于是,她开始阅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和西方历史,经常与四格格和德龄一起探讨各国的趣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不知不觉中,又过了8年,静芬已经40岁了,也是她嫁给皇帝的第19年。

静芬没有想到,她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随着宣统皇帝溥仪的登基,她成为了皇太后,被尊称为隆裕太后。

由于,宣统皇帝登基时,年龄只有三岁,所以由静芬来抚养。

不仅如此,她还和摄政王一起执掌朝政。

而摄政王正是宣统帝的生父,也是光绪皇帝的弟弟。

可是,在朝堂上,静芬没有自己的心腹和势力,对于幼帝她只能尽母亲的责任,而对于朝政,她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摄政王辞去了监国的职位,便把静芬推向了风口浪尖。

一时间,静芬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和责任人。

在与大臣共商国事时,她神情淡然地表态说:

“只要天下平安,以后就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也不怨你们!”

说到此时,她放声大哭,并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她下诏退位后,始终难以释怀,整日抑郁寡欢。

1913年,她的生日时,清朝的王公大臣们不肯入宫朝贺,这让她更加悲痛,从此一病不起。

【观心铭史】

隆裕太后死后,时任民国统领者的袁世凯,下令以国丧规格处理她的丧事,让她与光绪帝合葬在崇陵,并降半旗致哀3天,文武官员穿孝服27天。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亲自在手臂上戴黑纱致祭。为了表彰隆裕太后的功勋,还为她设立铜像。

人们对她的评价很高,清朝廷能和平的退出统治舞台,没有用武力抵抗,避免了流血牺牲,这种“和平的放弃”对于一个皇族来说,实属不易。

隆裕虽然是一个女子,

在最后的统治风暴中,她表现出了担当与责任。

她的前半生默默无闻,但在后半生却做了关键性的决定,顺应历史选择退位,所以伟人孙中山盛赞她为:女中舜!

然而,她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太后

,大清帝国在她手上覆灭,她所承受的压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被清朝的王公大臣所唾弃。

她为了能够成全天下的太平,承受着清朝遗老们的咒骂,着实让人心疼!你觉得呢?欢迎留言。

感谢关注@观心铭史,

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参考资料:《清史稿》

感谢关注@观心铭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贪官,和珅都排在最后,第一巨贪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乾隆为何容忍巨贪和珅,老梁故事汇之巨贪和珅完整版,和珅是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吗

    1.赵高:“把秦朝推向灭亡的惨局”赵高经历秦始皇、秦二世、秦三世(子婴)三代君主,大权在握。此外,他还以腐败著称,利用其权力干涉国民经济、夺取人民生计、征用私人土地、操纵税收政策和控制国库。短短几年,赵高就成了一个富有得不可思议的土豪。赵高不断的搜刮,使得秦朝的财政资源越来越虚弱。赵高在秦宫已经呆了

  • 成吉思汗到底是蒙古国的,还是中国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元朝,提起蒙古族,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或许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作为元朝的开创者,成吉思汗的一生都充满传奇,称得上是千古一帝,然而很多人却很疑惑,成吉思汗到底属于蒙古国,还是属于中国?现在终于说清楚了。在当今,许多人对成吉思汗的身份都有争议,我国大多数人都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蒙古族人,而在蒙古国很

  • 原创清朝康熙大帝,一个被外国人推出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庶妃没有正式地位,没有单独的宫殿居住,更不会行册封之礼。生的儿子绝对不会有继承皇位的可能。可想而知小玄烨的童年并不幸福。小玄烨刚出生不久,便染上了当时视为“洪水猛兽”的天花。天花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时代,治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偏偏小玄烨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不过由此脸上也张满了麻子。人长的丑不说,不幸

  • 宋高宗要在鞋里藏刀提防秦桧, 是真的吗 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宋高宗曾经说过,秦桧如今终于死了,藏在我鞋子里面的刀终于可以取出来了,不用再防着他了。一个皇帝竟然说出这种话,确实让人诧异。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皇帝竟然需要在身上藏刀来防着大臣。唐高宗说的这句话在现在也产生了争议,从他的话里面,我们可以找出这样几个问题:宋高宗真的怕他秦桧吗?他真的在自己的鞋子里放刀

  • 雍正王朝:郑春华比太子大很多,太子为何还喜欢她,其中隐藏一个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我们来看下太子如何跟郑春华相识的。郑春华本是康熙的后妃,但是老年的康熙深陷九子夺嫡之中,也顾不上郑春华。而郑春华正值壮年,也希望有个人来安慰。太子此时属于储君,在皇宫地位很高,因此能够和郑春华接触。太子本来就是一个风流的太子,不论是《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还是在《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太子胤礽都

  • 文天祥:历史上的大忠臣为何也被人黑,是标新立异还是哗众取宠?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天祥的资料简介,文天祥女儿照片,江西会昌文氏与文天祥

    文天祥: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现在新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文天祥已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了,因为,他抗击的是元蒙,自家兄弟;那岳飞当然也算不得了,他的对手是金,满族的先祖,当然也被一并摘掉;算来,在中国历史上,只剩下打过日本的戚继光和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了。我不知这是几位专家的看法还是历史发展到今天

  • 甄嬛传中雍正喜欢玉娆,为何没有逼她进宫?其实全靠他背后帮忙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后还问苏培盛怎么讨玉娆的欢心,竟还把自己随身多年的玉佩给了玉娆。这不妥妥的想要纳玉娆为妃吗?但为何之后却没有逼她入宫,还让玉娆嫁给了自己心爱之人呢?这不是一国天子的作风呀。其实,这还得仰仗苏培盛在背后的帮忙。甄嬛这个做姐姐的已经意识到帝王的无情,肯定不想自己的妹妹步自己的后尘,毕竟受苦的有一个就已经

  • 开创“仁宣之治”的朱高炽,为何会在壮年暴毙?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朱高炽画像大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蒙古部落返回的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三道沟林场境内)。八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改元洪熙。明仁宗朱高炽为人宽厚仁慈,做事谨慎认真,在明朝诸帝中是个难得的有作为的一代明主。他赦免了建文朝

  • 璎珞侍寝时,为何非要选择阁楼?这撩汉本事,乾隆毫无招架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璎珞简介,魏璎珞阁楼吻戏,璎珞怀孕了九个月肚子疼

    导语:“璎珞侍寝时,为何非要选择阁楼?这撩汉本事,乾隆毫无招架之力!”看完延禧攻略,见识到了魏璎珞撩汉的功夫,完全就是教科书级别的。魏璎珞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情商却是特别的高。情商高就算了,智商也特别的高。但是魏璎珞没有因此自大,她知道在后宫之中,比她有才华的人多了去,一直都在默默地

  • 晚清重臣李鸿章感动慈禧的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重臣李鸿章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李鸿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