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唐代女性胡服风尚的变化,——兼论唐代女性意识与男装

论唐代女性胡服风尚的变化,——兼论唐代女性意识与男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30 更新时间:2024/3/23 10:43:19

另一方面,文化风俗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不少汉族人在与许多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其文化风俗中也会吸收一定程度上的异族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在历史上称为胡风。

而“胡风”对汉人的影响,其典型之一的就体现在其服饰上,汉人称之为胡服。其实,胡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汉人引入,最著名的还属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后汉书·舆服志》载:“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

赵武灵王接触到这种服饰后,发现胡服一般为窄袖短袄,相比于汉人的宽衣大袖,更加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而且在打猎等活动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此后的朝代中,“胡服”中的某些特征逐渐与汉服相融合,到了唐代,这一融合趋势可以说到了顶峰,特别是在女性服饰之中,当时的女性服饰,衣领收紧,袖口更为窄小,甚至还在女性中形成了女穿男装的流行趋势。

然而,盛穿胡服风尚在唐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都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各阶级对女穿男装胡服的态度也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存在区别。那么,唐朝时期的的胡服之风到底有何种差异,差异的起因又是什么呢?

一、唐代不同时期胡服装扮的差异

1、早期:胡风女装备受青睐

传统的汉族女性服饰为上襦下裙,但是随着胡服之风的影响,在唐代早期,女子衣裳的袖口逐渐缩小,由宽袖变成窄袖。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早在北齐时期就开始了。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写到,他认为中国的服饰从北齐以来,一直使用的都是胡服、窄袖绯绿、短衣以及长勒靴等,无一不是体现胡化的特点。

到了唐朝时,社会中的女性更加喜爱穿窄小样式的胡服,在头冠的选择上也倾向于胡风元素。例如,从初唐武德年间流行的帷帽, 就是由“戎夷”的“冪”演变而来,这些服饰变化在《旧唐书· 舆服志》中也有记载。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着冪......永徽之后,皆有惟帽,拖裙及颈,渐为浅露。”

因此初唐时期,唐代女性沿用了前朝的服饰装扮,胡风在服饰上已经显露,并且备受女性的青睐。

2、中期:女装男装胡服盛行

到了唐代中期,社会各方面的水平都达到了极盛,胡服胡风与社会各阶级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比起早期,中期胡服的样式繁多,流传也更广。在都城长安的许多舞坊里,胡舞和胡乐风靡一时,社会之中胡风甚至能和唐风比肩,受人追捧。

杜佑的 《通典》中,就有对胡舞的专门描述,即两位舞者身穿绿色绸缎裁制成的衣裙,在舞者的旋转下,绸缎在空中飞舞盘旋,被称为“胡旋”。

“此辈舞人率带胡帽,着窄袖胡衫,帽缀以珠,以便舞时闪烁生光,故云珠帽”。

并且当朝的皇帝唐玄宗和他的爱妃杨玉环也对这种舞非常青睐,杨贵妃本人不仅爱看胡旋舞,而且也是胡旋舞的演绎高手。据说,当时安禄山也在家中日日练习这种舞,只为在皇帝面前投其所好。

上层社会的爱好很快就渗透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在民间,胡舞成为“

胡腾舞

”,舞者以其曼妙的舞姿和异族风情的服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服饰甚至还流行于普通女子的日常穿搭中,可见当时唐人对胡风的认可度之高。

此外,女穿男装的现象这时也越发普遍,在服饰上与胡风相结合。这种风气也是从上层社会开始的,在早期,在宫廷之中已经有了女穿男装的行为,并且当时的唐高宗对这种行为有非常高的容忍度,并没有进行制止。

直到开元年间,这种行为的流行程度已经到达鼎盛,不仅宫廷中司空见惯,民间也上行下效,成为常态。

例如,在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画中的主人公虢国夫人就穿着男装,随行的女子也都是男子装扮。在敦煌壁画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画作。

3、晚期:胡风的消逝与排斥

那么,在唐朝如此盛行的胡风,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这还要从安史之乱的爆发说起。众所周知,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气数由盛转衰,这对唐代的服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社会上有着去胡化的思想。

据说,安禄山起兵谋反之后,其手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社会动荡极大,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当时的百姓一改之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外来异族产生了排斥甚至敌对的倾向,认为胡人会祸国殃民。

