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西晋国祚51年,为何如此短命?司马家以一己之力,摧毁天下人信仰

西晋国祚51年,为何如此短命?司马家以一己之力,摧毁天下人信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576 更新时间:2024/1/17 1:36:07

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一统王朝,却仅仅只存在了51年(不算东晋),便走向了覆灭,成为了历史上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

西晋为何如此短命?或许从司马家篡权那天开始,就已经为它的“短命”结局埋下了伏笔

[var1]

因为司马家以一己之力,摧毁了天下人的信仰

司马懿篡权

司马懿给曹魏打了大半辈子工,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和曹叡这三代帝王,身居高位。

但是显然,司马懿的野心可远远不止于此,他不甘心仅仅只是位及人臣,他要的是整个曹魏政权

[var1]

魏明帝曹叡,曾临终托孤,将当时还年幼的曹芳,托付给司马懿和曹爽,让二人共同辅政。但是很显然司马懿为了权利,最终选择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政权

可即便没有曹爽的步步紧逼,高平陵之变也会发生,只不过曹爽的介入,让司马懿的政变来得更早了一些。

司马懿的此番背信弃义,无疑开了个“好头”,打开了司马家后人道德上的束缚,为他们一家进行篡权夺位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司马家族后来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var1]

司马昭弑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比司马懿行为更恶劣的,当属他儿子司马昭的“弑君”。

虽然亲手刺杀曹髦的人是成济,但成济杀曹髦是受贾充指使,而贾充本就是司马昭的心腹,所以无论司马昭是否真有“弑君”之心,但曹髦死于他的手下,他难辞其咎。

[var1]

据《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在听闻曹髦被杀后,当时便惊吓得扑倒在地,并念叨着:

“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可见司马昭心里也很清楚,“弑君”所造成的后果有多么严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为平息众怒,亲手杀死曹髦的成济虽被灭三族,但他只不过是替罪羊而已。而司马家族的势力却再一次得到巩固,但是却成为了司马家难以抹掉的政治污点。

[var1]

也难怪司马昭要感叹一句“晋祚不长”,真真是神预言家。

独尊儒术

在曹魏与西晋之前,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汉朝提倡的便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也确立了儒家的正统与主导地位。

其中,三纲五常是儒家伦理的基础架构,也是封建礼教之下,所提倡的道德标准。而这一标准在汉朝的推行下,早已深入人心,是众多士族的做人准则和道德信仰。

[var1]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为“三纲”

它要求为臣者需服从于君,为子者需服从于父,为妻者需服从于夫。同时也要求为君者,为父者,为夫者也理应做好表率。

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之下,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理应遵守的道德准则。

[var1]

而“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强调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人交往关系和行为准则。

此外,孔夫子甚至还提出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君臣臣等等伦理道德观念。

正因为儒家所提倡的这种道德思想和秩序,有助于当时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地位,巩固皇权,因此汉朝才会大力推行儒家思想,独尊儒术。

[var1]

说直白点,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和规则应该是怎样的?无非都是统治阶层说了算。

但是很显然,在汉朝存在的四百年时间里,儒家所建立的社会到道德秩序和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很多饱读诗书的士族,更是将儒家思想奉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信仰崩塌

这种影响有多深呢?举一个典型例子,荀彧当初尽心竭力辅佐曹操,但为何曹操想要篡汉的时候,荀彧就跳出来反对了?

因为荀彧自始至终都是忠于汉室的,于他而言,他一日为汉臣,终身为汉臣,即便时过境迁,他依旧将自己永远视为汉臣,也始终将曹操视为汉臣。

[var1]

而他帮曹操只是想要“匡扶汉室”的,不是让曹操来取而代之的。

这便是荀彧对于儒家“君臣思想”的体现,是为“忠”。足以看出,汉朝统治,儒家道德秩序,对于像荀彧这样的士族影响有多深了。

[var1]

而司马懿的篡权夺位,背信弃义,与司马昭后来的“弑君”,都是违背君臣之礼,是“不忠”“不仁”“不义”的表现

不仅违反了儒家的道德秩序,也对皇权和儒家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将人们的三观和信仰震碎一地

所以后来司马家也无法再将“忠”作为立国之本,而是选择了“孝”,于是才有了后来的

“万世皆以忠为本,独晋以孝治天下”

司马家挑战权威,摧毁信仰的种种恶劣行径,也让司马家族付出了应有的代价:短命而亡。

[var1]

司马一族的“篡权夺位”与“得位不正”,也从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

人心尽失,没了“忠君”与“诚信”,何谈立国?

