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翦这个人啊,不仅打仗了得,能言会道,甚至是懂得分寸,很多名将就是居功自伟,而被皇帝有所忌惮,最后落得很悲惨的下场,王翦大概是很明白这些,所以每次打完胜仗,没有过于得意忘形,甚至一直在跟秦始皇请辞,说自己身体不适,已经不适合打仗了,打算退休。这样的方法对于皇帝来说,那是最好的讨好方式,因为这样秦始皇没有忌惮过王翦,甚至厚赏了王翦;王翦也不会像过去那些因为把持兵权而落得凄惨下场的将士一样,他从来都是秦始皇需要他打仗,他就打仗,打完仗就请辞,主动交出兵权,只要求封赏,给人一种这个人只要钱财就能控制住的感觉,没有危险,能力又高的人,对于帝王来说,无异于最好的辅佐之臣。
[var1]
在打仗方面,遇到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虽然头疼,但是王翦可不傻,正面攻打赵国的李牧的时候,这个人刚刚帮赵国击退了北方战斗民族最强的匈奴,军力和士气最高的时候,李牧主动要求成为攻打秦国的将帅,和这样的人打仗,秦国即使赢了,也会损失巨大,届时其他地方趁机进攻,那可就麻烦了,所以王翦剑走偏锋,使用反间计,就是在赵国境内散布李牧已经投靠秦国、李牧居功自伟,打算取代赵王等等谣言,李牧这种耿直的男人,哪里会辩解,只会觉得清者自清,可惜赵王这个憨憨却信了,连查明真相的时间都省去,直接把李牧处斩了,可惜一代名将就这么被王翦的谣言和一个轻信谣言的赵王所毁,这场战役成就了王翦,却牺牲了李牧,也许正是李牧犯了一个将士常犯的错误,什么都不要,只想打仗,刚刚打完战斗力强的匈奴,立刻就打秦国,油盐不进,不稀罕钱财,才让君王觉得他好听点就是忠心,难听点就是他一直保持着兵权,会不会想取代自己,金钱、权位都诱惑不了他,还有什么能让他动心,君王觉得无法控制的人,无论你有多忠心,对君王来说,你就是最大的他最大的威胁。
[var1]
在历史记载中,反间计还真是屡试不爽,例如项羽和亚父范增,正是因为敌方派人潜入项羽的领地,散布范增的能力有多强和比项羽还厉害,就应该范增来当这个王,使项羽对范增产生怀疑,从而使他们两个人的心分离,范增也不解释,他觉得自己对项羽怎么样,项羽心里很清楚,清者自清无需辩驳太多,不沟通的两人渐渐疏离,这才有了范增得病无法吃驴肉,项羽这憨憨还送驴肉给他吃,范增倍感失望,病情加重从而离世。
[var1]
所以说啊,行军打仗的人,不仅战斗力要强,还要情商高,懂得进退,学会把注重身外之物,这样君王觉得你是个可用也可以把握在手里的人,这样才能王翦一样,有钱有权,君主也不会因为过于忌惮你,而整天想着找机会铲除你,四大名将里面也就王翦的下场好点,其他都是因为被君主忌惮,而落得下场凄惨。对此,你们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