因此从上层到民间,都对胡人极端愤恨,胡风服饰也受到波及,遭到唐人的抵制。如开元年间的“侍女衣胡服”,后来也被看作安史之乱的 “服妖之应”。

胡服和战乱被联系在一起,胡风因为“服妖之应”而被全然妖魔化。伴随着唐人对胡服的排斥,胡风逐渐走向衰落。

二、唐代胡服风尚变化的原因

1、国力强盛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唐的早期和中期,几位贤明的帝王带着唐朝走向了强盛,形成了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而胡服在唐代的流行,正是因为在国家强大的背景下,与异域经济文化交流形成的结果。唐朝对异文化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也是唐人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在唐朝统治者眼里,没有胡汉之分,华夷之别,贞观年间,更有万国来朝,四海之间皆臣服于唐的统治,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由 “皇帝” 到 “可汗”,可见,此时唐对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控制几乎达到了顶峰,超过此前任何朝代。在此背景下,民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最开始就会从服饰等物质文化层面体现出来,胡服风尚就是这种体现。

当然,这种文化交流并不是普通的政治经济往来能实现的。在唐早期,统治者就制定了宽松而开放的民族政策,因此不少异域胡人都迁入了都城长安定居。

在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就提到了当时到长安定居胡人的种类,其中包括久居华夏的胡人,来长安经商而定居的胡人,来长安传教的异域僧侣以及派遣到唐朝为人质的胡人四类。

当然,这只是大概的划分,真正入唐的胡人更是数不胜数。与此同时,他们把自己的衣食住行等习惯和风俗也带到唐国,逐渐影响唐代的文化格局,这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服饰方面。

3、女性意识觉醒

唐代女性崇尚胡服,喜穿男装,并习以为常,这也与当时的政治变化脱不了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就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身为女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帝王,而身穿作为龙袍的男装也成为了她称帝的标志。

这一历史性事件也使得唐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不仅是皇帝武则天,其手下的女官们也身穿男装在宫廷中活跃,但在武则天统治结束之后,女穿男装的潮流也逐渐衰退下来。

例如在《旧唐书·文宗纪》中就有记载,太和二年,唐文宗就下令,汉阳公主和其他公主,在以后都不允许头插钗梳,不允许著短窄衣服。

“太和二年,文宗传旨,命汉阳公主及其他诸公主,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服。”

中唐名将李晟以家法严谨而闻名,规定家中女眷无论贵贱皆不得有“时世妆”,即当时的胡妆胡服。可见,胡服风尚也是从社会上层就开始抑制了。

3、异族劣迹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中原外的异族,并不都是安分守己,渴望和平的。在唐代,扰乱安宁,破坏和平的异族当以回纥为首。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不敌安禄山叛军的进攻,节节败退导致两京失守,唐肃宗为了收复失地,一洗前耻,就与当时实力尚可的回纥借兵,并立下契约,规定如果回纥能帮助唐军收复失地平定叛乱,则以金银财宝等回馈回纥。

但是,回纥虽小,胃口却很大。在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回纥中的人不仅公然如唐城掠夺金银财宝,而且烧杀抢掠,胡作非为,凭借当时的功劳十分傲慢不可一世。

回纥的贪得无厌和恶行,对唐朝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这也加深了唐朝社会对胡人的厌恶和排斥,甚至还形成了视胡人为敌,仇杀胡人的行为,这也是唐朝晚期胡风消逝,抵制胡服的主要原因之一。

总结

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和繁华的朝代,其文化的多元性是的形成是必然的,我们也可以从唐代女性服饰的变化历程中印证这一点。

在唐代早期,胡风开始出现,女子中流行穿袖口窄小的服饰,到了唐代中期,各种胡饰胡舞风靡一时,特别是武周时期,政治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子在社会活动和政治交往中的话语权扩大,女穿男装的风气盛行。

唐代晚期,安史之乱后,胡服逐渐被社会各阶层排斥,胡风消逝。由此可见,唐代的女性胡服风尚的历程,也是唐代社会发展风貌的真实写照,对当时社会轨迹的描摹具有参照意义。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惨烈的皇储争夺战 玄武门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唐玄武门之变简介,玄武门事件,决战玄武门20集完整版

    自从李渊从晋阳起兵,就派遣他与太穆皇后窦氏的儿子四处征战,除了第三子李玄霸因病早夭外,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皆能统兵征战,为打下大唐江山都立下汗马功劳。 尤其是李世民,攻破长安,平定各部反叛的割据势力,凭借过人的身手,敢于冒险的胆略,加上知人善任,一批能人为之所用,战无不胜,为唐朝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