更多文章

  • 晚年的孔子,研读《周易》,可谓是倾其残年精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距今二千五百年前的某一天,周游列国十四个年头的孔子,终于回到鲁国,时年,孔夫子六十八岁。不知是郁郁不得志的经历,让他心灰意冷,还是始终得不到鲁国君王的重用,而意兴阑珊,临届“从心所欲”之年的孔子重回鲁国后,很少过问政治,也不再执着“克己复礼”这种不合时宜之事,而是发愤忘食,潜心学问。在此

  • 中国古代历史上七大暮年征战的老将军,廉颇仅排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廉颇老矣下一句神回复,古代最勇猛的十大武将,廉颇简介

    7、李靖:年逾花甲出击吐谷浑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贞观八年(公园634)十月,担任宰相职务的李靖以足疾辞任。未过两月,吐谷浑进犯凉州。年逾花甲的

  • 真实的妲己有那么坏吗?不过是个被后世污蔑的可怜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奶牛妲己图片,妲己的真实身份揭秘,傀儡术控制妲己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无道昏君商纣王和仁君贤主周武王,此外,商纣王的宠姬妲己和周武王的忠臣姜子牙也成为了小说中的灵魂人物。书中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妲己在史料记载中一直是个魅惑圣主、祸国殃民的负面人物,数千年来她被冠以的头衔始终就是“妖姬”二字。历史上的妲己究竟是如何成为商纣王的姬妾的在无数小说、评书、民

  •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五个国号为“凉”的割据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永宁元年(301年),张轨出任西晋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西晋大乱之后,凉州刺史张轨的地方独立性越来越大,但张轨本人一直忠于西晋。西晋灭亡的前几年,张轨去世,将官位传给儿子张茂。“永嘉之乱”后,张茂一方面继续向西晋称臣,一面逐渐发展成为了割据政权。[var1]西晋灭亡后,张茂之子张寔名义上向

  • 四书五经之《春秋》名句精选,句句发人深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四书五经里励志名句,春秋文学经典名句,四书五经春秋全文

    一、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颊骨;车:齿床。颊骨和齿床互相依靠。比喻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依存。[var1][var1]二、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举:推荐;弃:丢弃;失:失掉;亲:亲属。推荐人才,即使是仇人也不遗弃,即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遗漏。形容办事公正。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生活安宁时要

  • 封神演义:杨戬与妲己恩断义绝,只因妲己美艳的不像话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封神演义妲己和杨戬,杨戬妲己完整版,封神演义妲己和杨戬什么关系

    进宫后的杨戬找到了妲己的寝宫,他悄悄潜入了进去,却发现此时被狐妖附身的妲己正在吸食一个妃嫔的灵魂,杨戬看到这一幕,立刻上前去制止,但是那位妃子已经被妲己吸干精血,杨戬问妲己为何要这样,妲己看到眼前的杨戬她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杨戬不是早在自己入宫前就死了吗,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原来杨戬是被姜子牙所救的,妲

  • 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⑨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2022年度共发现并清理16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除1座为东西向外,其他墓葬都是南北向,墓主头向南,大部分都可见木质葬具痕迹。墓葬之间不见叠压打破关系。按照墓葬内涵差异,可将其初步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大型墓M16位于墓地中部,与之邻近的其他墓葬规模均较大。该墓的墓圹东壁中部向外凸出,整体略呈“凸”

  • 中国历史上六大奇才,一人算出中国后两千年,一人主宰整个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辈出,要是非要举例的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因为小编这次要具体跟大家说说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奇才。其实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中真的不缺人才,但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这六个奇才那真是缺一不可。在这六个人中有一位算出了中国后两千年的景象,还有

  • 大邱庄景象如何?禹作敏的别墅最为凄凉,门牌被摘,只剩残垣断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可刚刚进来,眼前的风景就令人惊讶不已。村里杂草丛生,一片枯败,许多年已经无人打理。路面柏油掉光,水泥开裂。开车驶来,四处坑坑洼洼,积水弥漫。等到了村落中心,日本人立刻掏出了相机。他们似乎在寻找什么?可按照地图来到了一处最大别墅前,凄凉的风貌让人长大了嘴巴。昔日这是一栋奢华的别墅,可如今人去楼空,只剩

  • 山海经因藏有国家存亡秘密,被西汉前各朝王室密藏2000年不外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山海经的深度解密,现存山海经,山海经的神秘记载

    [var1]上古生存方法《山海经》分《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和《大荒经》五卷。共一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详细记录了整个远古世界的山川河流、湖泊、沙漠等的大致位置。以及每一座山中生长的植物、动物,蕴藏的矿产资源。[var1]矿山《山海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