  • 玄武门之变都是他的错,却害得李世民背锅千年,真是家庭惨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李世民,我们都会感叹他真的是一代明君,在任期间,他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内用文来治国,带领当时的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对外他也毫不松懈,积极地开疆拓土,扩大自己国家的领地。那时,整个唐朝一片盛世,经济也发展到了当时的极致,很多人在提到历史上的明君时都会想起李世民。可是,这样一位有着丰功伟绩的皇帝也有他

  • 被拐妇女被救,为何大多重回拐卖者身边?曹操女友的诗,道尽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观沧海曹操的诗,评价曹操悲凉的诗,曹操诗译文

    然而被拐妇女一般文化水平不高,道不出的自己的心酸。而曹操的红颜知己、汉末大才女蔡文姬,却以她卓绝的文笔,道出了这些被拐妇女之所以返回加害者身边的真正原因。蔡文姬,乃是东汉大文豪蔡邕的女儿,她从小聪明伶俐,写得一手好文章,既是文学家,也是书法家。其后董卓进京,天下大乱。父亲蔡邕因为给董卓吊孝,最终被王

  • 杨贵妃亲自给48岁“儿子”安禄山洗澡,66岁唐玄宗大喜:重赏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婴儿少说300斤,肥硕的肚子下垂到膝盖之上,两三位宫女太监一起托着肚子方能让“婴儿”系上腰带。接着,宫女太监费尽力气才将“婴儿”抬到彩色轿子上面,每到一处,即引来一片轰天的大笑。上百年来,大明宫还未见过这等奇葩之事。这阵笑声将宫殿的主人——已经66岁高龄的唐玄宗李隆基吸引了过来了,自己最心爱的大将

  • 蒙恬死前留了两句话,曹操推崇备至,每每读到都会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蒙恬简介,小乔蒙恬曹操,曹操谈起蒙恬哭了

    蒙恬之死的始末蒙恬,是秦始皇时期著名的忠臣将领,也是将门之后。其祖父蒙骜,是秦国的一员大将。父亲蒙武,是秦裨将军,与王翦一起攻打楚国,大获全胜,杀死了项燕。前224年,蒙武再次攻打楚国,生擒了楚王。在秦始皇的统一大业上,蒙氏父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开疆扩土,浴血奋战,数次出生入死。正因为蒙氏父子的忠心

  • 杜甫出神入化之作,开篇21字惊艳千年,被誉:老杜则可他人则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杜甫简介八个字,一句话总结杜甫的一生,杜甫的三个时期

    李白潇洒飘逸,被人称为“谪仙人”,充满着仙气。而杜甫的诗篇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或许这也和他的生平际遇有关,空负才学,却颠沛一生,但他心中始终心系天下,被后世尊为“诗圣”。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堪称杜甫出神入化之作,受后世赞誉颇多。《曲江二首.其一》-(唐-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

  • 孤非周公瑾:周瑜,文艺作品堆出来的东吴第二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一曲赤壁怀古,将周瑜的英武霸气推上了巅峰。而央视版洪宇宙的造型,更将这种形象深入人心。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年少英雄,不仅和孙策从小就认识而且为东吴的解放真正做出参谋长一

  • 安史之乱后,唐朝是如何浑浑噩噩地渡过后期150年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最大的敌人,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总结,安史之乱过后唐朝出现了三个问题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却一蹶不振。763年,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不过,从763年到907年100多年时间内,唐朝几乎没有什么作为。这一段时间的唐朝名义上还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内部却是藩镇割据,战乱不断。那么唐朝到底是如何渡过最后的150年时间的呢?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

  • 曹操果真说过“不可让天下人负我”吗?易中天:此事有三个版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易中天的曹操读后感,易中天曹操有声书,曹操易中天小说电子书免费下载

    这句话的出处大家都知道,曹操因为董卓要杀他,被迫从京城里出逃,结果路过他的一个老朋友那里。老朋友叫吕伯奢。吕伯奢见到曹操后很高兴,就出门买酒买菜,最后发生了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的惨案。这个事情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易中天品三国》中把这三个版本都讲述了一下,并对这三个版本都进行了一定分析,让我们来听一听。

  • 汉唐有多强盛?此国两任国王放弃王位,跑到唐朝当皇帝的警卫员!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到底有多牛气?我们可以从当年苏武被扣匈奴,对匈奴王说的一番话中可以窥见一二。苏武出使匈奴,其部下参与匈奴内部谋反,由此苏武被牵连,当匈奴即将杀害苏武的那刻,苏武说出了这样的万丈豪言:“南越杀汉使者,被夷平成为汉代的九个郡;大宛王杀汉使者,他的头颅已被悬于汉宫之北阙;朝鲜杀汉使者,立刻遭到减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